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3/08/13

【閱讀心得】《頂尖外商顧問的超效問題解決術》3步驟提升工作效率


作者:朱健豪 醫師


 Efficiency is doing things right. Effectiveness is doing the right things. 


多數的上班族,總是會有臨時被交辦,必須限期盡快完成的工作任務,不得不加班趕工,但辛苦努力的心血,卻得不到認同,甚至被罵得狗血淋頭。

工作必須有效率,才能在期限內交差。但偏偏有品質的成果需要耗費時間。如何讓工作成果兼具效率與品質,同時又不影響其他事務,似乎是一個寶貴的技能。


本書談什麼?


大部分的人往往認為必須「提高作業效率」。然而,即使一心提高作業效率,仍然有所極限。工作之所以延誤,多半因為作業疏漏而得回頭修正或全部重做使然。

避免作業疏漏的關鍵,並不屬於成果實現手段的「(眼前)作業」,而是得聚焦於包含成果本身在內的「工作全貌」。就算作業速度再快,要是隨便做出與目的或對象意圖相違的成果,也只是白忙一場。

從現在,避開「一頭栽進執行主管的指示」陷阱,重新學會真正有效率的工作處理術!



3步驟提升工作效率


1. 工作規劃
埋首眼前作業之前,先綜觀工作全貌,了解工作任務的目的。

為了擺脫一股腦埋頭苦幹執行作業,最後導致結果與期待差異甚大的慘劇,工作規劃的第一步必須借助具有邏輯思考的「工作框架」來協助我們。

|SO WHAT/WHY

將理由與結論的邏輯,套用到作業與成果的工作框架上,驗證工作規劃的邏輯性有無疏漏。

先寫出工作任務需達成的結果(結論),根據這個結果,得出必要的作業(理由)有哪些。
必要作業,也就是要得到結論的理由,仰賴MECE(Mutually Exclusive and Collectively Exhaustive),確保沒有遺漏,更沒有重覆的理由。接著使用so what與why進行理由(作業)與結論(成果)的雙向驗證,兩者間的邏輯是否無誤。



經由這樣的工作框架,可以確保工作成果與作業間的連結,同時也不比較不會有所遺漏。

|5W1H

以5W1H構成的工作框架,可分為三層,由上而下分別是:

(1)Why/Who:目的,這項工作任務目的為何?對象,誰將過目工作任務的成果?

(2)When/What:期限,何時之前得達成why?成果,為了達到why,必需做出什麼結果?

(3)How/Where:作業,要以什麼樣的步驟做出What?地點,在哪裡進行作業?

這樣的工作框架,最重要的莫過於Why/Who。唯有先回答這個問題,才能順利得出What。而What的質與量,則是受到When與How的不同有所差異。Where則是等到上述因素確定後才能決定。


2. 作業規劃

壓縮等待他人作業時間,工作才會有效率。


擬定完工作框架後,下一步便是著手進行作業規劃。在團體間的工作,往往是需要許多人協同、跨部門的作業所構成,因此除了自己外,作業流程在規劃時,也必須把他人的因素納入考量:

|壓縮等待時間

作業規劃最常見的錯誤出自於等待,等待他人完成作業後,自己才能著手下一步,這中間白白浪費許多大好時間。

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必須盡量排除「橫向依附」,也就是工作框架內同一個工作結果底下的各個作業項目,彼此間相互依存。善加挑選MECE的切入點,選出讓彼此都能盡量同時進行作業的組合,壓縮等待時間。

|預約避免待審時間

相較於同事間的等待,另一種工作上常見的等待是,好不容易工作任務做到一個段落,進度卻卡在主管「待審」才能進到下一階段。

我們無法迴避待審的機制,但可以藉由先跟主管預定送審時間。在作業進行之前,請主管先保留時段,巧妙地預防待審可能造成的延誤。

定下送審時間後,我們便能著手往後回推預定的作業進度,讓自己從「耗費時間製作能力所及的資料」,轉變為「製作出可如期提出的具體資料」。這麼做固然有壓力,但適當的壓力會讓我們更為專注,更效率的的完成任務。

|小心合作誤差

在工作任務較為龐大時,更容易產生合作誤差,也就「人人進度可觀,但整體進度卻十分有限」。

箇中原因就是缺乏共識,想要改善這種情況,唯有確保工作團隊的每個人,有著一致的共識:

(1)最終目標:對於工作與作業必須達成的事項,大家的理解是否一致?

(2)期限:關於工作與作業的各個里程碑,彼此的認知是否一致?

(3)工作規劃與分配:誰進行什麼樣的工作,有著什麼樣的順序,大家的理解是否一致?

(4)詞彙的定義:針對特定詞彙解釋上,大家的理解是否一致?

要是在開始作業前沒有確認以上問題,往往會到後來才會發現有些三不管的作業存在、許多人在做同件事、有人未按時完成作業等問題。

這樣合作誤差更常發生在看起來沒什麼的部分,這種現象更常發生在跨專業領域的合作上。


3. 作業效率

當待辦任務優先程度都只有高,工作自然毫無效率。


即便事先確立工作框架與作業規劃,在實際執行時往往還是會有卡關的現象,往往是來自於緊急的陷阱。

依據艾森豪矩陣,根據任務的重要性與緊急性,大致上分為4個種類。在工作上,經常被上司突擊式交辦任務,我們便很容易地把這樣的「緊急任務」誤認為「重要且緊急」。然而,即便是上司交辦的任務,我們也必須自問,這樣的任務,是為了什麼?為了誰?真的能連結成果?或許許多諸如此類的任務,實際上是緊急但不重要。而對於此類的任務,則應當考慮延後或放棄,如此才能把心力專注在重要但不緊急的任務上。

確定任務的重要性後,也不是就一股腦的專注投入。我們必須意識的到專注力有限。如何在最短時間裡耗費最少的精力達成最大的成效,便顯得重要。

經由活用帕累托法則,或稱80/20法則,我們先投入20%的精力或時間於單項作業,並獲得80%的成效後,安插短暫休息,待精力恢復,再花費20%的精力與時間執行其他作業,如此反覆執行,壓縮自己腦袋打結的時間,令自己保持在高產能層次。



後記

本書共有5大部分主題,其中最引起我自己共鳴的就屬工作效率的部分。回想過往自己也總是如此,在接獲來自上級交辦的任務,或是自己面對問題時想出的解決方法,往往一股腦的直接投入作業執行,到頭來才發現,辛苦投入產出的結果,跟上級對於工作成果的預想或是問題的本質有巨大的落差。

我們大多數人接到工作任務時,往往直接開始埋頭投入,一昧地追求效率,最終只是獲得「進度」,而非「成果」。此外,也經常忽略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繁雜龐大的工作任務上,忙了老半天才發現自己做了其他人也在做的事情。而完美主義也是常讓人陷入效率低落的陷阱,為了特定任務花費了絕大多數時間,力求完美後發現自己根本無法投入心力與時間於其他任務上。

為了避開這種效率陷阱,在埋忙作業前,善用工作框架,反覆確認工作任務目的與對象,才能進一步得出適切結果。工作框架的好處,可以幫我們在一股腦的投入工作任務前,先讓自己冷靜的分析檢視,一項工作任務的「目的」為何。唯有先釐清目的,才能試著找出並驗證為了達成目的所需的工作結果,自然也就不會「搞錯努力方向」。

我們必須記得,許多交辦任務給我們的人,甚至也不清楚這項任務的「目的」,而只是根據

例如,醫院主管要我明日整理出五年內顳顎關節手術病患的所有資料。一般來說再這麼短的情況下難以準備完整,但要是能在埋頭熬夜趕工前,釐清這份清單的最終用意是要改善醫療品質,自然可以省略許多無關的資訊。

在這樣的前提下,獲得了方向,便能開始規劃理想的作業內容與流程,幫助自己達成合適的工作結果。而在作業規劃上,最常碰到的問題就是有所遺漏。因此善用MECE,來協助自己列出完整詳盡的作業清單。

上一個例子而言,目的既然是為促進醫療品質,工作結果就應該不是漫無目的的整理全部病例清單,而是該釐清過往的併發症個案,從中分析並擬定改善措施。使用MECE來規劃作業流程時,以併發症的潛在來源將案例分為病患端與醫療端,接著病患端與醫療端又可劃分為可預防與不可預防。當分類詳細到到無法再進一步劃分時,便可開始擬定相對應預防措施,有效率地達成被交辦的工作任務。


用最少時間創造最大價值


以上資訊如果對你有幫助的話,歡迎分享給你的親朋好友們或留言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