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3/09/29

《懂錢滾錢》(Get good with money)3觀念打造健全財務


作者:朱健豪 醫師



為了財富自由與退休,投資理財是不可或缺的環節。講到投資理財,相信腦海中閃過的畫面就是許多股市名嘴教我們在股海大發勢利、看著一片紅通通向上的折線圖,遙想不用再工作的那一天。

許多人的理財教育省略了很多步驟,急著先從「投資」開始,而不是先把其他基本功練好。

投資講求的是有規律的長期習慣,才能從中獲利。要是沒有穩健的財務基礎,往往容易變成投機行為,更甚者妄想一夜致富。


本書談什麼?


「聰明理財」代表的是熟練理財的基礎,這並不是魔術。而且,重點不在於快速致富,而是轉變成我所謂的「財務健全者」。

無論你目前的收入、存款、債務是多少,你都可以達到這個狀態!你還是能夠聰明理財。

財務健全,它破解的是如何擅於運用金錢、讓你在經濟上更安心的密碼。



3個讓財務穩健的觀念


1. 建立個人預算表
變有錢的第一步,積極、主動的去管理你的預算。

要讓自己的金錢能有所增長,必須先釐自己有多少錢以及錢都跑到哪去了。聰明理財的第一步就是替自己建立個人預算表。

建立個人的預算表,像是為我們自身的財務做出診斷,並從中擬定相對應的治療計畫:

(1)列出收入清單:除了薪資外,其他包含各種補助、副業收入等都要納入計算

(2)列出支出清單:支出清單可說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如實根據單據,以每筆消費做紀錄,而不是仰賴記憶,以月支出這樣籠統的紀錄費用。除了紀錄金額,更重要的是記載消費的內容,日後才能回顧分析消費情況

(3)管控支出:前2個步驟讓自己清楚的知道每個月的剩餘金額後,下一步就是要替支出項目貼上標籤,並開始嘗試管控支出。第1個標籤為一般性支出,屬於目前每月的固定開銷,沒有按時繳交會有法律上的問題,例如房貸、車貸、房租等;第2個標籤為公用事業機構支出,費用隨使用量有所變動,例如水、電;第3個標籤為現金支出(前2類之外的花費),屬於自己可控度高的消費內容。

我們總是過度關注自身收入多寡,缺往往忽略了支出控制也一樣重要,替支出貼上標籤可協助我們做出診斷:究竟是薪資太少,還是消費過多?要是一般性與公用事業機構支出過高,那代表可能薪資過低;而如果是現金支出過多,則可能是消費過多。

(4)依用途區隔資金:大部分的人習慣把所有金錢存放在同一個戶頭(通常為薪轉帳戶)。這樣容易造成預算管理不當,我們可以依據資金的用途,分別開立帳戶以利資金的管理。

薪資/支出帳戶,作為收入存放處,也是用來繳納標籤為現金支出的消費戶頭;繳款帳戶,專門存放一般性與公共事業機構支出的資金;緊急預備金帳戶,用來存放至少6個月基本開銷的預備金;目標儲蓄帳戶,類似我們的存錢筒,用來存下各種目標所需金額的帳戶。

有了這樣的戶頭設置,我們就可以更清楚地知道資金的分佈,也可以避免自己過度消費,確保每個帳單都有足夠的資金繳交。

(5)設定自動扣款:如同許多事情一樣,有人為的部分就容易出差錯。設定自動扣款,在薪資一進到薪轉帳戶時,將固定的金額轉入其他對應的帳戶,可以避免我們的惰性,確保每張帳單能被繳納。看著薪資/支出戶頭金額的減少,也能讓我們消費前三思。

以上的方式讓我們可以清楚知道每月可用的儲蓄金額,並從中做出管控。剩餘的金錢讓我們得以邁出下一步:開始儲蓄以達成各個目標。


2. 學會像松鼠一樣儲蓄

如果你把存款花在「非民生必需物品」上,並不代表你真的懂得「聰明儲蓄」!


松鼠在夏日時會開始儲備大量果實,以因應嚴冬;而人類卻有著相反行為,放肆地享受風光明媚,以為未來都會永遠如此美好。

順遂的時光會讓我們以為暴風很遠,又有誰能了想到前幾年的COVID-19疫情,對全球造成了全面性衝擊,導致我們的日常難以運行。撇開這樣影響深遠的劇變,我們也可能因意外、疾病或被裁員等情況,導致生活陷入困頓。

為了讓自己順利度過這樣的險境,我們要向松鼠看齊,在承平之時便要做足準備,儲存緊急預備金以應急。根據先前一般性支出與公共事業機構支出,再加上部分必要的現金支出,得出自己平均所需的金額,即為每月基本開銷,也就是每個月讓自己生活下去的最低開銷。一般建議至少備妥6-12個月的緊急預備金,而實際上可能也要根據自身工作專業而定,例如相較求職困難的職業,可能要根據平均待業情況準備相對應的預備資金。

緊急預備金,相當於替自己裝上了保護網,其餘的資金就可以用來儲蓄額外的目標。支出減少,相對能用於儲蓄的金額就隨之上升,因此,我們可以嘗試有意識地花錢,來增加自己可儲蓄的資金。

根據每筆花費對我們自身的效用,花費可以區分為:

(1)需要(Needs):為了維持基本所需的花費,問問自己沒有這筆消費,是否會對自己產生健康甚至安危的影響?如果是,那就屬於需要層次的花費。

(2)熱愛(Loves):這樣的消費,即便過了好幾年,是否依然能替自己帶來樂趣與喜悅?

(3)喜歡(Likes):在過了幾個月後,這筆花費一樣能給自己快樂?

(4)想要(Wants):這類的慾望僅帶來短暫的快感

找出支出清單上的喜歡與想要,並試著降低花費金額,替自己的熱愛與需要爭取到更多的預算。每當自己對喜歡與想要的消費說No,就是在對需要與熱愛說Yes。在這過程中,也可能意外發現,自己熱愛的事物其實不需要過多的花費。

儲蓄的金錢除了讓我們用於中短期目標外,更為重要的是許多人的長期目標,也就是為了退休所做的準備。


3. 開始計畫「為退休而投資」

照顧未來的自己,責任在於現在的自己。


現今,許多人追求財富自由,期待及早退休,以找尋人生的其他美好事物。然而要是把大量金錢存放在銀行帳戶,低利率與高通貨膨脹的作用下,只會讓自己的血汗錢越來越貶值,也讓我們更負擔不起退休這件事。

要能享受退休生活,同時兼顧當下的生活,投資為必要的選擇。人類非常不擅長規劃久遠的未來,但可以藉由幾個簡單的步驟,規劃為了退休的投資計畫:

(1)確認要為退休準備多少錢:假定以65歲為退休年齡,考量到目前因醫療進步所延長的生活餘命、過往股市與債市的投資報酬率以及通貨膨脹,退休金額以自己平均年支出的25倍作為起始目標。

這樣的假設目標是退休後每年提領的金額,相當於退休金的4%,低於我們預期未來的投資報酬率(6-8%),理論上足以支應到我們入土為安的那一天。

(2)選擇合適的投資工具:開始投資前必須知道,我們之所以能從中獲利,是因為承擔了風險,沒有任何投資是零風險的,但也不該為了獲利而承擔過多不必要的風險。

較適合一般大眾的投資包含共同基金、股票與債券,不需要非常高專業的知識也能享受投資帶來的利益。許多人目光被獲利的帳面數字所迷惑,卻忽略了隱含成本。不少玲琅滿目的投資工具,往往伴隨著高成本的管理費用,讓自己的獲利就輸在起跑點上。

為了退休,選擇低成本的指數型基金才是較為穩健的方式,不以勝過大盤為目標,而是以追求接近大盤的獲利為目的。

(3)選擇投資組合/資產配置:一般建議以股票加上債券混搭,以分散風險,甚至有可能因此提高報酬率。至於股票與債券比例如何分配,端視個人風險承受度為主,股票雖然獲利高,但也伴隨著較高的風險,而債券則是相反。

配置比例可以年紀為基準,自己年紀的十位數的數字作為債券比例,例如35歲的人債券配置以3成為目標;另一種做法是將110-減去年紀,獲得的數字就屬於股票的比例。

這麼做的意義是我們在年輕時,還有許多工作潛力,可以承受較高風險以換取較高報酬;然而隨著年紀增長,人力資本下滑,越靠近退休,越無法承受風險,此時提高債券比例是比較安全的做法。

(4)開始投資:除非確認自己的緊急預備金充足,有足夠的資金繳納帳單,且短期內不會動用到這筆投資資金,才能開始進行投資。

投資獲利仰賴的不是高超的知識,而是嚴格的紀律。股票的獲利來自於中長期的成長,我們要學會忽略短期的震盪,避免烙入買高賣低的窘境。



後記

就像許多人一樣,剛踏入職場時,對於金錢沒有太多的執念與想法。金錢對自己來說,只是為了生活所需,過一天是一天,關於未來規劃、甚至退休,壓根沒想過。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直到某天意識到繳完保費後,我的戶頭幾乎見底,又剛好適逢準備到新醫院任職的空窗期,雖說住院醫師的薪水不多,但還真的沒想到自己會陷入這樣的財務危機。從那起開始鑽研投資理財,但嚴格來說,主要著重在於投資,沒有挹注太多心力於理財。

在看完許多投資理財書籍後,正當準備開始實戰時,看著戶頭的數字,竟回想不起,這幾年的薪水到底都跑到哪去了?到頭來,在進入投資前,我根本沒有建立穩健的財務基礎,完全只著眼薪資收入的數字,以及未來的投資標的與預期報酬率,忽略了支出的管控,自然對於自己可用的金錢毫無概念。

為了達到財務健全,開始強迫自己養成記帳的習慣,起初也是記得零零落落,但隨著記帳的數目增加,回顧時那種一目瞭然的暢快與成就感,讓自己為之一振,同時也更了解自己的消費習慣,得以做出調整。就在今年,為了開始規畫已久的退休金投資計畫與買房準備金,每分金錢都倍顯重要,改用Notion來讓記帳更為詳細。

藉由這樣的方式,讓自己清楚的知道每月各種類別的消費,類似書本提到替支出貼標籤的概念,進而可以與另一半討論哪些類別的花費可以減少,讓更多的金錢得以投入退休金,讓更多的錢來替自己滾錢。

此外,設立買房與退休金這樣的中、長期目標,讓自己有更為明確、可想像的目的地,不再像以往只是賺取薪資,把錢放在銀行裡,毫無目標的花費與儲蓄。同時這麼做也帶來好處,自己在消費前會比較有意識地思考,這筆消費值得我從未來退休的自己預支嗎?買這樣東西會讓我未來的家少掉某樣實用家電?

務必記得,照顧未來的自己,責任在於現在的自己。


未來自己會是什麼樣子,
取決於自己現在所做的每個決定


以上資訊如果對你有幫助的話,歡迎分享給你的親朋好友們或留言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