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3/10/31

《打造第二大腦》(Buildig a secod brain)CODE4步驟打造人生管理系統


作者:朱健豪 醫師




自己經常生活中經常遭遇一個現象:滑手機時看到一篇不錯的文章或資訊,可能來自於社群平台、影音平台或是部落格,順手的就加到書籤、待閱清單或是播放清單。等到某生活上遇到問題,隱約記得在哪看過問題的情境與處理方式,但卻怎麼找也找不到相關資料的存放位置。

甚至有時候往往等到自己好不容易處理完某件專案,才偶然發現自己電腦或手機存放著可以提取並加速完成專案的內容,但礙於沒有良好的知識管理系統因而找不到可用內容,自己默默地「重新發明輪子」。

是時候該改變這現象了。

本書談什麼?


氾濫的資訊常使我們坐立不安,而非賦予我們能力。資訊超載(Information Overload)已變得令人精疲力竭,它耗費掉我們的大腦資源,更讓我們始終處於焦慮狀態,總是掛慮會遺漏訊息而憂心忡忡。儘管我們可取用一切有益於擴展思維的想法,我們的專注力品質卻江河日下。

某些的確和當下休戚相關,而多數則要等到未來某個時間點才會變得有意義,多數時候我們只是「資訊囤積者」(information hoarders),雖然儲存了數不勝數的立意良好的數位內容,最終卻只是徒增焦慮和煩惱。

為了善用珍貴的知識,我們需要一種方法來打包這些資產,好寄送給未來的自己。我們無法僅憑「運用大腦」來儲存所有知識,理當把這個工作外包給智慧型機器。

建立第二大腦,替自己打造專屬的口袋圖書館。





CODE4步驟打造人生管理系統


1. 獲取(Capture)儲存引發共鳴的資訊
只把激發共鳴的資訊保存在你信任且可掌控的地方,並且忽略其餘的資訊。

我們每日經由網路,接觸了非常海量的資訊,深怕遺漏了什麼,卻很少深思這些資訊的未來可用性,導致無形中成了數位囤積者。雜亂無章的囤積各類資訊,只會讓自己耗費了寶貴的時間與精力,而未來的我們更找不到可用的資訊。

我們不該擔心資訊不足而無法行動,而是過多的資訊讓人動彈不得。因此,打造第二大腦的第一步,就是設下獲取資訊的濾網,只讓特定的資訊進入專屬的知識系統網內。

可以藉由幾個問題,來幫助自己篩選出該獲取的資訊:

(1)是否對自己有啟發?

(2)是否派得上用場?

(3)是否與自己息息相關?

(4)是否令自己意想不到?

簡單說來,就是自問這一則資訊是否引起自己的共鳴。一些看似有用但卻無法引起我們強烈共鳴的資訊,代表對我們來說早已是認知內的資訊。既然是我們腦內早已認知的資訊,又何需花心思做出筆記。最該進入我們第二大腦的,是那些能增進自己身心的有益資訊。

獲取資訊的概念,類似GTD(Gettig things done)的捕抓(同樣都是capture),把待辦事項或是資訊,暫時捕捉到收件箱(Inbbox),讓大腦暫時卸載得宜釋出更多記憶體,同時釋放更多專注力。


2. 組織(Organize)著眼可操作性

以資訊的用途去向而非分類來源決定資訊的歸檔位置。


把獲取的資訊放入收件箱後,下一步便是定期清空收件箱,替每個資訊找到專屬的資料夾。

一般我們都習慣將資訊以類別做分類,或是資訊的來源做分類,這麼做的好處顯而易見,但也導致後續資訊尋找的困難,更讓資訊無法互相連結,失去激發創意的潛能。

為了讓獲取的資訊發會最大效果,利用資訊的可操作性來劃分,也就是能發揮功能的地方,而且越快發揮越好,將獲取的資訊以「去向」而非「來源」歸檔。

善用PARA系統來組織資訊,建構第二大腦的核心資訊庫。當我們要把一筆位在收件箱的資訊做歸檔時,逐一的從(1)到(4)評估以決定最好的存放位置:

(1)專案(Project):專案顧名思義是當前的工作,具有時效性,且結束時具備明確的驗收目標,例如今年秋季的周年慶行銷活動。專案有可能是職場上,也可能是專屬自己的私人專案。專案屬於我們優先該完成的任務,因此我們在歸檔任何資訊時,應該先確認這筆資訊對目前任何專案是否有益。

(2)領域(Area):領域不同於專案,沒有明確時效性,是屬於我們個人日常感興趣的領域範疇,無論是否達成目標,都會有我們想維持的結果,例如健康維持、財務維護。雖然不具迫切性,但長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領域擺在資訊歸檔的第二順位。

(3)資源(Resource):顧名思義就是現階段對我們沒幫助,也就是不適用時目前的專案與領域,但可預期未來能為我們創造價值的資訊。許多的資訊大多是屬於此類。

(4)檔案庫(Archive):存放已完成或暫時擱置的事物,待日後遇到類似的任務專案,我們就能直接參考甚至引用已完成的專案檔案,不用從零開始。

從以上可以了解PARA系統與其說是檔案系統,更像是一套生產系統,目的是讓每則資訊盡快找到可發揮的地方。即便短期對我們毫無助益,但藉由這樣的組織,能讓我們在未來資訊的取用上更為便利。此外,隨著我們人生的增長,PARA系統也可以隨著我們做出改變與成長。


3. 萃取(Distill)找出精髓

如果筆記內容過長而使得未來的你卻步,那麼這些筆記將毫無用處。


而當我們把合適保存的資訊,藉由PARA系統做歸檔後,下一步就是要設法萃取這些資訊,找出精華,將資訊去蕪存菁。

在學習新知時,我們會嘗試做筆記,但由於懼怕資訊遺漏,導致做出來的筆記幾乎是原封不動複製整段資訊。 隨著筆記的增長,待日後我們要重新檢視內容時,幾乎要從頭閱讀,失去了當初做筆記的意義。因此,要讓筆記發輝最大價值,必須達到精簡短,讓未來的自己願意買單。

藉由4個步驟,來萃取出資訊中的精華,做出對未來有用的筆記。累進式摘要的4個步驟:

(1)筆記摘錄:摘錄最引起自己共鳴的片段,同時務必保留原文來源以供日後尋找相關細節。

(2)粗體字要點:把先前筆記摘錄的片段以粗體字表示重點。

(3)重中之重:當摘錄的筆記重點繁多或是具備價值時,可以再為筆記加上螢光筆表示重點中的重點。

(4)執行摘要:少數深具價值的筆記,值得我們執行最後一步的摘要。為這則筆記,以自己的口吻寫出摘要,這麼做的好處除了可以加深記憶外,有別於摘錄內容生硬的字詞,自己理解完寫下的摘要,可以讓日後複習時更快進入狀況。

進行摘要時,許多人依然容易掉入做筆記的3個陷阱:

(1)重點過多:整本書都畫上螢光筆時,就沒有所謂的重點。筆記應該是少即是多(less is more),每個精萃完後的內容應該是上個步驟的10-20%。

(2)漫無目的的強調事情:我們經常沒有帶著特定目的去做筆記,導致為了做筆記而做筆記。筆記的目的就是要為我們創造價值,因此做筆記時務必先思考這則筆記對自己用途何在。

(3)把標記重點過度複雜化:避免鑽牛角尖,非得把每個文字進一步作出解釋、分析。筆記應該是一套可以輔助我們生活的系統,試著直覺找出有趣或深具共鳴做出摘要。


4. 表達(Express)秀出你的成果

唯有實際運用才能使資訊成為個人化、具體化和經過驗證的知識。


要讓一則資訊與知識發揮價值,在經過獲取、組織與萃取後,最終必須表達出來,也就是展現結果。時間與精力是每個人最寶貴的貨幣,我們必須投入於創造成果,而非只是盲目地在消費並囤積資訊。

面臨新任務或專案時,可以選擇從零開始,但更好的方式是從第二大腦現有的資料中,找尋可用的相關資訊,要打造一台車,並不意味著必須重新發明輪子,僅需從倉庫中找到現成的輪子來使用。

存在於資料夾中的東西,可能是一個完整的成果,但更多的是中間產物,都是我們花了寶貴時間與專注力所創造而出,不該僅是一次性地被使用。這些中間產物可能是摘錄的筆記、專案的半成品或是暫時未被採納的想法,都可以成為未來其他任務的元素,不斷的被重覆使用。就像是我們玩具盒中的每塊樂高積木,能被我們重覆的拆解與組合,創造出不同的新成品。

這邊要注意的是,我們習慣讓成品接近完整時才展現成果,這麼做會導致失去了許多獲取意見以及改善的空間。資訊永遠不會有完備的一天,我們應該要及早著手創造,產生一些中間產物時隨即展現結果,才能立即獲得回饋並修正,讓最終成果得已更上一層樓。



後記


原來大多數的我們都以不適當的方式使用大腦:單憑大腦就想記住每件事情,然後試著從回憶中腦力激盪,以為創意就會突然蹦了出來。

或許有人會說,生活不需要那麼多的創意也活得下去。但無可否認的是,我們面對的資訊量前所未,同時AI也預期在不久的將來,會取代大量非創意性的工作,如何具備眾人與AI缺乏的創意,就顯得非常重要。

創意不會憑空發生,仰賴的是將各種看似平凡無奇的事物,用不一樣的角度讓彼此連結。要能達到這樣的連結,必須借助一套可靠的系統,存放著自己消化過的資訊,讓大腦得以卸載,騰出專注力,更容易找出事物間不一樣的連結,激發創意。

不同於工業革命的世代,身處資訊革命年代的我們,不再付出大量的勞力,取而代之的是眾多的知識與技能,用於完成職場上的任務,生活上的各面相亦同,嚴格來說每個人都是屬於知識工作者。

其實自己以往吸收新知的方式,都過於自信,想說憑著看過就能記憶在大腦之中。但日後遇到問題,需要學取過的知識來化解問題時,往往都是「好像在哪看過」,到頭來還是得花時間尋找、重新閱讀、理解;又或是剛好有稍微整理,但分散於各個資料夾、平台或APP,光是找到這些資料或知識,已經費勁了大把時間,甚至礙於重點過多,又得再次重新理解。簡單來說,自己就是不斷的消耗寶貴時間與專注力,不斷的去重新「發明輪子」,要是能藉由一套可靠的系統,讓接觸資訊的檔下就妥善處理,無疑可以替自己傑勝無數的時間與專注力。

第二大腦系統,雖然主要目標是打造個人的知識管理庫,但我認為更像是一種人生的管理系統。我們每日生活面臨無數的任務、抉擇與挑戰,這些都需要大量的知識作為後盾。然而我們某天都只有24小時、大腦的專注度有限,因此如何去在有限的時間與專注力下,去獲得大量對自己有益的資訊與知識,是一個急需改善的困境。

打造第二大腦作為可靠的系統,讓我們善用寶貴的時間與專注力,保存對自己是重要的資訊與知識,去除不必要的過多雜訊,並將它們適當的組織歸檔,日後才能反覆使用,讓過往耗費掉的時間,能夠發會最大價值,我們也才更有餘裕去創造新點子。



大腦是用來創造內容而非儲存資訊


以上資訊如果對你有幫助的話,歡迎分享給你的親朋好友們或留言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