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天生就愛比較,社群媒體的發達讓我們更是無所不比。比較是一種本能,藉由與他人的比較,來修正我們自身的行為已合乎群體。但消極比較容易讓我們產生兩種負面心態:自卑或自傲。
我們可以以積極正向的方式來做比較,「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見到他人優異的地方,可以試著欣賞、讚美,但同時也思考有無需要向對方看齊:或許對方的行為或成就值得讚嘆,但與我們人生的願景與目標吻合嗎?不然無異削足適履,徒增焦慮與壓力。
看到他人不適當的言行,也勿過度嘲諷,應該反思檢視,自己是否也曾有類似的行為?不該以他人更為糟糕的言行,作為自我逃避或放縱的藉口。
一趟難忘的旅行,最關鍵的因素除了的旅途中的景物,我們旅伴更是影響了這段旅行的感受。
人生亦同,與我們最重要的人一起度過某些時光,即便沒有著非常好的物質條件,也能從中獲得關係的意義,令人倍感幸福。
5.用錢購買體驗而非裝飾品
關於有錢能不能讓人更幸福,一直爭論不休沒有定論。但研究顯示出,我們用錢的方式也會影響我們所感受到的幸福。
當我們花錢的初衷是為了擁有「物品」時,等待我們的只是稍縱即逝的快感,與隨之而來的空虛感;但要是花錢的初衷是為了獲得體驗,我們便能從中獲得大量的幸福感,並且存放在我們的回憶之中。
當我們購買的是一個體驗,這樣的體驗能為我們創造出故事,而這樣的故事不同於裝飾品,能為我們的生活更加增添色彩,別具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