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3/02/28

【閱讀心得】《數位肢體語言讀心術》(Digital body language) 數位時代領導溝通4守則


作者:朱健豪 醫師

書籍圖片來源:大是文化


 永遠不要假設別人的數位習慣和你自己的相同

記得小時候還沒有任何數位通訊產品的時代,想要跟同學玩耍或聊天時,最簡單也直接的方法就是直接跑到同學家,面對面的溝通;反觀現今,我們只稍幾秒的光陰,發送文字,再也不用大費周章的碰面。然而無形中卻也導致文字被誤解甚至曲解的情形。

在疫情的推波助瀾下,數位溝通媒介更為普遍,會議以線上的方式舉行,甚至在疫情趨緩的現在,許多公司行號改行居家辦公的型態,傳統面對面與同事溝通被各種數位媒介所取代,讓許多身在組織企業的我們面臨一個全新的環境:

我們都是新移民,需要適應的不是國家,而是新的數位空間,新的溝通型態


本書談什麼?

傳統的面對面溝通,我們極度仰賴情境來協助我們理解內容,例如聲調、表情或姿勢。根據研究,傳統的面對面溝通,非語言線索佔據了60-80%,也就是說重點不在說了什麼,而是「怎麼」說的。

然而這些傳統肢體語言在數位媒介前,都失去了線索。因此,身為數位居民的我們,必須學習全新「數位肢體語言」。

藉由適當的數位肢體語言,成為傑出的溝通者,才能重新建立起彼此的信任,以有效率的方式達成共同目標。



數位肢體語言的4大守則


1. 清楚可見的重視
不要假定別人「沒問題」,而是主動、明白的表現出你了解對方所想,也重視對方的參與

傳統的人際互動主要仰賴實際面對面,藉由肢體語言(如腔調、表情、手勢、情境等)來表達情感。而隔著螢幕的現代數位社會,我們都是新移民,學習以下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尊重

(1)迅速回覆:如果無法及時適當回覆,也要讓對方知道會晚一點回覆

(2)適當回覆:回覆對方提問的所有問題,而非只有一、兩項,回覆前也務必再次校閱內容,也避免情緒過高下回覆

(3)確保對話不被打斷:不要打斷對方,也確保不被別人打斷對話

(4)表達感謝:除了文字,利用視訊或電話溝通的機會表達感謝更為重要

(5)尊重他人時間:準時開會散會,適時地透過螢幕眼神交流,避免分心做其他事情(例如滑手機)

(6)明確會議:檢視並刪除不具意義的會議,會議前明確告知議程或期望的成果


2. 謹慎小心的溝通

釋放明確的訊號,確保所有人取得完整的訊息,而且大家立場一致


仰賴數位文字溝通的我們,在缺乏肢體語言的情況下,常因為文字上的不同詮釋,產生了各種程度上的誤解。因此,我們每個人在使用數位通訊時,有責任考慮到對方會如何詮釋,並加以調整書寫風格與語氣。

我們可以利用以下技巧來達成「三思而後打字」,避免對方誤解:

(1)善用3W:訊息要給誰(WHO)、事情詳細的始末與收到後要讀者做什麼(WHAT)、什麼時候最適合傳送訊息與事情相關的確切時間(WHEN)

(2)切入重點:一開始就明白指出訊息或電子郵件的目的,甚至在標題直接指出是需要對方提供決策或是額外資訊等

(3)善用「如果...就...」:藉此賦予責任、創造期待,明確指出下一步

(4)呈現選項:避免使用開放式問題

(5)傳遞訊息時考慮「3度」空間以選擇媒介:
長度:文字超過一段時考慮電子郵件
複雜度:需要反覆討論時,邀請對方電話或會面溝通
熟悉度:與溝通者較為親密時可用簡訊,公務時使用電子郵件較為正式


3. 信心十足的合作
讓成員把恐懼和焦慮放到一旁,勇敢說出自己的意見。

當我們感到自在放鬆時,才能暢所欲言。相同的道理,要是我們對組織成員間的合作深具信心,也才能放膽說出內心的意見。

以下一些技巧,有助於為數位團隊間建立起信心,以促成合作

(1)以成果而非時間評估成功:避免向員工斤斤計較工作時間

(2)設定清楚的角色與期望:誰做哪一件事?什麼時候完成?讓整個團隊都清楚,增加責任感

(3)實際可行的截止期限:同時說明趕不上的後果,例如可能導致其他團隊成員跟著連累拖延,甚至危及整個計畫成果

(4)對於成功的模樣有共識:明確定義何謂團隊的成功,如此也可以讓團隊成員自己回推合乎現實的截止期限

(5)避免取消會議:假如會議真的重要,也就不會輕易取消了

4. 全心全意的信任
創造具安全感的環境,讓成員感到足夠自在,進而開口表達或承擔風險。

理想上,當我們在實務上完整做到清楚可見的重視、謹慎小心的溝通、信心十足的合作,接下來自然會達到全心全意的信任

也就是說以清楚可見的重視與謹慎小心的溝通為基石,讓團體成員建立信心十足的合作,自然可以讓每個人擁有全心全意的信任。

如何讓團體最終達成全心全意的信任?很大一部分仰賴領導者的作為:

(1)讓員工免於恐懼:處於恐懼的員工,是很難有真正的創新

(2)以身作則:再多的巧言美語,抵不過一次的身體力行,信任是藉由行動建立起的大樓

(3)領導者適當的自我揭露:領導者不是萬能,承認自我不足處,有助於成員勇於表達、提出問題或是擁抱不確定



後記

在閱讀此書前,原本以為只是一本單純教人們如何在數位時代進行溝通,但本書最主要是寫給領導者,在面臨數位衝擊下,如何學習適應新的團體溝通方式,才能有效領導部屬。即便在職場不屬於領導者的我,如同其他人,在其他群體間可能屬於某種層度上的領導者,例如家庭、朋友間的領導者,也都是非常仰賴溝通,才能讓群體運作順暢。

在最理想的狀況下,每個團體組織都能良好有效率的自我運作, 以最少的心力達到最大的成果,而要達到這樣的目標仰賴於成員彼此的信任。而信任主要藉由成員間的互助合作培養起,要達到有效的合作,來自於成員相互顯而易見的尊重與謹慎的溝通。要創造如此讓人心安信任的環境,非常仰賴領導者的作為,也是後來我才意識到這是本書要表達的重點。

書中感受最深的莫過於會議的環節。在醫院,總是一堆大大小小的會議,但誠如書本所示,要嘛就是主席遲到讓大家空等、要嗎就是提出異議後馬上被否決、更多是完全大大超出預定時間或是草率結束會議,無形之中讓人覺得時間與意見不被尊重,個別說建立起成員間的成員信任

而自己也總是採取著不夠謹慎的溝通,沒有傳達足夠明確的訊息與定義任務的完成,導致最終同仁不經意的誤解自己的意思,朝著不同的方向行事,無形中浪費彼此的時間與信任

身為數位溝通時代新移民的我們,都有義務負起主動謹慎溝通的責任,學習新的數位肢體語言,建立彼此信任與信心,永遠不要假設他人與自己有相同的理解。



良好的溝通,從自我主動做起


以上資訊如果對你有幫助的話,歡迎分享給你的親朋好友們或留言告訴我。

2023/02/25

【閱讀心得】《拖延心理學》(Procrastination) 探索5種拖延心態,接納自己,擺脫拖延


作者:朱健豪 醫師

書籍圖片來源:漫遊者文化


 我們拖延明知無法逃避的事情,這樣的愚行是普遍的人性弱點

改天再說

不知道大家有多常講出或心理萌生這樣的念頭?

想必許多人都有類似的經驗:還記得國小時最期待的就是寒暑假的到來,然而隨著開學日的逼近,夢魘也伴隨到來-滿堆待完成的寒暑假作業,總是在父母的責罵聲中匆匆完成。

大學時期,類似的戲碼也不斷上演,期中或期末考前,爆肝挑燈奮戰苦讀共筆,夜深人靜時總是咒罵拖延的自己,下次一定要及早準備。

然後,就沒有然後。

工作時得面對排山倒海的業務內容,下班後又得處理各種生活議題,日復一日,如此永無止境的循環,縱然許多我們深知重要的任務,也只能一拖再拖。

我們都深知拖延無法解決任何問題,那為何自己總是一拖再拖?是自己的時間管理太差?亦或是我們先天就是懶惰鬼


本書談什麼?

拖延主要不是時間管理的問題或品格缺失,而是一種心理症候群。根本來說,拖延其實是個人自處的問題,反映出個人自尊的脆弱。隨著網路興起,無窮的資訊可以立即取得。資訊之多,遠非我們所能管理,更別說是運用了。資訊太多,決定太多,選擇太多——這種資訊過度氾濫的現象導致很多人陷入拖延的泥沼中,動彈不得。

如果我們不曉得自己為什麼會拖延,世上任何的實用方法都幫不了克服拖延。即使充分了解自己拖延的原因,除非付諸行動,克服拖延的心理,否則我們還是不會進步。

本書的目的不是要消除拖延,很多時候把事情擱著、不予理會其實對自己最有利。藉由從自我接納中學會取捨,對人性更樂觀,接納自己的優缺點,更懂得自處,從而減少拖延的習慣。




5種常見的拖延心態

拖延除了是一種自我保護的計策,也是源自於自己對生活的信念。

1. 害怕失敗型
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

在傳統的社會價值,加上網路媒體的推波助瀾下,灌輸了給我們一個價值的公式:

自我價值=能力=表現

也就是說,他人甚至自己對自我價值的分數,僅著重在於表現的成果,完全忽略了過程與學習這兩個更為重要的部分。

而我們內心的完美主義作祟下,與其承受失敗招來無能的負名,即便很清楚地意識到拖延的結果,還是有意或無意的以拖延來迴避失敗的風險。最後倉促之中完成,表現亮眼時便可以增強自己能幹的假象,萬一表現平平,就可以怪罪時間不足,並非自身能力不足。

而這類的完美主義者,往往是屬於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對自己設下的目標有著不切實際的期許,一但發現目標只是讓自己失落,而非進步,此時拖延變成了最自然的應對策略。

「成功究竟是為了學習,還是為了證明你很聰明?」


2. 害怕成功型

迎接拖延,告別成功的內疚者


不是只有害怕失敗者才會以拖延來迴避失敗,部分害怕成功者也會因各種原因來拖延避免自己成功。

成功所需的代價過高,或甚至是自我信心低落時,無形之中就會以拖延的方式來迴避成功,即便很清楚地意識到這是一種不健康的想法。

成功代價過高,意味著成功可能會:讓自己失去對生活的掌控權、傷及他人或甚至招來攻擊;而自我信心低落,認爲自己不配也不會成功、或是傳統文化影響告訴我們要合群,而非鋒芒畢露。以上的想法,源自於我們被迫在「成功」與「關愛」間2選1,以為成功就會導致與他人疏離

確實,有人就是會見不得人好。而此時更重要的問題是,沒有這些人的支持,自己是否能堅持下去?


3. 反抗權威型

打破規則的叛逆者。


自主權,是身為人的一項基本權利與渴望。而當我們的自主權受到壓迫或是干擾時,可能藉由拖延的方式來營造自主權的假象,更多時候拖延可能是唯一向對方抗議的方式。更有甚者,拖延不是為了尋求安全感,反倒是藉由拖延以尋求刺激感。

前面提到許多人以結果成敗來作為自我價值衡量的方式,更有些人是以「獨立自主」作為自我價值的指標:

自我價值=能力(獨立自主,反對受控)=表現(以拖延方式,照我的意思來做)

有時後拖延決策和承諾,可能更是一種自我保護方式,要是別人不知道自己的想法與立場,就無從限制自我,自主權得以保障。

當拖延成為我們反抗的手段時,會讓我們陷入困境,甚至為此付出重大代價,而這樣的反抗也談不上「自主」。真正的自主,是經由自我深入的探索,自己到底是為了什麼而反抗?然後選擇回應與否


4. 害怕分離&親近型

賴在舒適圈裡的黏人精與隱匿者。


對某些人而言,拖延也一種調整人際關係的手段,讓自己可以持續地待在「人際舒適圈內」。

當我們需要陪伴或協助下才有動機行動,或是行動會導致我們離開熟悉的環境,脫離保護,拖延就成了一種手段。

而當過於親近會侵犯自我隱私、可能被看見黑暗面,我們也會藉由拒絕踏入過份親近的關係,降低焦慮。

拖延只是暫時讓我們獲得內心的自在,然而如何兼顧獨立與依賴的人際關係,仰賴自我起身行動。


克服拖延



唯也只有當我們接受真實自我,而不是自己希望的樣子時,才能採取對自己最有利的行動,而不是任憑拖延心理的擺佈。


拖延是一種複雜的問題,來自於生理、心理與人生價值觀所交織而成,在我們感到不安時的藉口。因此,唯有了解不安恐懼的來源,認知到生理、心理與自身價值觀,才能克服拖延的問題。


關於生理的現實,與其怨天尤人,我們更該接納自己,進而找出因應之道。


而關於心理現實,與某件事的有關的焦慮,通常意味著在這件事之中,包含其他的感受,導致我們逃避這件事。允許、接納並探索自己的情緒,改善拖延。


當拖延是為了反抗,卻違背自身價值觀之時,豈不是得不償失。但如果拖延某方面是為了彰顯自身價值觀,我們就應該加以闡述它。


唯有接納自己、面對現實,探索自我感受挖掘拖延源頭,不再以表現定義自我時,才能克服拖延。



後記

一直以來,都自認是自我要求較高的一份子,閱讀本書後,深深意識到自己也是拖延症頭的忠實粉絲,許多要務一拖再拖,甚至超出截止期限,搞到非得要相關人員追著我跑,才勉強擠出成果交差了事,想想真的很羞愧。


回顧自己的成長經歷,如同書中所言,我們拖延的養成,往往是來自於成長的過往,無論是校園生活,或是對我們造成影響深遠的家庭,拖延可能是一種徵兆,暗示著過去羈絆著自己,不讓自己往未來邁進以接觸新的經驗和可能性。


自己一路走來,大致上順遂,也養成了較強的好勝心與自尊心,甚至多了幾分傲慢,少了幾分韌性,導致許多時候,因為害怕失敗而貼上無能的標籤,因此選擇以拖延來確保自己立於不敗之地,或是即使失敗了,也能以時間不足作為藉口。


此外, 當自己感受到自主權受壓迫的時候,敢怒不敢言的我,不會試著去溝通反應,而是採取無聲的抗議,甚至是以報復的心態來拖延。


拖延,並不是真正的問題,當我們不探究拖延的根本心態時,才是真正的問題。這也是拖延之所以難以克服的原因,這不單是改變習慣而已,更需要改變自己的內心世界


我們可以把拖延當作寶貴的人生導師,它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讓我們探索內心深處的自我,接納屬於真實的自我,而非他人眼中的那個完美典範。




克服拖延,從了解接納自己開始


以上資訊如果對你有幫助的話,歡迎分享給你的親朋好友們或留言告訴我。

2023/02/21

【閱讀心得】《思考的框架》(The great mental models) 5種思維模型更透徹地理解世界


作者:朱健豪 醫師

書籍圖片來源:天下雜誌

 事實上,你只是以為自己知道,你多數的行動都是根據不完整的知識
,不知道事情的全貌,或世界如何運作,你不知道的事很多

隨著人類文明的發達,科技資訊發展快速,我們所面對的世界似乎越加複雜。不管願意與否,我們每日被迫接受大量的資訊與資訊衍生的各種問題。我們活在一個變動快速、極其複雜的世界之中,演化緩慢的大腦似乎難以跟上腳步,要嗎陷入分析換癱瘓、要嗎兩手一攤躺平投降。

然而為何總是有一些人,既便在這樣瞬息萬變的世界,可以總是突破問題盲點,用不一樣的觀點來破解問題,踏上名為成功的三角點?


本書談什麼?

我們無法預測生活中會出現哪些問題,但我們可以學習那些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概念,無論世界拋給我們什麼問題,都能準備好迎刃而解。

也許更重要的是,如何避免問題。這通常代表我們必須更精確地理解問題,而且能預見任何行動後續會產生的效應與後果,避免問題發生,一開始就做對


了解世界如何運作,並隨之調整我們的行為。擅長思考跟是不是天才無關,重點在於我們如何理解現實,以及理解之後如何抉擇。


思維模型就是事物運作方式的一種再現。我們無法把世界的所有細節都保留在大腦中,因此我們會使用模型把複雜的事物簡化成可理解、可組織的區塊。不管我們是否有意識,我們每天都會使用這些模型來思考、做決策、理解周圍的世界。

先前有分享過《看穿假象、理智發聲,從問對問題開始》,也是一本關於培養邏輯思考的好書,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連結閱覽。

以下分享個人覺得簡單實用的5個思維模型。



簡單實用的5種思維模型


1. 地圖不等於疆界
與真實世界進行比對

世界過於複雜,我們需要藉由適當的地圖或模型,協助我們理解、思考與決策。但久而久之,我們容易忘記地圖或模型不等於現實

唯有考量地圖或模型上的限制,才能精確的使用這些工具。在使用思維模型協助我們思考時,要記得以下幾點前提:

(1)以真實情況為最終的更新版本:地圖或模型是在某個時空下創造出來的,即使過去為真,也不能反映出現在或未來的樣貌

(2)創造者是誰:地圖或模型不可能完全客觀,因為它會反映出創造者的價值觀與知識侷限

(3)地圖或模型也可能影響現實:當我們完全相信地圖或模型時,會反過來影響現實中的決定

也就是說,我們依然需要地圖或模型來簡化世界,引領我們探索,但更別忘了這些工具的限制性,地圖或模型終究只是複雜事物的縮影。也唯有如此,才能更了解真實世界的樣貌。


2. 二階思考

那接下來呢?


大部分的情況下,我們都可以預見自己行為後的結果。然而現實是我們所做的事情,永遠不會只有單一事件,就像池塘揚起的漣漪,往四周蔓延,產生預期之外的後續效應

很多時候,我的行為都是出於善意,最終卻引發了負面結果。或許我們在行動前,該考慮結果所引發的後續效應。也就是避開「一階思考」:只想到可能的後果。經由「二階思考」:考慮到結果的後續效應,協助我們決策,避開短近利益,擁抱長遠收穫。

但即便使用二階思考,依然難以預測未來。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可能收集資訊,在審慎的評估握有的資訊後,思考可能的後果,才能做出適當的行動。


3. 反演法

改變視角。


大多數的情況下,在思考問題時我們習慣從起點開始,最後卡住或得出跟一般人一樣的結論。或許我們可以反過來,試著從終點下手,從不同的角度,得出不一樣的想法,這就是反演法的概念。

實際上可以用2種方式來達到反演法思考:

(1)先反過來假設論點為真,再反過來回推哪些條件必須也為真

(2)與其思考如何達成目標,不如先反過來思考可以避免什麼,進而讓目標達成

也就是說,我們該適時跳脫「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直覺思考模式,開始去思考「哪些條件可以達到目標」或是「一開始就避免讓它發生」,別具一格的方式破解問題。


4. 奧坎剃刀

簡單至上。


隨著網路與科技的發達,社會文化突破地理與時空限制,讓我們接觸到龐大的資訊,也讓我們所處的生活面臨前所未有的複雜。對於周遭發生的事件,要是沒有適當的過濾器,我們很容易陷入分析癱瘓的狀態。

藉助「奧坎剃刀」幫助我們:非必要時,我們應該選擇變項最少、最簡單的解釋。最簡單的解釋,通常也是容易理解、也最可能正確的方法。

但僅在一些前提下:同一個問題下,有多個看似合理、條件相當的模型可供思考,它們都具備相同的解釋力道,此時採用最簡單的解決方案,才是適當的使用原則。


5. 漢隆剃刀

不要預設最糟情況。


當遇到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我們很容易直覺認定對方是出於惡意,心中冒出扭曲的解釋,進一步的做出不理智、甚至令自己懊悔的舉動。如《開口就說對話》所言,當我們看見他人行為後,會極快速的產生一個故事,猜測他人動機,產生情緒,影響自我言行。

如何避免此類的誤會?我們可以藉由「漢隆剃刀」的概念:當我們不假定壞的結果都是出於心懷惡意的人,我們就可以去尋找選項,而不會錯過機會。每件事的發生都會有一個較為合理、簡單、無心的解釋

其他人跟我們一樣,只要是人,都會犯錯,更多時候行為背後的動機出自於偷懶、無知等,鮮少懷著惡意。經由適當的使用「漢隆剃刀」原則,讓自己重新掌握情緒,冷靜思考以獲得更接近實際的簡單動機,遠離愚蠢,避開懊悔。



後記

閱讀完本書後,學習到了一些實用的思維模式,讓自己大腦的思考工具箱,有了許多把實用的思考工具。

但更為重要的體悟是,面對現實世界,無論怎樣的努力學習,總會有自己不熟戲的新事物,然而要是能把握原則,也就是真實世界的運作方式,自然能看穿許多問題的本質。而這樣的概念讓自己聯想到管理大師柯維父子的鉅作《與成功有約》中,7個成功的習慣,也是出自於真實世界的原則。

多數天才,尤其是領導他人的天才,他們優秀並不是因為能解構複雜,
而是因為揭露了大家沒看到的簡單

除了思維上的改變,更要身體上的力行。傳統上來說,自己會認為「一件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這樣是一種較為被動的觀點。然而以主動的觀點來說,一件事情的發生,只是展示了真實世界的原貌,最為重要的是自己如何看待並作出回應

「多元思維模型」,也就是查理.蒙格所提出的觀念,藉由大量的知識後盾,建立起多種跨領域的思維模型,讓自己看待事物的角度從「我認為應該是這樣」轉變為「看見事物本來的樣貌」,進而協助自己做出適當決策以回應世界。

多元思維模型,讓我們看見事物本來的樣貌


以上資訊如果對你有幫助的話,歡迎分享給你的親朋好友們或留言告訴我。

2023/02/10

【閱讀心得】《最高閒聊法》7個規則輕鬆尬聊建立關係


作者:朱健豪 醫師

書籍圖片來源:方智出版社


每當逢年過節時,最令人痛苦的,莫過於一些三姑六婆的奪命連環問。
與上司獨處時,最沈默的時刻,似乎連彼此的心跳聲都聽得一清二楚。
拜訪另一半的父母時,永無止盡的陪笑與尬聊。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經歷這樣的時光,尬聊時開始嘗試:聊新聞時事、聊彼此認識的人等,試擠出腦袋每一片資訊,但氣氛就像桌上冷掉的菜,熱不起來。

為什麼聊天就是這麼困難?


本書談什麼?

對大部分人來說,對話大多只有下面2種情況:

(1)跟朋友或熟人無拘無束、輕鬆地聊天
(2)在工作場合,嚴肅正經地對話

 這些就是所謂的「一般對話」。

但閒聊算是第三種對話,不在這2種類型之中。而大家閒聊時,都使用上述2種類型的對話方式,所以大多是以失敗收場。 閒聊指的是「跟關係微妙的人,以適當的對話拉近關係」,是非常細膩的對話方式。

也就是說,經由「適當方式」,才能跟不熟的人完成閒聊!



閒聊的7大規則與技巧


1. 閒聊的目的
單純的你來我往,讓對話不中斷,不是努力想讓聊天變得更有趣。

我們總是想要把聊天變得很有趣,如此一來只會讓閒聊變質,充滿壓力。閒聊的目的是藉由對話,縮短彼此距離進而建立人際關係。重點不是內容,在於你來我往的互動。
無論是多內向的人,藉由「技巧」的練習,都可以成為閒聊高手!


2. 閒聊內容

交流心清,不是交換資訊。


過於拘謹的情況下,我們傾向以交換「資訊」作為聊天的內容。但這並無助於拉近彼此間的距離。人類是感性的動物,渴望有溫度的對話,嘗試以閒聊彼此的「心情」來建立人際關係。

閒聊的內容:

(1)避免問你的興趣是什麼:會讓對方開始思考怎樣才算興趣,一時難以回答。改問「迷上什麼」或是「忙些什麼」

(2)避免聊共同友人:聊聊彼此,才能增進相互關係

(3)邀請對方聊聊自己不知道的事:與其想破頭硬聊彼此都知道的事,倒不如讓對方分享自己不知道的事來延伸話題

(4)少用Why,多用How:「為什麼」會讓人心情冷卻,甚至帶有批評的意味。改用「如何」讓對方心房保持敞開

(5)提出具體的問題:過於開放抽像的問題,反而會讓對方不知怎麼回答。問「對方好回答的問題」,而不是「自己好問的問題」


3. 如何開啟話題

聊事件經驗,不要聊時事新聞。


我們習慣用時事或新聞做為話題,但這樣做很難表達出彼此感受,無法拉近距離。可以藉由聊聊自身經驗作為話題,搭配自身「感受」來交換心情。

開啟話題的技巧:

(1)向對方請益:以請教的心態開頭,例如「我最近有個煩惱」稍微自我揭露,並聊一下自己的感受

(2)把看到的景物當作話題:在與上司一同搭車時最好的話題就是聊窗外景物,不愁沒話題,也不用擔心聊到過於私人的問題


4. 傾聽的方式
肯定對方,表達同理心。

同理的傾聽,是保持良好對話的不二法門。即便有所意見相左,不打斷對方,讓對話持續下去。人收到肯定,才願意敞開心胸。


傾聽的方式:


(1)不要急著「我也是」:認同對方是好事,但急忙應和反而會剝奪對方的話語權,先聽聽對方說完在適時回應


(2)適時自我揭露:當發現都是對方一直說話時,試著談談關於自己,再適時把主導權還給對方


(3)善用肢體語言:點頭、敞開雙手、眼神適時交會,對心理學而言都是一種認同的暗示


(4)不做任何評價:別人找你商量煩惱時,心中通常已有答案。善用認同詞語並加上語助詞,例如「真的喔」、「這樣啊」展現同理心





5. 有效果反應
誇張反應,與對方同歡,而非一直引導對方說下去。

聊天時除了傾聽,我們更需要適當肢體語言反應,令對方安心,才能令對話不間斷。
有效果的反應:

(1)不要一昧讚美追捧對方:以應聲附和即可,例如「對啊」、「不錯耶」等,避免令自己壓力過大,也能兼顧對方的感受

(2)被誇獎時,大方道謝:我們在被讚美時,習慣謙虛回應,但如此一來將導致話題就此中斷。合適的做法是勇於接受讚美,並額外「加一句」延伸話題,例如「謝謝,我對於自身醫療品質總是不斷檢討精進」

(3)合適的讚美對方:善用「察覺+讚美」,例如:你是不是剪頭髮了,很適合你耶!」,兼顧對方感受與話題延伸

(4)關鍵字復述:回應時簡單的重覆對方關鍵字,就可以達到同理的效果

(5)立刻說好:當對方提出邀約,即便無法立即確定,馬上積極正面的回應表達「我願意」的情緒才是重點,避免讓人一眼看穿自己的猶豫不決,事後再禮貌拒絕也無妨


6. 出現沈默時的對策

回到與自己有關的話題,而不是在尋找其他話題。


閒聊難免遇到冷場,這時我們可以放緩腳步,拿出自身的事情分享,重新開啟話題。

出現沈默時的對策:

(1)回到先前的話題:重覆也沒關係,保持對話

(2)適時沈默:有時候安靜地點頭,也是很好的反應,避免讓彼此喘不過氣來


7. 結束閒聊的方法

在恰到好處的地方結束。


再熱絡的聊天,也要有適當停止的時候。結束閒聊的方式採取相反行為:刻意保持距離減少反應不聊心情

結束聊天的方法:

(1)用「謝謝」強制結束對話:尤其是當對方問了失禮的問題,或是我們想逃跑時

(2)「一般來說」含糊帶過:對方試探過於私密問題時,用一般來說...刻意保持距離,巧妙避開自身隱私





後記

一直以來,都以為閒聊都是亂聊,而且像自己這樣內向的人必定不擅於閒聊。如今才恍然大悟,閒聊是介於與朋友間的「亂聊」與正式場合的「對話」,必須保持適當距離,但又同時兼顧情感的交流,而這一切都是為了建立關係。而閒聊是需要技巧,更是經由練習也能上手的技能。

作者提到自身也是內向的人,跟許多人一樣,也有著「對人不感興趣」的毛病,不想跟陌生人成為朋友。但藉由閒聊,跟陌生人建立關係,心情的交流,讓陌生人變成稍微熟悉的人,甚至逐一加深關係,變成一生的朋友。

經由本書,除了學到閒聊技巧,更重要的是對自己的反思:過少表達心情。決大部分的時間,自己鮮少使用口語表達自身心情,甚至在要好的朋友面前也是如此,自然更難以與他人閒聊交換心情。人類具有情感,需要被理解,更需要群體的支持,我們都是群體的一份子,無論在於社會、公司、單位部門,或是小家庭之中。群體之中,建立關係的最簡單,也最便宜的方式,就是閒聊。

開始閒聊,交換心情,建立關係,讓自己更生活更開闊。



建立關係,從閒聊開始


以上資訊如果對你有幫助的話,歡迎分享給你的親朋好友們或留言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