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3/01/31

【閱讀心得】《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下)3+1個習慣打造公眾成功


作者:朱健豪 醫師

書籍圖片來源:遠見天下文化

 經由努力不懈,一切都能變得迎刃而解,
這並不是事件發生轉變,而是因為我們的能力增強了

上一篇,分享了關於個人成功的3習慣:積極主動、以終為始、要事第一,藉由這3個習慣,讓我們更了解自己,從內在定義自己,不在受他人評價左右,達成個人成功,替遠大的成功鋪路。

本篇心得續接跟大家分享,在個人成功的基石上,進一步打造公眾成功的3+1個習慣,步上成功之巔。



本書談什麼?

偶爾會聽聞到一種說法,要是我去從事什麼行業,就可以扭轉人生,邁向成功,就像我偶爾也會懊悔,要是當初選擇電子業,那該有多好!然而,作者史蒂芬‧柯維,也是一名管理學大師告訴我們:

成功沒有捷徑,從每日的習慣做起-由內而外,反求諸己,堅持不懈。

經由良好的習慣,讓我們從個人的成功出發,促成眾人的成功,最後達成全面的生命觀照。讓自己從一個依賴他人,索取協助的依賴者角色,進化為獨當一面的人,自我負責,最終精進互相合作,群策群力的互賴者。這樣的概念類似《大學》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而所謂習慣,指的是依著自然原則,綜括知識、技巧與意願等三要素。藉著良好的7大習慣,循序漸進的從「依賴」變成「獨立」進而「互賴」。



公眾成功的3+1習慣


1. 雙贏思維
雙贏思維是與他人好好相處的思維,始於一種信念:人生而平等,沒人比較低下或高尚。

在面對與他人價值觀或利益相衝突的情況下,人的天性會直覺地選擇對自身有利的選項。甚至,誤以為人生是一場零和賽局,他人的成功會剝奪自身利益,贏家永遠只會有一位。

但除了「我」或「你」,存在著第三種選擇,一種超越雙方的方式,一種更好的選擇:我們,找到雙贏的選項,也就是「利己利人」。

很多時候看似衝突的情況,其實只是彼此立場,或是看待問題或事物的角度不同不代表利益上有所抵觸。試著避開衝突「表面的差異」,深呼吸,別讓情緒牽著鼻子走,深入思考衝突「內在的相同」,找到皆大歡喜的選項。

該如何達成雙贏?嘗試幾個步驟:

(1)問自己如果我是對方,我希望怎麼做?而自己又希望怎麼做?

(2)對方或自己會希望這麼做,最根本的理由或原因是什麼?也就是認清最根本的問題

(3)與對方溝通,自己試著說出對方可能的關鍵問題與顧慮,並藉由問題邀請對方確認。同時,別害怕說出自己的顧慮

(4)雙方有了近一步的了解與共識,才能開始討論創造合適的雙贏選項

與其期待對方,倒不如自己先開始進行雙贏思維。


2. 知彼解己

在急著表達自己意見之前,請先理解對方的立場,從想要了解對方出發,而不是只為了做出回應。


先了解,再判斷。也就是說先了解對方後,再基於對他人的體認後做出判斷,從而表達自己,實踐成熟有效的溝通。

這正也是同理心,藉由耳朵而不是嘴吧,傾聽對方為出發點,了解對方的感受。同理心是想要了解對方,不代表著我們必需贊同對方。

為什麼同理心的傾聽那麼困難?因為當我們「知道」自己是對的,就很難耐心傾聽。簡單來說,我們都太「自以為是」。那我們如何避免自以為是,成為有同理心的人呢?避開以下4種缺乏同理心的行為:

(1)價值判斷:對於他人的意見,只會用自己的價值觀判斷,只存在著是與否,好與壞,並沒有考量到其他可行性

(2)追根究底:用著自己的價值觀,一連串的拷問到底

(3)好為人師:好漢總愛提當年勇,對他人說教一番,以為自身經驗也適用他人

(4)想當然耳:根據自己的行為動機,來衡量他人的行為動機

藉著耐心的傾聽,先了解對方,即便我們不一定認同,但在這樣的基礎下,我們才能合理的表達自我,促成溝通


3. 統合綜效

如果一位具有相當聰明才智的人跟我意見不同,那麼對方的主張必定有我尚未體會的奧妙,值得加以了解


經由統合群體的意見,綜合其效果,造就集體創新,達成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我們常以為意見一致代表團結,但唯有重視差異,才能互補合作,群策群力。敞開自己的心胸,讓各種不同的意見自由發聲。

以習慣四的雙贏思維根本,實踐習慣五的知彼解己,結果自然會達成習慣六的統合綜效。要達成統合綜效,可以分為5個步驟:

(1)先確定所面對的問題

(2)設法了解別人的想法(知彼)

(3)設法讓別人了解自己的想法(解己)

(4)創造新選項

(5)找出最佳解決之道(雙贏思維)


統合綜效就是一種最高層次的溝通,在個人成功三習慣的基礎上,搭配雙贏思維與知彼解己的習慣,結果就是達到公眾的成功。


4. 不斷更新
如同伐木的樵夫,為了有效率的砍伐一棵樹木,我們必須定期地將自己的斧頭磨礪,才能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不斷地更新磨練自我,創造價值,服務他人,創造公眾的成功。

後記

有個人成功作為後盾,成為獨立之人,才能推己及人,達成公眾成功。

雙贏思維,提醒了自己在醫療執業時,有時為了遷就病人採取妥協治療,無形中消減自己熱情與自尊,忽略了雙贏的可能性。

知彼解己,下次急著用嘴吧反駁病人提出的「奇特要求」前,先用耳朵聆聽他們的想法,再表達自身的專業見解,促成溝通。

統合綜效,藉著思想上的雙贏思維,與行為上的知彼解己,自然能達到海納百川,產生集體創新的效果,同時也讓自己甚至他人都得以成長。

不斷更新,才能讓自己與別人比昨天更好。

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除了是習慣,更像是一種與他人的溝通藝術,對於普遍是數位原住民的我們,更是不可獲缺的技能。

在閱讀完本書後,回想自己周遭的有所成就之人,發現了許多共通點:他們對自身要求較高,但同時也樂於成人之美。也就是說,有意無意的情況下,他們對自我的紀律與要求造就了個人成功,同時不吝嗇的與他人分享秘訣,促使了他人甚至公眾的成功,如此不斷的循環。

 服務是我們付出的租金,
以便享有居住地球的特權”

以前,總是思考著要做什麼才能讓自己成功。現在,我會開始試著思考:如果要讓他人成功,我需要哪些價值?那這些價值,又該如何每日做起?

成功,從每日的個人成功做起


以上資訊如果對你有幫助的話,歡迎分享給你的親朋好友們或留言告訴我。

2023/01/21

【閱讀心得】《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上)3個習慣打造個人成功


作者:朱健豪 醫師

書籍圖片來源:遠見天下文化

 經由努力不懈,一切都能變得迎刃而解,
這並不是事件發生轉變,而是因為我們的能力增強了

每個人都想成功,但如何成功?有沒有捷徑?

還記得從小對成功的想法,只要我努力用功,就能一帆風順,立於鎂光燈之下,戴上名為成功的皇冠,但現實終究是殘酷的。

拜網路與科技普及,能擠身成功之列的機會看似多到異常驚人,但同時我們也更容易受到他人成功所影響:各種名不見經傳的網紅、虛擬貨幣大發勢利,令人不禁懷疑,是不是只有自己被排擠於成功之外。



本書談什麼?

偶爾會聽聞到一種說法,要是我去從事什麼行業,就可以扭轉人生,邁向成功,就像我偶爾也會懊悔,要是當初選擇電子業,那該有多好!然而,作者史蒂芬‧柯維,也是一名管理學大師告訴我們:

成功沒有捷徑,從每日的習慣做起-由內而外,反求諸己,堅持不懈。

經由良好的習慣,讓我們從個人的成功出發,促成眾人的成功,最後達成全面的生命觀照。讓自己從一個依賴他人,索取協助的依賴者角色,進化為獨當一面的人,自我負責,最終精進互相合作,群策群力的互賴者。這樣的概念類似《大學》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而所謂習慣,指的是依著自然原則,綜括知識、技巧與意願等三要素。藉著良好的7大習慣,循序漸進的從「依賴」變成「獨立」進而「互賴」。

本篇心得先跟大家分享成功的基石,也是最重要的原則:個人成功的3個習慣,為成功打開契機之門。



個人成功的3習慣


1. 主動積極
基因、教養、困境會影響我們,可是我相信那不會決定你我的人生。

一直以來,許多人被動的接受人生種種擺佈。而所謂的積極主動,指的是藉由專注在我們自己能控制的事物上,主動積極的發揮影響力,而不是被各種「可改變」因素影響。

我們需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對於外界的刺激所產生的回應與行為,完全取決於自身。甚至,我們也有義務為自己創造有利的外在環境

要是我們不能保持主動積極,很容易就落入「受害者角色」的心態,怪東怪西,「都是they的錯」。這樣實在無異於將人生任憑他人擺佈。

現在就開始,相信自己的人生把握在手裡,以主動積極的心態,先改變自己,再去影響他人,達成有利環境,做自己人生的駕駛員,駛向成功。




2. 以終為始

每個人在成長過程都承襲了許多來自他人的「人生腳本」,也就是價值觀與其他制約。要掌握自己的人生,就得改寫這些腳本。


以個人的人生終極目標(終)作為原則,引領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前行,在岔路做出每個決定。也就是說,我們藉由想像生命中的美好樣貌、思索最重要的部分,制定出個人使命宣言,作為衡量一切利弊基準,導向終點。

閉上眼想像20-30年後理想的生活,目的地自然呼之欲出。導航過程中,可能會繞上遠路、遇到死巷,甚至改變目的地,前往人生的終極目標上亦同,改變與暫時挫敗暫時難免。

這樣的好處是,當遇到一些狀況時,我們可以避開不必要的謾罵攻訐、指責推諉,依據自身的使命宣言,用更宏觀的角度來看待當下,放眼未來,做出對自己更有利的行為。

試著以自己在人生的不同角色,寫出個別使命宣言。例如我們可能是丈夫、父親、兒子、公司主管、社區委員,就會有個別角色的使命宣言。寫下並落實之虞,定期的審視修改也一樣重要。






3. 要事第一

高效能人士保持產出與產能平衡,因為他們始終聚焦在重要而非急迫的事務上。


平常對於事務的管理,我們習慣使用代辦事項,來協助安排自己的行程,也就是時間管理。而這樣做的缺點是,無意中會把過多的時間花費在「急迫又重要」或「急迫卻不重要」的事情上。因此,我們該做的是管理「重要性」而非時間,所謂「個人管理」,來實現我們人生中重要的價值。

如何決定一件事情是否屬於要事?試著使用第二個習慣「以終為始」,擬出的個人使命宣言與待辦事務做匹配,我們就能清楚事情對自身而言的重要性。把時間投資在「不急迫卻重要」的事情上,也就是以終為始的精神,也可以預防「急迫又重要」的事情發生,讓我們不用疲於奔命,專注於人生長遠的成長。開始使用自己的生命宣言作為尺,恆量每件事的重要,生命值得花在更好的事務上。

在實際執行層面上,以一週為單位:
(1)考量一週內需扮演的角色
(2)替每個角色選定的2-3個在一週內要達成的目標
(3)根據上述設定目標,安排進度,適時留白
(4)每日早晨檢視安排並調整

個人管理除了實踐外,委派任務也是很重要環節。如果把所有事情都往身上攬,到頭來還是會分身乏術。不妨試著列出可以授權委託他人的事項,此舉除了釋放時間,對於自己乃至於組織都是很好的成長。



後記

成功,是留給準備好的人。所謂的準備,就是讓自己每日成功。先有個人成功,才有更大的公眾社會成功。

而我有讓自己達成每日的個人成功嗎?目前來看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過往都想著專心於鑽研專業,成功必隨之而來,多麽天真的想法!

主動積極,除了是一種態度,我覺得更像是一種信念,相信自己有義務且有能力追求一個更好的自我。主動出擊,積極思考,遇到問題時,試著反問:我能做些什麼來讓結果更好?難怪許多書籍都建議每日自我反思或是寫日記,也因此成了我新年習慣的一部分。

以終為始,跟傳統的家庭和社會觀念有著本質上的不同,人生的申論題,自己無形中被植入了標準答案,受限於框架內。而以終為始更像是一種綱要,一種解決問題的思考方式,跳脫框架,作出屬於自己的回答。

要事第一,如同許多人一樣,知易行難。但或許可以換個角度來思考,哪些事情是我該拒絕的?學會拒絕,自已才能專注在更為長遠的重要事務上。如果自我管理都亂了套,如何進一步促進彼此邁向成功?

積極主動、以終為始、要事第一,藉由這3個習慣,讓我們更了解自己,從內在定義自己,不在受他人評價左右,達成個人成功,替遠大的成功鋪路。



成功,從每日的個人成功做起


以上資訊如果對你有幫助的話,歡迎分享給你的親朋好友們或留言告訴我。

2023/01/10

【閱讀心得】《完成:把不了了之的待辦目標變成已實現的有效練習》(Finish) 別再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作者:朱健豪 醫師


書籍圖片來源: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這句話是我最愛的偽激勵名言之一

新的一年開始,我們送走舊一年的風風雨雨,滿懷欣喜的迎接新年,趁著滿腔熱血,順勢立下一個個新年願望,展開積極的新生活!

等等,多麼熟悉的場景,似乎每年都在發生!根據許多研究,92%的新年新希望沒有達成。每年一月,大家都滿懷希望高調宣示,相信嶄新的一年真的能讓自己改頭換面。

如果你也跟我一樣,屬於那92%,新的一年,藉由破除完美主義,讓我們一起加入8%的「完成者」!



本書談什麼?

每個人心中存在著一股自我批判的聲音,或稱為完美主義,類似心理勵志巨作《心態致勝》裡提及的「定型心態」。導致我們還沒跨出第一步前就放棄了,或是當進展不如意時,為了逃避負面的打擊,我們也會選擇自動退出。

開著碰碰車才能抵達終點。要完成目標的首要日子不是第一天,而是我們學會接受不完美的那一天,當我們的目標不在完美,才是完成的那一天。

現在,就讓我們破解完美主義對我們設下的陷阱!


破解完成路上的3個完美主義陷阱


1. 試著把目標砍半
實踐目標是馬拉松,不是短跑。

根據心理學家研究,我們對於預估完成任務所需的時間,總是有過於樂觀的傾向,低估了完成任務所需的時間,稱為「規劃謬誤」。於是,我們往往訂出了過於「偉大」的目標。此時,完美主義作祟,沒有開始也就不會有失敗,害怕面對失敗的自我批判,讓我們連第一步都無法跨出。


要如何確定目標是否太過「偉大」?找一個了解自己的友人,他們往往比我們更清楚,自己是否過度樂觀了。


萬一我們設立的目標過於龐大,可以試著把目標砍半,或是把完成目標的時間加倍。但往往某些目標的指標或完成時間並非操之在己,這時就得考慮是否從行動著手,以更有效率的行動來完成目標。


要是把目標砍半令自己不安,我們可以試著問:「這樣最糟糕會發生什麼事?」就會發現事實上也沒那麼令人害怕。



2. 要有所得?先學會捨!
我們時間精力有限,不可能做好每件事。

許多觀念都告訴我們,去做些什麼事情或去學習怎樣的觀念,能讓我們人生更美滿幸福,完美主義總是要我們做完所有的事。但問題在於:我們時間精力有限不去做哪些事情,比去做哪些事情顯得更為重要。而為了完成目標,我們也該如此,適當捨棄一些事情,才能在有限的時間與精力完成目標。


該如何決定擱置哪些事務,讓我們火力集中在我們想要完成得目標呢?試試看「策略性的不稱職」,藉由承認自己沒有時間做完所有的事,某些事情必須在人生的現階段刻意擱置


我們把事情想像成紅綠燈,如果某些事情對於我們的目標是紅燈,會妨礙我們前進,那就丟了它吧!例如同事邀約夜唱狂歡,但自己的目標是養成良好睡眠以及吃得健康,我們心中的紅燈就該大大的亮起!



3. 盯著終點前進,常會忘了已經走了多遠
事情進展不順利時,並不是放棄的時候,而是確定自己的位置並做出調整的時候。

在奔向目標的過程中,我們被教導目光放向終點,完美主義不斷批判我們終點還有多。這樣做的缺點是,很容易忘了自己已經走了多遠,當事情進展不順利時,放棄總是比堅持容易。試著回頭看看起點看見自己的力量情緒總是會說謊,掩蓋了我們先前對完成目標的努力;而客觀指標數據告訴我們實話,揭露我們前行的恆毅軌跡。起跑前,我們可以先設定一些數據,作為目標進度的量尺:


(1)與其立下閱讀習慣這樣模糊不清的目標,倒不如紀錄自己累積的閱讀頁數,甚至是閱讀心得字數


(2)多賺錢增加存款,是個不容易的目標,換個角度,可以藉由紀錄每個月省下多少費用,達到存款增加的目的


當然,指標也不是隨意設立,必須以目標的最終目的來作為依據。以減重為例,我們很直覺的會以體重數字作為指摽。但追根究底,我們減重是為了健康以及更好的體態。因此,更好的指標,是改用體脂率或拍照紀錄體態作為參考。




後記

我最喜歡以自己為例了。2022年自己設下最主要的新年目標是閱讀習慣。設定完目標的前幾週動力十足,但隨著工作與生活瑣事纏身,每日閱讀的時間也隨之減少,甚至開始萌生放棄的念頭,畢竟,誰想為了無法完成的目標努力。

中斷閱讀數週後,眼看著日過一日,讓櫃子裡的書本積灰塵也不是辦法,下定決心開始好好審視並調整目標。最終得以讓自己在去年度完成50本書!現在閱讀完《完成》後,似乎有幾點符合本書內容,也可能是讓我最終完成目標的原因:

(1)試著把目標砍半:我並沒有把閱讀的數量砍半,而是相對試著拉長閱讀時間,逼迫自己早起,變相也因此養成較健康充足的習慣。甚至後來為了完成目標,踏入電子書陣營,以把握零碎時間閱讀

(2)要有所得?先要所捨!:過去一年,除了埋首工作,下班之餘自己花了大量時間從事娛樂性活動,舉凡Netflix、Disney+、Youtubbe、swtich、steam等。閱讀,是為了協助我改善人生,建立知識庫,因此,這些娛樂行為自然屬於紅燈行為,必須捨棄的事物

(3)盯著終點前進,常會忘了已經走了多遠:閱讀習慣進行到年末時,意識到自己12月必須要看完8本書才有可能達標!但我試著反著看,回顧近一年來的努力,自己也默默看完了42本書,完成了15篇閱讀心得,頓時才意識到自己走了那麼遠,現在放棄豈不是虧大了!最終,這激勵了我,12月看完了8本書。

我們多數人心中懷著「要是...」這樣的念頭,想像、做夢、滿懷希望。然後一星期、一個月、一年就漸漸過去。試著開始完成,完成自己認為該完成的事

開始做很有趣,但未來是屬於完成者的


以上資訊如果對你有幫助的話,歡迎分享給你的親朋好友們或留言告訴我。

2023/01/03

【閱讀心得】《學會「曼陀羅計畫表」,絕對實現,你想要的都得到》4個步驟實現自我目標


作者:朱健豪 醫師

書籍圖片來源:

你還記得自己的夢想嗎?

在雲林鄉下成長的我,小時候除了四處玩耍外,喜歡用我大大的雙眼,盯著星空,遙想著這片黑布下閃爍的星光中,有多少的星球與外星人,等著成為太空人的我去探索。同時也煩惱著要從哪片星空開始下手,把我所見帶回與大家分享。

進入求學階段,寒窗苦讀,焚膏繼晷,自己發下豪語,要成為有價值的人物,讓社會大眾認得我也記得我。

到了專科醫師訓練時期,忙碌與疲勞轟炸下,別說夢想,連幻想都是一種奢侈品。早日結訓解脫才是真的!

如今,只要工作順利、家人朋友平安便心滿意足了,夢想在現實面前總是不堪一擊。


本書談什麼?

每到新年,臉書或其他社群平台,總會出現各種為新年立下目標的貼文。當然我也不例外,結果也可想而知,要嗎半途而廢,要嗎壓根沒執行過。

或許我們都一樣,無法達成⽣活⽬標的三⼤原因:
(1)雖有⽬標,但該如何⾏動並不明確
(2)沒有適當⼯具來協助達成⽬標
(3)⽬標偏了(⼤⽬標需要更多的⼩⽬標來⽀持)

曼陀羅,來自梵語maṇḍala,是⼈的⼼理、追求的事物、乃⾄擁有它們。由八八六⼗四個格⼦構成,宛如⼈的思考、想法的炫渦。從一個核心想法,衍生出八個想法,最後衍生出六十四個想法,是一種可以通達人類心理核心的思考方式。

視覺化的「曼陀羅計畫表」,將自己1個核心夢想填入,接著發展支持核心夢想必要的8大思維,環繞著每個思維發展出8個實踐行動,藉由總共64個實踐行動,踏實且有計劃地完成目標。

藉由以下4個步驟,來完成屬於自己的「曼陀羅計畫表」,達成目標。


核心目標擬定

1. 1個核心目標

如何設定我們的核心目標?試著藉由「未來⽬標四觀點」的概念。一個目標依據是否明確具體、牽涉自身或他人,如上圖所示,未來目標可以劃分為四大觀點。

建議先從以下兩者先著手想像並設定目標:
(1)針對⾃⼰看得⾒的夢想、⽬標(我,有形)
(2)針對社會及他⼈看不⾒的夢想、⽬標(他⼈,無形)

立下以上兩種⽬標後,⾃然就能夠相對應的推導出:
(1)針對⾃⼰看不⾒的夢想、⽬標(我,無形)
(2)針對社會及他⼈看得⾒的夢想、⽬標(他⼈,有形)

以這樣的方式來設定未來目標,有幾個好處:
(1)讓夢想或目標的達成方式更為具體化。例如「我,有形」的目標是業績1000萬元,相對應的「他⼈,有形」目標可能就是讓顧客獲取更好更快的服務品質。而下一步便是思考,該採取哪些具體的行動來讓「顧客獲取更好更快的服務品質」得以實現

(2)具有相輔相乘的效果。例如「我,有形」的目標是業績1000萬元,乍聽之下很困難,但想像到相對應的「他⼈,無形」目標是讓家人朋友替我驕傲開心,無形之中激勵自我,更有動力去達成這樣的目標。而「我,無形」則是令自己自信大增且充滿成就感。根據腦科學,光是在腦海中想像這樣的成功畫面,我們的大腦很難區分這是想像或是真實,在淺意識下,逐步達成我們的目標


1. 寫上1個核心目標

|勇敢許願,夢想不設限|

在我們保守的社會,總是被告知怎樣做才是對的什麼事情不能做,所謂的「過去輸入思維」,也讓我們無形中喪失了勇於提出夢想的念頭。

⽤「未來輸出思維」來思考事情,⼼就好像杯⼦⼀樣,必須恆常保持在積極進取、認真踏實這種杯⼝向上的狀態。這樣,我們才能接受⼀切,不斷裝入更⼤的夢想和⽬標。 


2. 寫出8個基礎思考環繞核心目標

2. 8個基礎思考

在設定完核心目標後,第二個步驟開始環繞著我們立出的核心目標,需要藉由哪些方向達成,寫出8個「基礎思考」。

基礎思考最好包含:
(1)⼼:意志堅強、正向思考、情緒管理、感恩之⼼等
(2)體:鍛練體格、健康管理等
(3)技:提升技能、職涯規劃、知識、⾃我分析等
(4)活:不⼯作時⽣活的⽅式、與家⼈的相處⽅式、交友關係等

盡量試著讓要素均衡分配,達成⼒更⾼。有志磨練內⼼的⼈,⽬標達成率較⾼(也就是⼼)。


往外再次謄寫8個基礎思考

3. 8個實踐思考環繞每個基礎思考

3. 64個實踐思考

第三個步驟從每個基礎思考開始,分別進一步衍⽣出8個「實踐思考」。最終由⼀個「核心目標」,產出八八六⼗四個「實踐思考」

「實踐思考」藉由寫下數字、⽇期等定量⽬標,擬定的越具體,那麼動機會更強烈。「實踐思考」的⾏動可分為: 

(1)期限⾏動:擬定⾏動的明確期限或起點與終點。例如「基礎思考」為閱讀習慣,期限的「實踐思考」可以為2023年內要看完100本書

(2)例⾏⾏動:定期重覆進⾏⽽達成效果。例如「基礎思考」為促進健康,例行的「實踐思考」可以為每日早上7點在家進行30分鐘的晨間運動


|留⽩,是給⾃⼰的成長空間|

萬一發現自己無法填滿計畫表,我們也無須過於在意。空⽩處正是在告訴我們,這是⾃⼰的弱點、要成長的重點。不妨保留空⽩,讓它沈澱⼀下,也讓我們更有動力去探索挖掘,待⽇後獲得啟發補上即可。


美國職棒球星大谷翔平的曼陀羅計畫表

4. 聚沙成塔


最重要的一點是採取行動。沒有實際的行動,任何夢想都只存在於夢中。學會無聊,將「實踐思考」習慣化,累積「基礎思考」能量,逐一往夢想邁進。

在行動的過程中,我們也務必用著健康的心態面對生活。

|正向思考,好運絕非偶然|

我們⽤什麼樣的⼼情⾯對,⽤什麼樣的情感展開⾏動,將造成結果⼤不同。

有意圖的地招來好運。透過實踐思考,將正向思考的練習落實到例⾏活動中,⾃然會滲入潛意識,結果就是運氣越來越好,運氣絕非偶然,所謂的吸引力法則

|會做事,更要會做⼈|

做⼈能⼒不成熟,即便成功也不會獲得真正的幸福。藉由「⼼智鍛煉」,培養做⼈能⼒,也就是學會感恩

(1)善⽤⼼靈:利⽤曼陀羅計畫表來描繪未來願景
(2)美化⼼靈:從事打掃活動、服務活動、環保活動、公益活動
(3)強化⼼靈:毫無例外且老老實實地持續從事例⾏⾏動
(4)整理⼼靈:每⽇反省,為未來的成功做準備
(5)擴展⼼靈:常懷「謝謝」、「托您的福」這類感恩的⼼

|爭取⽀持,圓夢速度加倍|

能否達成⽬標,有時候跟你的⽀持者⼈數有關。理想的⽬標絕非⼀⼈就可獨立完成,唯有幫助旁⼈並獲得旁⼈的幫助,才能完成「我,有形」「社會及他⼈,無形」這兩種⽬標。


2023年我的個人年度目標

2023年我的個人年度曼陀羅計畫表


後記


「所謂的人生目的,就是人們於日常生活中進行的、極其普通活動的持續累積。只不過,這些活動不知何時人們不去做了,而造成人們不做的原因,可能是這個艱難世道所產生的一些負面產物,負面到讓人迷失自己」

上兩張圖是我個人年度目標,有幾點要跟大家分享:

(1)我先從他人,無形的目標開始擬定,最後得出自己,無型目標,也就是提高個人社會價值。在基礎思考方面,包含了心、體、技、活4類基礎思考。

(2)圖中有些格子是刻意留白,待日後有新的體悟再補上。其中空白較多的基礎思考,反映出現階段的我,對醫療專業具備一定信心;相反的在心裡韌性、自媒體與規律生活是我自認還有較多努力的空間。

(3)圖表裡的實踐思考,我打算藉由Notion、obsidian等軟體來規劃、追蹤並檢討,達到行動具體化。書中作者也有提供他個人的圖表供填寫追蹤,喜歡紙筆記錄的朋友可以翻閱本書。

(4)我們也可以根據自身目標,替每個目標打造一張專屬的曼陀羅計畫表。例如,以今年閱讀100本書、多益金色證書等作為核心目標,建立一張專屬的曼陀羅計畫表。

(5)更重要的是,定期檢視、修改並檢討,持之以恆,耐住無聊,朝目標前進!


生逢數位時代的我們,科技帶來許多便利,但也因為過多的資訊與選擇,導致我們難以專心投入,現實的洪流下把我們推向遠方,漸漸的我們想不起生活是為了什麼,遺忘了那個年輕充滿熱忱的自己。

新的一年,期許自己藉由「曼陀羅計畫表」系統化的工具,重新奪回生活主導權,養成規律習慣,以實際行動改變心態、正向感激的心情面對生活。目標或許很遠,但這是一個好的開始。


成功,是生活的持續累積

以上資訊如果對你有幫助的話,歡迎分享給你的親朋好友們或留言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