WFU

2023/11/30

《過得還不錯的人生》快樂不等於幸福?


作者:朱健豪 醫師


幸福來自於探索生活的各種意義

只要常常感到快樂,我們或許就能過著幸福的人生了吧?但根據研究結果並非如此:讓人感到幸福的重要元素在於意義。

這樣看來,幸福未免過於沈重?


探索生活意義的5樣技巧

只要是人,都有追求意義的原始渴望。有意義不代表是一些難以企及的偉大成就,而是任何非常微小的感受,都能稱為意義。

社會對於功成名就的鼓吹,導致我們對於意義的理解產生了變質。我們誤以為的意義,應該是各種偉大目標所帶來的成果,可能是「他人期待我們的意義」,或是自己推敲別人覺得自己「應該怎麼做才有意義」。

意義是主觀的,有沒有意義,自己說了算。哪怕再微小的行為,只要自己能從中獲得滿足與成就,那就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獲得幸福,探索生活意義的5樣技巧:

1. 做喜歡但不一定擅長的工作

理想來說,要是自己擅長喜歡的工作,就在理想也不過了,但現實總是殘酷的。那麼喜歡與擅長,該怎麼選擇?

為了幸福,或許我們該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不過這也只是一個大方向。畢竟世界上充滿五花八門的工作,沒有實際投入,又怎麼會知道自己是否喜歡?擅長與否,大部分也是可以藉由經驗累積而克服。

當然時光有限,也必須兼顧生活開銷,我們可以抱持開放的心態,在一定的時空範圍內,嘗試不一樣的工作領域,實際探索自身對於職涯的喜好,而不只是自己憑空想像、又或是僅靠幾張紙上的職涯性向測驗。


2. 選擇自己想而不是應該變成什麼樣子


大部分的人都活在他人的期待之下,比起我想怎麼做,更多時候都是我應該怎麼做,也就是別人怎麼期待我,我就應該這麼做。但我們內心深處,都有個理想的自我,也是發自內心的渴望。

當我們努力縮減「現實的我」與「理想的我」之間的差距,帶著積極正向的心態,替自己帶來意義與喜悅;而當我們努力所減「現實的我」與「應該的我」之間的差距,往往是害怕犯錯的心態,只會獲得壓力與沮喪。


3. 不要比較


人類天生就愛比較,社群媒體的發達讓我們更是無所不比。比較是一種本能,藉由與他人的比較,來修正我們自身的行為已合乎群體。但消極比較容易讓我們產生兩種負面心態:自卑或自傲。


我們可以以積極正向的方式來做比較,「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見到他人優異的地方,可以試著欣賞、讚美,但同時也思考有無需要向對方看齊:或許對方的行為或成就值得讚嘆,但與我們人生的願景與目標吻合嗎?不然無異削足適履,徒增焦慮與壓力。


看到他人不適當的言行,也勿過度嘲諷,應該反思檢視,自己是否也曾有類似的行為?不該以他人更為糟糕的言行,作為自我逃避或放縱的藉口。



4. 相信關係的力量


一趟難忘的旅行,最關鍵的因素除了的旅途中的景物,我們旅伴更是影響了這段旅行的感受。


人生亦同,與我們最重要的人一起度過某些時光,即便沒有著非常好的物質條件,也能從中獲得關係的意義,令人倍感幸福。



5.用錢購買體驗而非裝飾品


關於有錢能不能讓人更幸福,一直爭論不休沒有定論。但研究顯示出,我們用錢的方式也會影響我們所感受到的幸福。


當我們花錢的初衷是為了擁有「物品」時,等待我們的只是稍縱即逝的快感,與隨之而來的空虛感;但要是花錢的初衷是為了獲得體驗,我們便能從中獲得大量的幸福感,並且存放在我們的回憶之中。


當我們購買的是一個體驗,這樣的體驗能為我們創造出故事,而這樣的故事不同於裝飾品,能為我們的生活更加增添色彩,別具意義。



後記

要如何找到自己的意義?意義並不是我們刻意追求就會浮現的東西,意義來自於實踐生活目標的過程中,從中體驗到的感受。

生活中的目標,引導我們邁向自己眼中的「理想我」,而不是他人眼中期待的「應該我」。不需要一些令人讚嘆的目標,經由逐一探索並實踐工作、人際關係與精神層面上的目標,用著自己的步調、踏實的體驗日常生活,意義便油然而生。

意義來自於身體的實踐,反覆的思考並不會產生實質的意義感。先行動後思考,縱然一開始會迷惘、沒有頭緒,但人生的意義,只能藉由親身行動,逐一摸索,不容他人置喙。不真正的做過,又哪能體會一件事情的意義?就像是拼拼圖,從那邊開始都可以,隨著拼上的數量增加,圖像也更加明朗。


幸福來自於探索生活的各種意義


以上資訊如果對你有幫助的話,歡迎分享給你的親朋好友們或留言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