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3/09/29

《懂錢滾錢》(Get good with money)3觀念打造健全財務


作者:朱健豪 醫師



為了財富自由與退休,投資理財是不可或缺的環節。講到投資理財,相信腦海中閃過的畫面就是許多股市名嘴教我們在股海大發勢利、看著一片紅通通向上的折線圖,遙想不用再工作的那一天。

許多人的理財教育省略了很多步驟,急著先從「投資」開始,而不是先把其他基本功練好。

投資講求的是有規律的長期習慣,才能從中獲利。要是沒有穩健的財務基礎,往往容易變成投機行為,更甚者妄想一夜致富。


本書談什麼?


「聰明理財」代表的是熟練理財的基礎,這並不是魔術。而且,重點不在於快速致富,而是轉變成我所謂的「財務健全者」。

無論你目前的收入、存款、債務是多少,你都可以達到這個狀態!你還是能夠聰明理財。

財務健全,它破解的是如何擅於運用金錢、讓你在經濟上更安心的密碼。



3個讓財務穩健的觀念


1. 建立個人預算表
變有錢的第一步,積極、主動的去管理你的預算。

要讓自己的金錢能有所增長,必須先釐自己有多少錢以及錢都跑到哪去了。聰明理財的第一步就是替自己建立個人預算表。

建立個人的預算表,像是為我們自身的財務做出診斷,並從中擬定相對應的治療計畫:

(1)列出收入清單:除了薪資外,其他包含各種補助、副業收入等都要納入計算

(2)列出支出清單:支出清單可說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如實根據單據,以每筆消費做紀錄,而不是仰賴記憶,以月支出這樣籠統的紀錄費用。除了紀錄金額,更重要的是記載消費的內容,日後才能回顧分析消費情況

(3)管控支出:前2個步驟讓自己清楚的知道每個月的剩餘金額後,下一步就是要替支出項目貼上標籤,並開始嘗試管控支出。第1個標籤為一般性支出,屬於目前每月的固定開銷,沒有按時繳交會有法律上的問題,例如房貸、車貸、房租等;第2個標籤為公用事業機構支出,費用隨使用量有所變動,例如水、電;第3個標籤為現金支出(前2類之外的花費),屬於自己可控度高的消費內容。

我們總是過度關注自身收入多寡,缺往往忽略了支出控制也一樣重要,替支出貼上標籤可協助我們做出診斷:究竟是薪資太少,還是消費過多?要是一般性與公用事業機構支出過高,那代表可能薪資過低;而如果是現金支出過多,則可能是消費過多。

(4)依用途區隔資金:大部分的人習慣把所有金錢存放在同一個戶頭(通常為薪轉帳戶)。這樣容易造成預算管理不當,我們可以依據資金的用途,分別開立帳戶以利資金的管理。

薪資/支出帳戶,作為收入存放處,也是用來繳納標籤為現金支出的消費戶頭;繳款帳戶,專門存放一般性與公共事業機構支出的資金;緊急預備金帳戶,用來存放至少6個月基本開銷的預備金;目標儲蓄帳戶,類似我們的存錢筒,用來存下各種目標所需金額的帳戶。

有了這樣的戶頭設置,我們就可以更清楚地知道資金的分佈,也可以避免自己過度消費,確保每個帳單都有足夠的資金繳交。

(5)設定自動扣款:如同許多事情一樣,有人為的部分就容易出差錯。設定自動扣款,在薪資一進到薪轉帳戶時,將固定的金額轉入其他對應的帳戶,可以避免我們的惰性,確保每張帳單能被繳納。看著薪資/支出戶頭金額的減少,也能讓我們消費前三思。

以上的方式讓我們可以清楚知道每月可用的儲蓄金額,並從中做出管控。剩餘的金錢讓我們得以邁出下一步:開始儲蓄以達成各個目標。


2. 學會像松鼠一樣儲蓄

如果你把存款花在「非民生必需物品」上,並不代表你真的懂得「聰明儲蓄」!


松鼠在夏日時會開始儲備大量果實,以因應嚴冬;而人類卻有著相反行為,放肆地享受風光明媚,以為未來都會永遠如此美好。

順遂的時光會讓我們以為暴風很遠,又有誰能了想到前幾年的COVID-19疫情,對全球造成了全面性衝擊,導致我們的日常難以運行。撇開這樣影響深遠的劇變,我們也可能因意外、疾病或被裁員等情況,導致生活陷入困頓。

為了讓自己順利度過這樣的險境,我們要向松鼠看齊,在承平之時便要做足準備,儲存緊急預備金以應急。根據先前一般性支出與公共事業機構支出,再加上部分必要的現金支出,得出自己平均所需的金額,即為每月基本開銷,也就是每個月讓自己生活下去的最低開銷。一般建議至少備妥6-12個月的緊急預備金,而實際上可能也要根據自身工作專業而定,例如相較求職困難的職業,可能要根據平均待業情況準備相對應的預備資金。

緊急預備金,相當於替自己裝上了保護網,其餘的資金就可以用來儲蓄額外的目標。支出減少,相對能用於儲蓄的金額就隨之上升,因此,我們可以嘗試有意識地花錢,來增加自己可儲蓄的資金。

根據每筆花費對我們自身的效用,花費可以區分為:

(1)需要(Needs):為了維持基本所需的花費,問問自己沒有這筆消費,是否會對自己產生健康甚至安危的影響?如果是,那就屬於需要層次的花費。

(2)熱愛(Loves):這樣的消費,即便過了好幾年,是否依然能替自己帶來樂趣與喜悅?

(3)喜歡(Likes):在過了幾個月後,這筆花費一樣能給自己快樂?

(4)想要(Wants):這類的慾望僅帶來短暫的快感

找出支出清單上的喜歡與想要,並試著降低花費金額,替自己的熱愛與需要爭取到更多的預算。每當自己對喜歡與想要的消費說No,就是在對需要與熱愛說Yes。在這過程中,也可能意外發現,自己熱愛的事物其實不需要過多的花費。

儲蓄的金錢除了讓我們用於中短期目標外,更為重要的是許多人的長期目標,也就是為了退休所做的準備。


3. 開始計畫「為退休而投資」

照顧未來的自己,責任在於現在的自己。


現今,許多人追求財富自由,期待及早退休,以找尋人生的其他美好事物。然而要是把大量金錢存放在銀行帳戶,低利率與高通貨膨脹的作用下,只會讓自己的血汗錢越來越貶值,也讓我們更負擔不起退休這件事。

要能享受退休生活,同時兼顧當下的生活,投資為必要的選擇。人類非常不擅長規劃久遠的未來,但可以藉由幾個簡單的步驟,規劃為了退休的投資計畫:

(1)確認要為退休準備多少錢:假定以65歲為退休年齡,考量到目前因醫療進步所延長的生活餘命、過往股市與債市的投資報酬率以及通貨膨脹,退休金額以自己平均年支出的25倍作為起始目標。

這樣的假設目標是退休後每年提領的金額,相當於退休金的4%,低於我們預期未來的投資報酬率(6-8%),理論上足以支應到我們入土為安的那一天。

(2)選擇合適的投資工具:開始投資前必須知道,我們之所以能從中獲利,是因為承擔了風險,沒有任何投資是零風險的,但也不該為了獲利而承擔過多不必要的風險。

較適合一般大眾的投資包含共同基金、股票與債券,不需要非常高專業的知識也能享受投資帶來的利益。許多人目光被獲利的帳面數字所迷惑,卻忽略了隱含成本。不少玲琅滿目的投資工具,往往伴隨著高成本的管理費用,讓自己的獲利就輸在起跑點上。

為了退休,選擇低成本的指數型基金才是較為穩健的方式,不以勝過大盤為目標,而是以追求接近大盤的獲利為目的。

(3)選擇投資組合/資產配置:一般建議以股票加上債券混搭,以分散風險,甚至有可能因此提高報酬率。至於股票與債券比例如何分配,端視個人風險承受度為主,股票雖然獲利高,但也伴隨著較高的風險,而債券則是相反。

配置比例可以年紀為基準,自己年紀的十位數的數字作為債券比例,例如35歲的人債券配置以3成為目標;另一種做法是將110-減去年紀,獲得的數字就屬於股票的比例。

這麼做的意義是我們在年輕時,還有許多工作潛力,可以承受較高風險以換取較高報酬;然而隨著年紀增長,人力資本下滑,越靠近退休,越無法承受風險,此時提高債券比例是比較安全的做法。

(4)開始投資:除非確認自己的緊急預備金充足,有足夠的資金繳納帳單,且短期內不會動用到這筆投資資金,才能開始進行投資。

投資獲利仰賴的不是高超的知識,而是嚴格的紀律。股票的獲利來自於中長期的成長,我們要學會忽略短期的震盪,避免烙入買高賣低的窘境。



後記

就像許多人一樣,剛踏入職場時,對於金錢沒有太多的執念與想法。金錢對自己來說,只是為了生活所需,過一天是一天,關於未來規劃、甚至退休,壓根沒想過。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直到某天意識到繳完保費後,我的戶頭幾乎見底,又剛好適逢準備到新醫院任職的空窗期,雖說住院醫師的薪水不多,但還真的沒想到自己會陷入這樣的財務危機。從那起開始鑽研投資理財,但嚴格來說,主要著重在於投資,沒有挹注太多心力於理財。

在看完許多投資理財書籍後,正當準備開始實戰時,看著戶頭的數字,竟回想不起,這幾年的薪水到底都跑到哪去了?到頭來,在進入投資前,我根本沒有建立穩健的財務基礎,完全只著眼薪資收入的數字,以及未來的投資標的與預期報酬率,忽略了支出的管控,自然對於自己可用的金錢毫無概念。

為了達到財務健全,開始強迫自己養成記帳的習慣,起初也是記得零零落落,但隨著記帳的數目增加,回顧時那種一目瞭然的暢快與成就感,讓自己為之一振,同時也更了解自己的消費習慣,得以做出調整。就在今年,為了開始規畫已久的退休金投資計畫與買房準備金,每分金錢都倍顯重要,改用Notion來讓記帳更為詳細。

藉由這樣的方式,讓自己清楚的知道每月各種類別的消費,類似書本提到替支出貼標籤的概念,進而可以與另一半討論哪些類別的花費可以減少,讓更多的金錢得以投入退休金,讓更多的錢來替自己滾錢。

此外,設立買房與退休金這樣的中、長期目標,讓自己有更為明確、可想像的目的地,不再像以往只是賺取薪資,把錢放在銀行裡,毫無目標的花費與儲蓄。同時這麼做也帶來好處,自己在消費前會比較有意識地思考,這筆消費值得我從未來退休的自己預支嗎?買這樣東西會讓我未來的家少掉某樣實用家電?

務必記得,照顧未來的自己,責任在於現在的自己。


未來自己會是什麼樣子,
取決於自己現在所做的每個決定


以上資訊如果對你有幫助的話,歡迎分享給你的親朋好友們或留言告訴我。

2023/09/15

《最有生產力的一年》(The productive project)3元素提高產能解放時間


作者:朱健豪 醫師


 The men who succeeded are efficient few.


我們每個人生活之中充斥著無數的代辦事項,任憑再多的時間,似乎沒有完成的一天。

我們投入了大量時間與精力,也看似完成了許多任務,但卻依然感到悶悶不樂。

這都可以歸咎於我們的生產力低落。

但明明看似花費了大量心力、也產出了許多成果,為什麼還會說是生產力低落?

本書談什麼?

生產力技巧存在的目的,是為了幫助你用較少的時間,完成你所有必須做的事情,好讓你空出更多的時間,追尋人生中真正重要、有意義的事情。一個人有沒有生產力,也決定了他在一天結束時會是耗盡時間和體力,還是會剩下大把時間和精力,隨意投入到任何想要的事物上

人們在努力提高生產力的過程中,常會犯一個很大的錯誤,那就是持續「自動化」工作:眼前有什麼任務就做什麼,絲毫不假思索。在今日大多數工作裡,光有效能已經不夠了。當你有比以往更多的事情要做、時間更少,但你做事的方法卻有著前所未有的自由度和靈活性時,生產力指的不再是你的工作效能。此時,生產力指的是你「成就」了多少。

生產力,包含我們必須管理的3元素:時間、精力、專注力。



3元素提高生產力


1. 時間
害怕做某件事所耗費的時間和精力,比真正做那件事本身還要多。

構成生產力的第一個元素是時間。

一個人常說自己「沒空」做某件事,是世上最大的藉口。沒空,實際上代表的意涵是這件事比起其他手頭上的事情,不具備太多的吸引力。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我們對特定事情就是會有所拖延,即便我們知道是重要的事情。

當一件事物具備越多以下特質,我們就越容易拖延:

(1)無趣

(2)令人受挫

(3)毫無條理或不夠明確

(4)缺乏個人意義

(5)缺乏內在報酬

(6)困難

當意識到自己開始拖延時,嘗試以這6點去分析自己可能在抗拒什麼,制定出翻轉的策略。

除了拖延的抗拒心態,我們更容易受到誘惑而揮霍光陰。以目前而言,手機與網路無疑是奪取我們時間的最大兇手,試著每天從用餐時間開始,脫離手機與網路的誘惑,奪回失去的時光。


2. 精力

瞭解自己一天有多少精力和專注力,並且決定想要完成的任務之後,時間管理才會變得重要。


嚴格來說,時間並無法管理,畢竟一天就只有24小時,時間流逝的快慢也不會因為我們做了什麼而有所不同。那麼為什麼許多書本還是以時間管理為號招?就生產力而言,時間的管理應該是先了解到每天該完成的任務後,配合我們每日不同時段的精力與專注力來安排時間的運用。優先管理每日有限的精力與專注力,時間只是我們在作業時的背景而已。

換個角度來說,藉由安排行程,我們可以決定要投入多少精力與專注力在任務上。只要安排妥當,發揮合適的精力與專注力,以少量時間提升我們的生產力,而不是掉落生產力陷阱:投入更多的時間以完成工作。花更多時間工作,並非意味著自己有很多工作要做,很可能只是自己無法明智地善用精力與專注力罷了。

此外,生產力的另一項陷阱就是:我們會聚焦在忙碌程度,而不是達到多少成就來評估生產力。簡單來說,就是瞎忙。將不重要的任務從每日行程移除,才能真正解放我們的時間、精力與專注力,提高生產力。每當我們對這些低影響力任務說「No」時,也代表我們對高影響力任務說出「Yes」。

如何善用精力?除了睡覺休息的時間,我們每個時段的精力旺盛度各有不同。要有效地增加生產力,必須善用精力旺盛的時段,執行高報酬任務來產出最大成果。藉由一週每日紀錄各個時段的精力自覺分數,找出自己精力最為高昂的「生理黃金時段」,空出來給自己,決不輕易地交出給他人去執行低報酬任務。


3. 專注力

將心中想做的事情轉化出來,寫成文字,這樣它們就不會占用我們短期記憶的空間。


影響生產力最為顯著的莫過於專注力,但也是3者裡面最難以克服的元素。生活之中總是有太多的資訊與事件,試著搶奪我們有限的寶貴專注力。

根據蔡格尼效應(Zeigarnik effect),一件未完成或中斷的任務所產生的壓力,大過於已經完成的任務。我們腦中每天都會閃過上千個想法,這些想法要是沒有設法「搞定」就會一直困擾著自己,自然無法專心致志的完成當下任務。是時候來幫腦袋大掃除,讓我們找回專注力。

這樣的大腦掃除概念,我們可以參考管理大師David allen《搞定》一書提出的GTD概念:大腦是用來製造想法,而不是儲存想法的。藉由捕抓腦中的各種想法:寫在紙本或是打字皆可,根據這些補抓出來的想法,為它們安排後續合宜的行動。如此我們大腦才能將這些揮之不去的壓力放下,騰出空間讓我們專心從事任務。

掃除大腦的空間後,我們依然必須嚴防外來的各種提醒轉移注意力。其中大量來自於手機APP的提醒、通訊軟體訊息轟炸、令人不堪其擾的電話。手機與電腦設備最初是為了增加自己的生產力與便利性,不是方便那些要中斷我們工作的人。當它們反過來削弱我們的專注力,導致生產力下降時,必須思考如何去阻斷它們所產生的困擾。

此外,務必隨時留意多工處理的陷阱。多工處理會讓我們大腦獲得更多的獎勵,比起只做一件事,同時處理許多任務讓我們感覺更有趣,營造了更高生產力的錯覺。專心只做一件事!

專注力如同肌力,可以藉由後天的鍛鍊來強化。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鍛鍊專注力的機會,例如閱讀、傾聽或用餐時。藉由把專注投入這些過程中,並留意自己思緒漂移的瞬間,嘗試把專注拉回,反覆鍛鍊專注力。

正念冥想,也是非常有益專注的行為。藉由正念冥想,讓我們內心更為平靜、快樂,只要每天試著花個5分鐘,並不需要大把的時間,就能產生正面影響。或許,一開始我們的大腦會抗拒,但隨著練習並克服抗拒,我們也就更能從容專注工作!



後記

一直以來我自己的時間管理,採取一同許多人採用的方式,以眼前的代辦事項作為行程的安排。這樣的成果往往都處在追趕進度、永遠做不完的感覺,更多時候也是想到什麼就做什麼,處在忙碌的假象,不去檢視實際產出以評估自己的生產力到底有多少。

但在今年閱讀了許多關於時間管理、專注與生產力的書籍後,開始有了不一樣的想法。想要提高生產力,毫無疑問的就只能提高時間運用的效率。然而我們往往只會優先考慮到以時間來換取成果,卻忽略了時間的使用效率,以及精力與專注力的寶貴性,導致花了無數的時間在「瞎忙」。

我們都很努力工作,但只所以生產力低落,往往是因為我們從未能有實踐去執行真正重要的事情。生活之中帶多的低報酬任務佔據了我們大把時間、精力與專注力。最重要是,在我們打算提高生產力時,必須先問自己一個更重要的問題:為什麼要提高生產力?

如同學習,要是我們不先釐清學習目標,自然話再多時間學習效果也非常有限。唯有探索這一原因,我們才能知道自己為何而忙,意識到並非每件事都一樣重要後,哪些是重要的高報酬任務,也就呼之欲出。了解到自己提高生產力的最根本原因後,才能真正的善用時間、精力與專注力,持之以恆,堅持下去。

提高生產力的初衷,往往是為了追求幸福,但不具個人意義的生產過程,總是背道而馳,讓我們離幸福越來越遠。要是能以正確的方式追求生產力,幸福自然到來,而這樣的幸福也會持續推動生產力,形成一個正向的循環。


做正確的事取代做更多的事


以上資訊如果對你有幫助的話,歡迎分享給你的親朋好友們或留言告訴我。

2023/09/10

【閱讀心得】《原則:生活和工作》(Principles)5個讓生活成功的原則(下)


作者:朱健豪 醫師



 Face reality as it is, not as it was or as you wish it to be. 


做人要有原則,多麽老掉牙的一句話,卻也是千真萬確的至理名言。

許多書籍文章、或師長好友都會分享給我們他們的原則,然而這些原則卻不一定適應於我們自身。

所幸,這本幾乎是我書櫃裡數一數二後的書籍,作者也是全球最大避險基金-橋水基金的創辦人,分享他自身的生活與工作原則,而這些原則,也是可以幫我們找尋自我原則的良好建議!

由於內容繁多,礙於篇幅,心得將分做多篇文章分享。

本書談什麼?


我們每個人天天都得面對紛至沓來的問題。沒有原則,我們將被迫對個人生活中的所有事物個別做出反應,就好像我們第一次體驗到每件事一樣。相反地,如果把這些情況分類,並且有好的處理原則,就可以更快做出更好的決策,因而獲致更好的生活。

我一生學到最重要的東西,是一種基於原則的生活方式,原則幫助我找出什麼才是真相,並據以行動。

我認為成功的關鍵在於知道怎麼成長,並「正確地失敗」。「正確地失敗」的意思是能夠從痛苦的失敗中學到教訓,從而避免直接因失敗而被淘汰出局的命運。



5個讓生活成功的原則


4. 了解每個人的思考方式差別很大
為了讓自己和別人充分發揮潛能,必須明白每個人大不相同。

事實上,每個人的大腦構造與運作有著些許的差異,用著不同的方式體驗現實。我們必須了解並承認這一點,在這樣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地與他人協同作業。

(1)了解自己和別人如何思考
每個人就像由許多各種不同組件構成的樂高積木,每一個組件反映出大腦不同部位的運作,組合起來決定個人的性格。要是能知道對方的性格,就能很清楚自己對他們該有什麼期待。

當然,對於我們自身也是,所有與生俱來的特質有利有弊,端看我們如何去運用。如同一把雙面刃,特質越是極端,結果就越差或越好。因此,先了解自己與他人性格,才能對自己與他人有適切的期待,也才有好日子過。

(2)了解大腦的主權之爭
我們大腦的意識與潛意識無時無刻都在爭奪主控權,高層次的理性思考與低層次的感性情緒都想掌控我們。我們無法完全抑制情緒的出現,但我們必須讓思考與情緒調和,才能掌握我們的人生。每當潛意識的聲音指示我們要去怎麼做時,不要急著做出回應,而是先停一停,有意識地去思考後再踏出下一步。

為了避免低層次的自我妨礙高層次的自我達成目標,經由養成好習慣,同時戒除壞習慣可以說是最棒的策略。

(3)發現自己和他人的人格特質
許多的心理測驗量表,可以幫助自己與他人發現身上的特質,揭露思考與行為的偏好。

內向者注重內心世界,從想法、過往獲取能量;外向者關注外部環境,從人際互動獲得能量。

直覺型重視大局;實感型注重細節。

思考型以邏輯分析客觀事實做決策;情感型重情感,在意人際關係和諧。

規劃型先想清楚要達成的目標與方法,依計畫行事;理解型傾向先關注發生的事,隨機應變。

(4)把對的人放在對的位置是成功的關鍵
與他人合作,最好的方式是了解他人性格後,互補搭配,創造出最佳的個人特質組合。

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先管理好自己,才能協調他人以達成目標。讓高層次的深思熟慮管理好低層次的情緒衝動,是自我管理的最大挑戰,有賴於習慣的養成;而在協調他人方面,要如同身為樂團指揮,知道團員優缺點與各自的工作,藉此激發他們各自最好的一面,也必須讓彼此相互配合,讓整體演奏優於單獨表演的加總效果。


5. 學習有效地如何做決策

決策是兩個步驟的過程:先學習,再決定。


學習了解資訊應該先於做出決策。先精確掌握真實情況,才能做出良好決策。經由綜合整理,把大量的資訊轉換成一幅精確的圖像。綜合整理的品質,決定了決策的品質。

(1)綜合現有的情況
每天我們都面對極大量的資訊,資訊不再匱乏,篩選不必要的資訊,排除繞亂人心的事物,擺脫細節焦慮。

在獲取資訊時,最重要的莫過於我們請教的對象,找到可靠且值得信賴的對象或資訊來源,充分獲取意見以供參考,但記得不要把意見當作事實,不要全然相信自己聽信到的一切。

近在眼前的事情會讓它們看起來格外重要,我們該學會退一步看待任何事情,讓時間沖淡這份幻象,晚些時日再做出決定。此外,同理我們也不該過度重視新的事物,偉大的事物都是歷久彌新。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不要過度執著於細節。在綜合資訊時應該要從大局的觀點著手,而不是專注在各個小點上。

(2)綜合分析變化中的情況
許多事物會隨著時間有所變化,我們必須將之分類整理,並留意隨著時間的變動觀察趨勢。

在分析情況的變化時,最常見的現象是「情況越來越好」假象。這樣籠統的說法忽略了事物改善的「水準」與「時間」。在追蹤事物變化的情況時,我們必須留意改善的效率品質。經過一年的努力,成績從20分改善到30分,就事物改善的水準與時間而言,是我們大概率都無法接受的。

此外,更要避開過度注重細節的陷阱,務必記得80/20法則,許多事物80%的成果都來自於20%的關鍵。找到這些關鍵,避開不必要的努力,拒絕當個完美主義者。

(3)有效地綜合考量各個層級
我們都會不斷地在不同層級看待事物,並在各個層級切換。例如最高層級(我是人類),次高層級(人類需要有意義的工作),下一層級(我想當醫師),下下一層級(我必須考上醫學院)。

正因為思考談話時有這樣的層次,我們在生活之中必須留意自己當下思考與談話所處的層次。試著使用一道基準,基準之上的內容是主要核心要點,而基準之下則是微末細節。談話時應該試著保持基準線之上,有條理地朝結論進行;必須談及細節時,才來到基準之下。

在進行決策時,理想的情況是有意識地切換層級,而不是隨意的瀏覽、探討,決策務必與其相對應的層級相符,而同一個議題上不同層級的決策也應該一致。例如在健康議題上,最高層次的決策是「要健康」,次高的決策是「落實每日健康生活」,下一層次決策則是「健康飲食習慣」,但最為細節的層次卻是「每天一杯可樂」,便是一種糟糕的無效決策。

在學會有效綜合掌握情況後,下一步便是妥善地做出決定。做出決策時,務必遵循邏輯、推理與常識等來綜合整理,了解現實,否則我們還是容易以低層次的下意識作為依歸,尤其在多人工作時,往往容易被權力大者所掌握,而非真知灼見者。

為了妥善地做出決定,我們必須謹記以下要點:

(1)按照期望值的計算做決定
我們都知道機率的重要,但是往往忽略了期望值的重要性,舉例來說,即便一件事情成功的機會極為渺茫,但是成果極為巨大,而失敗也沒有太大的懲罰,不仿姑且一試,碰碰運氣,也許會有意外之喜。同理相反的情況,即便是機率極低但卻可能導致無發挽回的災難性後果,也值得我們好好了解。在適當情況下,即便選對的機率較高,適時地額外增加成功機率也具備一定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最好的選擇往往是那些利大於弊的選項,而非那些看似毫無缺點的選項。在事後看來這些完美的選擇,經常都是最差的選擇。同時也務必留心完美謬誤,只因為某項選擇存在著小缺點,就全有全無的否定,無法權衡其中利弊得失。

(2)評估不做決定的成本,並依事情的緩急輕重處理
做完決策在實際執行前,我們依然必須持續思考額外資訊的邊際效應,同時也須考量不做或延後決定的成本。在決定執行後,千萬要小心處理事情的優先順序,不要把「想做的事」錯認為最優先事項,延誤了「必做的事」,沒時間處理不重要的事,遠比沒時間處理重要的事好。

如何去決定重要性,或許機率的概念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參考。任何事都有可能發生,因此為了避免迷失在可能性的濃霧裡,機率為我們緩急輕重提供了依歸。



後記

延續上篇的內容,我們了解並擁抱現實,沈著以對為生活前提、用5個步驟來去實現理想,讓個人進化、並學會極度開放的心態來學習,獲取新知。

身為群體動物的我們,生活勢必需要與他人互動,而我們的成功也變得更與他人密不可分。如何與他人適當互動與合作,是每個人進化的一大關鍵。

而現實世界中,許多的困難與問題,絕大部分來自於人際間的議題。要學會如何建立良好關係已近一步合作,必須先瞭解到每個人的思考方式有著極大的落差。自己的理所當然,往往是他人的莫名其妙。唯有意識到這樣的差異,自己才能對他人有合適地期待。關於自身的特質,我們也該探究發覺,以感激的心態善用自身優勢,以包容的態度正視自我劣勢。

在學會每個人的思考各異與自身優缺點後,我們才有機會調和他人,打造互補且運作順創的團隊,讓彼此的生活更為成長。

生活的每一天,再醒來眼睛睜開後,我們無時無刻都要做出各種決策。有些事看似無傷大雅的決策,例如早餐吃什麼,有些則是影響我們下半輩子的重大決策。這樣大大小小的決策,將會把我們帶向不同的岔路,最終可能讓我們的人生有著各種相異的結局。

要有良好的生活,我們必須不斷進化,因此良好的決策就顯得極為重要。而決策的品質,取決於我們做決定前所獲取的資訊,也就是盡量綜合整理所有的資訊,包含現有以及變動的資訊。

人手一機的年代,資訊不愁沒有來源,反倒是要適當地過濾,篩選出必要的資訊,不然往往容易陷入分析癱瘓的情況;在追蹤情況的變動時,我們很容易只看到結果,缺忽略了時間效率的重要性;而在思考決策時,要是沒有反覆地確認目前思緒所在的層級,可能容易過度偏重細節,過度浪費時間,又或是偏離核心,得出毫無關聯的結論。有條理的讓思考與討論維持在核心議題,並適時地循序漸進地從宏觀的角度進入到微觀的細節,才能有效地得出結論。

而在釐清決策後,無論最終是否執行,我們必須再問問自己:這麼做的期望值是多少?不做的成本是否能承擔?而當有許多必須執行的決策時,千萬避開「我全都要」的心態,任何事情都有緩急輕重,好往往是更好的最大阻礙。此外,千萬記得「完美主義」的陷阱,別因為一項決策存在著小瑕疵,就完全忽略帶來的更大美好。

原則,幫助我們自己找到生活真相,衡量各種選擇,並做出正確決定,讓生活更美好。

思考並決定!
你想要什麼?事實是什麼?你該怎麼做?


以上資訊如果對你有幫助的話,歡迎分享給你的親朋好友們或留言告訴我。

2023/09/05

【閱讀心得】《原則:生活和工作》(Principles)5個讓生活成功的原則(上)


作者:朱健豪 醫師



 Face reality as it is, not as it was or as you wish it to be. 


做人要有原則,多麽老掉牙的一句話,卻也是千真萬確的至理名言。

許多書籍文章、或師長好友都會分享給我們他們的原則,然而這些原則卻不一定適應於我們自身。

所幸,這本幾乎是我書櫃裡數一數二後的書籍,作者也是全球最大避險基金-橋水基金的創辦人,分享他自身的生活與工作原則,而這些原則,也是可以幫我們找尋自我原則的良好建議!

由於內容繁多,礙於篇幅,心得將分做多篇文章分享。

本書談什麼?


我們每個人天天都得面對紛至沓來的問題。沒有原則,我們將被迫對個人生活中的所有事物個別做出反應,就好像我們第一次體驗到每件事一樣。相反地,如果把這些情況分類,並且有好的處理原則,就可以更快做出更好的決策,因而獲致更好的生活。

我一生學到最重要的東西,是一種基於原則的生活方式,原則幫助我找出什麼才是真相,並據以行動。

我認為成功的關鍵在於知道怎麼成長,並「正確地失敗」。「正確地失敗」的意思是能夠從痛苦的失敗中學到教訓,從而避免直接因失敗而被淘汰出局的命運。



5個讓生活成功的原則


1. 擁抱現實,沈著應對
一般人經常希望現實不是真的,或是希望自己面對的現實與眾不同。

這裡所謂的現實,指的是我們對於真實世界的運作,要有最精確的了解,不過度的樂觀解讀,但也不至於悲觀過頭。對於現實有精確了解,是達成任何良好結果的基石。然而,許多人不敢面對他們不想看到的現實。我們必須先了解狀況,才能知道如何應對。

然而對於現實的精確解讀,是一件不簡單的事情,唯有透過大量的練習,才能讓自己更加的接近現實。

(1)態度極度開放透明

自己的態度越開放透明,越能從他人獲得最真誠的回饋。但這也最難做到的部分,畢竟要勇於接受他人批評與正視自身弱點,自古迄今都非易事。

此外,我們經常過度在意他人眼光,成為自己邁向成功的一大絆腳石。

(2)向大自然學習

我們之所以無法精確的看清現實,往往來源自於動物的本能,在情緒與理智之間搖擺不定。要是能以更高的角度,從大自然的視角看待發生在週遭的事情,藉由這樣由上往下的思考,就會意識到自然運作的法則無非是為了讓整體更加美好,而非只是為了特定少數。
這一切都是為了整體的演化發展。

生活於大自然的物種,無論生命週期為何,無非是為了DNA的傳載,物種的延續。為了達成生命的延續,進化以適應自然,成為了唯一選項。

這樣的觀點,幫助我們不再固執己見,放下凡事都「應該」的心態。事情的發生,我們之所有認為不好,說到底是因為事情的進展不如我們預期,發生了「不應該」的後果,然而退一步以大自然的觀點來看,這或許只是有益於整體、或是對大自然毫無利弊的單一事件。在悠久浩瀚的宇宙中,每個個體度過短暫的人生中,顯得渺小無比。

(3)進化是人生最大成就

不進化就滅亡,是大自然的演化法則。除了物種,我們每個個體,終其一生也在不斷的追求成長,而這樣的成長也是一種自我的進化。要達成進化的目標,關鍵在於必須不斷學習嘗試、獲取失敗同時迅速改進。

我們必須去思考讓生命的存在有意義,以及該如何去進化。自己往後會如何進化,取決於自己看事情的角度。而在自我進化外,如何去協助整體的進化,也是該去思考的問題,我們願意為他人的利益犧牲到何種程度。

(4)痛苦+反省=進化

進化是充滿痛苦的過程,唯有熬過去才能升級。人生許多情況,大多是「情境再現」,進化的結果就是讓我們跳脫見樹不見林的困境,更快有效認清現實。

除了自身進化,我們也該帶上我們所愛之人,邁上進化的旅程。為了達成這樣的目標,我們必需拒絕他們「想要」的東西,讓彼此擁抱「嚴格的愛」(Tough love)。

如此理性有違情感,難以執行,即便理智上深知唯有磨練才能使他們成長。但我們也必須記得任由他們予取予求,無異是削弱他們的能力,最終導致需要更多的幫助。

人生的品質,主要看我們在面對痛苦時所做出的選擇。越能面對痛苦、自我反省,越能快速適應這個現實社會。適應得越好,越能將痛苦轉變為渴求的東西。

(5)權衡直接後果和後續結果

在做出任何決策前,我們容易受到直接後果所誘惑,忽略了後續結果往往與直接結果相反的可能,做出與看似合理卻隱藏重大錯誤的決策。

在深思熟慮後,再做出適當決策,也務必為自己做出的決策勇於負責,這樣會比怨天尤人更容易找到幸福。


2. 用5步驟實現理想

勇於面對現實,接受隨之而來的痛苦,驅策自己朝目標邁進。


我們意識到現實,人生就是一個自我成長進化的過程,面對痛苦、克服問題,達成目標、逐步往理想邁進。如何實現理想,變成了重要的一項技能。要達成這樣的目的,掌握反覆按部就班的5個步驟,讓我們實現理想。


(1)制定明確目標
人生就像琳瑯滿目的自助餐,太多的美味經常讓人無法做出選擇。這也是設定目標上常見的第一個陷阱,過多美好的事物,導致我們一開始就失敗:不敢為了更好的,而去放棄好的。必須學會有所取捨,理出自己的優先順序,我們無法擁有一切,為了更好,必須捨棄一些東西。

設定目標的第二個陷阱是,經常把真正目標與慾望搞混了。真正的目標是我們必須去達成的事情,而慾望則會反過來妨礙我們達成真正的目標。學會如何協調目標與慾望,決定自己的人生,關鍵在於不被激情沖昏頭,而是善用激情來鞭策自己,追求真正的目標。否則,我們就會誤以為成功的表現就是成功本身。

設定目標的第三個陷阱是,我們會因為認為某個目標無法達成,就否決它。設定目標時,自己往往是根據當下有限的所知所見。然而一但開始實際追求目標時,我們會學到更多,也會與他人合作,漸漸的許多未曾想過的道路也隨之出現,撥雲見日。

(2)確認問題
在改善問題前,我們應該改變看待問題的態度:把棘手的問題看作潛在改善的機會。思考問題會令人焦慮,但逃避問題只會令人更為焦慮,承認弱點與向弱點投降不一樣。

也要記得,容忍問題與沒找到問題一樣糟糕,都會導致相同的後果。無論是自覺沒有能力或手邊不夠資源處理問題、抑或是不在乎問題,只要沒有成功的意願,就沒有成功的希望。

(3)診斷問題
發現問題後,別急著找出解方。先把重點放在問題是什麼。過程可能會花上時間,但依然值得。

找出問題是什麼後,要試著區分問題的近因與根本原因。近因通常是導致問題發生的行動,是動詞(我睡過頭所以錯過火車),而根本原因則需要深入探討,常以形容詞描述(我很會拖延,導致類似的情況經常發生)。

(4)設計方案
診斷問題後,便可開始著手設計方案。能達成目標的途徑很多,只要找到一條行得通的就好。

有不少人,滿腦子只想執行,沒有花太多時間去設計方案,最後結果往往事與願違。在設計方案時,先從宏觀的角度著手,最後才是深入的擬出具體的細節。

(5)徹底執行
一個再好的計畫,如果沒有被執行,那一切都是空談。隨著方案的執行,除了自己回顧執行進度外,應該還需要有個客觀的人幫助自己評估。如果最終沒有達到目標,這也是屬於一個需要被診斷與解決的問題。


3. 抱持極度開放的態度

願意極度開放,是因為自己真的擔心可能遺漏最好的選擇。


要能有效地實現理想,關鍵在做出良好的決策。妨礙每個人做出良好決策來自兩個障礙:自我意識與盲點。自我意識是一種防禦機制,在自己的價值受到威脅時挺身而出,卻導致我們難以接受自己的錯誤與缺點;而盲點則會讓我們思考時忽略了一些細節,無法全盤思考。自我意識與盲點都會導致一個人思維上有所遺漏,自然無法好做出良好決策。

要是我們願意敞開心胸,練習極度開放的態度,意識到自己的盲點,拋下自己的成見,勇於擁抱異見,考慮到更多更好的選擇,便有機會做出良好的決策。

不少人誤以為態度開放是「歡迎指教」,但卻依然堅持己見,容不下其他聲音。要成為態度開放者,必須熟記以下重點:

(1)真心相信自己可能不知道什麼是最好的選擇。大多數人做出糟糕的決定,是因為他們堅信這是正確的,也導致無法看到更好的選擇。無所不知,本身就深具危險,試著用一無所知的心態探索,獲取更好的資訊,做更好的決策。

(2)不要擔心丟臉,要擔心不能達成真正目標。強烈的自我意識會讓我們試圖證明自己很有辦法,即便我們一點辦法也沒有。

(3)想要了解他人觀點,請先停止價值判斷。態度開放不意味著我們必須無條件接受任何事,而是將他人的論述納入考慮,再做出選擇。但先入為主的價值批判會妨礙我們吸收他人觀點,記得先關掉我們的批判雷達。

(4)我們都在尋找最好的答案,不是自己想出來的最好答案。即便自己真的想到最好的答案,在別人的測試之前,也別太有信心。

(5)要意識到自己是在進行分出輸贏的爭論,或是試著了解他人觀點的請益討論

意見相左是常見的事情,我們不該視為威脅,而是一個大好機會。藉由討論,目的不在說服彼此,而是要找出較好的觀點,並做出良好的決策。在討論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去留意自己或他人有無態度封閉的行為:

(1)態度封閉的人不希望自己的想法受到挑戰;態度開放的人會好奇為什麼意見會不一致。

(2)態度封閉的人大都是陳述意見,鮮少提問;態度開放的人則會發自內心的提問。

(3)態度封閉的人在意自己是否被理解;態度開放的人試著從他人角度思考。

(4)態度封閉的人會先說自己可能是錯的,但隨即又補上自己的主張而非提問;態度開放的人會知道什麼時候提問,而什麼時候該陳述。

(5)態度封閉的人會阻止他人說話;態度開放的人會鼓勵他人發表意見。

讓自己變得極為開放,才能擺脫低層次的自己,不被原始情緒掌控,以更高層次的理性思考,做出更好的決策。



後記

我們從一出生,就被迫面臨做出各種決策,根據我們做出的各種選擇,往後的人生也微妙地產生不一樣的結果。

人類社會隨著時間越加發達,在科技與技術等創新的輔助下,顯得極為複雜。身處這樣時代的我們,面臨的情況與問題,遠比我們祖先還要來得複雜許多。

要是我們能從更高的視角來看待,人類文化終究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其中的運作原理也無法脫離最基本的法則,我們所面臨的各種問題,充其量都是「情景再現」,藉由找到相同的原則,也就是現實運作的原理,能讓我們做出相對應的決策。

因此,唯有先極盡我們所能的去了解現實,並鼓起勇氣擁抱現實,才能做到真正的沈著以對。而大自然給了我們最好的學習來源,每個人生存的最大目的是進化,小至個人、大至我們關心的群體、乃至全人類,都是我們該努力的目標。要進化到何種程度,取決於我們自己,但務必記得(1)不進化,就死亡(2)進化是痛苦的。

為了達成進化,我們必須藉由達成各種目標,讓自己不斷提升。為了實現這樣的理想,有一個制度化的步驟可以讓我們更有效率的達成目標。

在這樣進化的過程中,最常見的陷阱,來自於我們急切著執行,最終一無所獲、又或是結果不盡理想。畢竟,一開始目標的設置,早已界定了最終成果。執行前,確保有足夠的時間,問自己想要什麼、現實又是什麼,打造專屬的目標。

在確定目標後,我們很容易直覺地思考方案以達成目標。或許更好的方式是反過來想,為了實現目標,自己必須克服那些問題?成功關鍵的往往不取決於我們有多努力,而是聰明地辨識中途障礙所在。一股腦的跑向終點可能會讓我們撞上高牆頭破血流,巧妙地辨識路徑上牆壁、巧妙地避開,才是抵達終點的保證。確認並審慎地診斷問題後,才能有可行的方案,並踏實地執行。

為了進化,我們必須不斷地實現目標、做出決策。而這一切都仰賴我們能獲取的資訊與知識做基礎。越廣泛的資訊與基礎,越有機會達成高品質的成果。

簡言之,我們必須不斷學習。極度開放的態度,讓我們像一張白紙,能廣泛吸收的吸收各種資訊。無所不知是一種詛咒,一個人不可能無所不知,唯有謙虛的保持一無所知,敞開心胸,才能接收到各種頻率的聲音。

極度開放不代表我們就失去了自我。極度開放是一種手段,藉此獲取大量資訊與知識,再從中挑取篩選,留下對自己有用的部份,協助自己達成更好的生活抉擇。但要是我們選擇封閉自我,再好的聲音,也都進不了我們的腦中,毫無用武之地。 

態度封閉,讓我們心態如同倒放的漏斗,狹隘的洞口只能讓我們獲取少許的資訊;態度開放,讓我們心態如同正放的漏斗,讓各種資訊先進到我們的內心,再謹慎的篩出有益的資訊。



思考並決定!
你想要什麼?事實是什麼?你該怎麼做?


以上資訊如果對你有幫助的話,歡迎分享給你的親朋好友們或留言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