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2/12/27

【閱讀心得】《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 找到屬於自己人生的一把尺


作者:朱健豪 醫師

書籍圖片來源:天下文化出版社

“如果不想辦法釐清人生目的,就像坐在一艘沒有槳的船,
只能隨波逐流,在人生的驚濤駭浪中載浮載沉。”

早晨來自手機的鈴聲響起,揭開一日的序幕:擁擠的大眾運輸、機械性的例行事務、難以閱讀的辦公室空氣、加班即日常的節奏,下班後僅存的時光,甚至還得用來修補搖搖欲墜愛情或親情,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望著不斷攀升的物價與房價搖頭,這樣的人生,宛如行走在無止盡的隧道裡,看不見光明的一天。

忍不住的問自己,難道接下來30年,都要度過如此單調乏味的人生?這樣的人生,目的、意義與價值為何?

至少,幾年前的我,總是會不時冒出這樣的想法。



本書談什麼?

從小,我們總是被灌輸好好唸書,找到一份好工作、另一伴,成家立業,從此過著幸福樂的人生。但現實的劇本總是越走越偏,我們在人生的各個岔路上作出妥協,無數個下不為例......
這樣的妥協讓我們漸漸的失去自我。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人眼中也有一千個人生價值。面對人生的驚濤駭浪,如果我們缺乏了適當的指南針,我們永遠無法在人生的彼岸端靠岸,只能在風雨中隨頗逐流,迷失了方向。

各種心靈勵志的書籍,利用各種暖心的話語撫慰我們的心靈。然而現實的巨輪,依然持續的輾壓我們身心,逼得我們做出各種妥協。要是能有一把尺,能夠衡量我們自己的人生,讓我們在各個人生的決定上丈量,進而做出適合的決定,讓自己的人生目的越加清晰。

這也是本書的目的:作者藉由他傑出的企業理論,套用在人生的衡量上。裡用這些理論,讓我們自身思考人生的目的,而答案也將呼之欲出。

於此分享3個有感的原則給大家。


衡量人生的3把尺



1. 擬定個人資源分配
從我們所做的每一個決定,可以看出哪些對自己而言是最重要的。

我們每個⼈的資源都是相對有限的,時間、專注⼒、⾦錢等等。如果我們⾃⼰不主動適當的做出資源分配,別⼈將會替我們做出決定,⽩⽩浪費我們有限的⼈⽣資源。⼈⽣的每個決定,都反映出我們的⼈⽣信念與價值,也決定了未來⼈⽣的⽬的地。也就是說,我們要學會重掌⼈⽣⽅向。

因此,我們必須思考⾃⼰⼈⽣的願景與⽬的是什麼。說起來很抽象,但我們可以試著閉起眼睛,想像20-30年後的⾃⼰,理想的⽣活樣貌是什麼,⽽要達成這樣的美好⽣活,可能需要哪些價值觀、信念或是技能,⽽要達成這樣的信念或技能,需要投入哪些必要與多少的資源來達成。這樣做的好處是,每個需要決定資源分配的當下,我們能夠以長遠⼈⽣⽬的最為準則,避開短視近利的陷阱。

了解資源分配是⼀回事,⽽實際⾏動改變⼜是⼀回事。唯有⾏動,才可能造成改變。當我們把⼀個想法保存在腦中時,無論如何偉⼤,都不具備任何價值。唯有藉由付諸⾏動,才能發會無窮的⼒量。把⾃⼰的⼈⽣⽬的與策略⼤膽的寫出來,拆解成為許多的⼦⽬標,改變從⼩步跨起,養成⾃律習慣,落實⾏動,更重要的是紀錄結果並定期檢視調整,藉由視覺得輔助刺激,能激勵我們,也能讓我們更清楚現在與未來的位置,讓路徑更明確。



2. 必須完成的⼯作
很多公司開發產品會失敗,因為他們沒深入了解顧客購買產品是為了解決什麼樣的問題;而我們的人際關係也是。

要如何經營人際關係?我們可以採⽤這樣的觀點:「必須完成的⼯作」。書中以奶昔店為例,店家思索著該如何去銷售更多的奶昔,例如加量?還是更多風味? 然⽽作者的建議則是從協助顧客「必須完成的⼯作」著⼿ - 早上的顧客買奶昔主要是為了打發長途通勤的無聊時光與充飢,因此試著讓奶昔更濃稠可以顧客吸得更久、添加果粒增加顧客吸食的新奇感以及增添⾃助奶昔機避免排隊耽誤顧客時間。

店家想要的是增加奶昔的銷售量,避開思考銷售⾃⾝產品本⾝,⽽是藉由協助顧客要完成的⼯作或任務,獲得了他們⾃⾝的利益⽬的。⼈際關係亦同,我們總是想著⾃⼰要的是什麼,忽略了關係是由兩⼈以上所構成,對⽅也會有⾃⾝的⽬的。試著以「必須完成的⼯作為」作為⼈際間的透鏡,讓問題的本質更清晰,讓⼈⽣更美好。



3. 建構理想的家庭文化
文化就像自動導航裝置,能讓孩子自然知道怎麼做才是對的。

⼀個運作良好的組織,都會有相對應的組織⽂化,作為成員們決策⾏為的⾃動導航系統。⼀個家庭也是如此,當我們培養相對應的家庭⽂化,家庭的成員,尤其是我們的孩⼦,即便我們不在⾝旁,也會知道如何應對。理想的家庭觀念不會⾃動形成,唯有實際⾏動。空有想法卻沒有作為,家庭⽂化還是會形成,孩⼦依然會觀察並接受到我們傳達出的訊息。

如同在公司組織中,我們應該避免只出⼀張嘴。要落實家庭⽂化,可以藉由遇到各種問題時,與孩⼦們討論分析問題,並邀請孩⼦們⼀起參與,以實際⾏動解決問題。⽽實際解決問題的⽅式就會漸漸的形成家庭⽂化,引導孩⼦們前⾏。然⽽,導航也有失靈的時候,把握每次可以與孩⼦互動討論的機會,建立起我們⼼⽬中期盼的家庭⽂化,送給孩⼦⼀份最為寶貴的資產



後記

自己的人生目的是什麼?坦白來說,我自己鮮少思考過這個問題。剛好藉由這個機會,回想自己出社會後的資源分配:如同絕大數的人一樣,極度失衡的分配在工作領域內,鮮少的資源分配給最重要的家人朋友,以及自己。如此分配不均的結果,或許也反映出我自身對職涯的追求:專業成就、財富地位。但也在心中激起了一道道漣漪,除了工作,我是否該把更多的資源分配給家人朋友?或是追求名利以外的社會貢獻?

近幾個月以來,一些因素的影響下,導致看診時間減少,收入也因此減少。但也因此相對獲得更多時間,有機會去思考或探索人生的更多可能:心靈財富、健康意識、人際關係、社會貢獻、休閒娛樂。戶頭的數字減少了,但心裡卻富足了一些。

“如何知道我在想什麼?只有在看到我做了什麼以後”
古語云: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藉著新年的到來,勉勵自己身體力行,如同破框能力的核心概念:先行動後思考。願每個人找到屬於自己的一把尺。


長遠快樂最重要的因素,是和家人好友的關係


以上資訊如果對你有幫助的話,歡迎分享給你的親朋好友們或留言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