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3/10/16

《你問對問題了嗎?》(What's your problem?)3步驟處理對的問題


作者:朱健豪 醫師





只要每天一睜開眼睛,就得做出各種大小的抉擇。說穿了,生活就是不斷的遭遇並處理問題。

我們都知道處理問題的重要性,但卻鮮少人反思,這個問題值得處理嗎?問題是真的還是另有其他樣貌?

會不會我們的生活,其實都揮霍在處理錯誤的問題上?


本書談什麼?

為了解決錯誤的問題,已經讓我們浪費多少時間、金錢、精力、甚至生命。

面對困難問題時,先別急著找解決方案。我們該做的是把注意力放到問題本身,不僅要分析問題,更要改變思考問題的方式。

改變看待問題的方式(也就是重組問題框架),可以幫讓我們避免去處理「錯誤」的問題、找到創新的解決方案與做出更好的決定。



3步驟處理對的問題


1. 為問題建立框架
我們現在要解決什麼問題?

著手重組問題框架前,必須先確認目前問題的框架。唯有建立出現有框架,我們才能跳脫框架並重組問題。

生活之中面臨的問題,經常屬於以下3者之1 :

(1)說不清楚、講不明白的痛點:釐清問題出在哪裡前,卻已經明確感受到問題(也就是痛點)的存在。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容易急著找出解決方案,導致病急亂投醫的現象。

(2)完全不知道要如何實現的目標:知道問題所在,但對於如何實現卻是一片迷茫。在這樣的情況下,必須想出新點子,而不是緊抓著過往的經驗。

(3)有人莫明迷戀特定解決方案:有時我們會對某個想法迷戀不已,「我要做這個!」,但卻沒有證據顯示這樣做能改善現實的任何問題,也就是「先有方案,再找問題」。

實際上要建立現有問題的框架,我們可以先寫下對於問題的陳述、列出問題相關的利害關係人,根據寫下的內容,自問以下幾個問題:

(1)問題的陳述是否為真?
我們怎麼知道問題是真的?事情有沒有可能不是這樣?

(2)問題框架本身是否自我設限?
目前問題框架本身會不會太狹隘?我們是否對於解決方案添加不必要的限制?

(3)問題框架是否預設某種解決方案?
許多人在提問時已預設特定解決方案

(4)問題夠清楚嗎?
許多時候我們容易把目標寫成問題的模樣,卻沒有點出問題所在

(5)目前認定問題出在誰身上?
觀察我、我們、他們等字眼可以看出當事人看待問題的角度

(6)問題陳述是否帶有強烈情感?
帶有強烈情緒字眼的問題陳述,已經偏離了事實與邏輯

(7)是否帶有錯誤的妥協?
只有幾個選項可選,會讓人產生已經全面通盤的考量、更自由的選擇的錯覺,然而事實上還有更多更好的選擇



2. 重組問題框架

對於這個問題,有沒有什麼不同的觀點?


建立問題框架後,我們可以藉著5步驟來重組問題框架:

(1)跳出框架:
我們在建立問題框架的過程中,往往是仰賴潛意識的運作,不會意識到自己難以看到問題的全貌。

我們必須跳脫自己的專業。以免不熟悉的問題都用自己熟悉的方式處理,當錘子已經明顯沒用了,我們就不該繼續釘下去。

檢視更早發生了什麼事。避免把問題的觀察拘限在狹隘的時空中。

尋找隱藏因素。只因兩件事情一起發生,我們就解讀為因果關係,完全忘了還有其他因素的存在。

尋找情境中不明顯的面向,是否有自己忽略的人事物、動機、情緒等


(2)重新思考目標:
面臨問題與困境時,我們會直覺的思考如何突破眼前阻礙,而不是去思考這樣的目標值得追尋嗎?有沒有更好的目標?

看清楚更高層次的目標。我們在追求一個目標時,經常不只有單一目的。也就是必須仔細思考眼前目標,背後隱含不同層次的真實目標。

挑戰目前的邏輯。我們以為,總是能以客觀且具邏輯的方式看待問題,但事實上這些「客觀」都很可能帶著假設,用著不同價值觀的假設看待問題。這需要外人的提醒以打破假設,讓我們更接近事實。

思考有沒有其他方式能達成那些重要目標。思考過後,釐清可能假設與更高層次的目標,試著思考有沒有達成目標的其他方式。

再明顯的目標,也要提出質疑。即便某些看起來再好的目標,我們也該思考放在大局之中是否依然適用。這類明顯不過的目標,最容易把人引入歧途。

子目標也同樣需要檢視。無論怎樣的目標,都必須找出假設並提出質疑,才能確保自己處理正確的問題。

(3)檢視亮點:
所謂亮點,是指存在於問題中的「正向例外」,也就是在某些情況下,問題沒有那麼嚴重或消失的例外,這樣的亮點也可能隱藏著解決方案。

是否曾解決過類問題。試著從平凡但並非特例中尋找亮點,回想過往是否有類似的問題但卻依然感到輕鬆自在,甚至有著特別順利迎刃而解的情境,也可能藏著亮點。

誰是群體中的異數或是還有誰會處理類似問題。認識的人之中有誰處理過或解決過類似的問題。

能否把問題公告周知。把問題公開,離開同溫層獲得集思廣益的機會,能讓問題的亮點會更顯而易見。

(4)照照鏡子:
我們很難看清自己,更別說要去承認在問題中的責任或角色。因此在分析問題時,必須暫時拋開自尊,照照鏡子,檢視自己在問題之中所扮演的角色。

探討自己在其中的貢獻。問題通常不會只來自單一因素,人人都有責。把問題視作一個系統,找出自己在這之中的「貢獻」而非責任,這樣的態度有助於找尋問題點以突破改進,而非著眼於「咎責」。

把問題規模縮小到「我」的層級。我們很習慣把問題拉到很複雜的層級,造成疏離感,讓自己與問題築起一道高牆,這麼做無疑是鼓勵自己逃避問題。試著把問題縮小到個人層級,再大的問題,我們總能試著做些什麼小事。

全面了解自己。對於自己,我們通常是一知半解,熟悉內在認知的自我,但對於外在察覺的自我卻十分陌生,也就是不熟悉他人看我們的樣子,權力越高者這種現象越是明顯。試著獲取組織內部中立人士、甚至外部人士來增加外在自我察覺,找尋另一部分的自己。

(5)以他人觀點思考:
在思考完自身對問題的貢獻後,更要針對在「建立問題框架步驟」時列出的利害關係人,以他們的角度思考。這邊的思考有別於同理心,是以觀點取替的方式,不是只有考慮到當下他人對於問題相關的情感,更包含了他人的背景脈絡與世界觀。

記得真的要去實行。執行觀點取替最常犯的錯是沒有去實行,往往還是以自己的觀點出發思考。

放下自己的情緒。人經常受到情緒而做出不理性的行為,真正實行觀點取替的第一步,是放下自己的情緒,才能有機會去思考他人的觀點。

尋找合理解釋。我們的情緒常是因為被他人看似不合理、愚蠢或粗暴言行所激起。但以觀點取替的角度來說,我們必須積極地找尋每個言行背後的合理解釋,大部分的人都是「心存善念」想要做好事,只是礙於個人相異的世界觀與情境脈絡,才做出我們看似不裡的言行。


3. 前進

問題解決專家會設法證明這個框架有問題。


大費周章的重組問題框架後,許多人就會急切的開始擬定並測試解決方案。然而,要是急著測試解決方案,反而容易把我們帶往另一方向,忽略了問題本身是否合理。重組問題框架後,擬定與測試解決方案前,我們必須測試問題,設法證明目前的問題框架是否有誤。

向利害關係人描述這項問題。驗證問題框架最符合效益成本的方式,就是把問題描述給相關人士聽,目的不是說服他們,而是觀察這樣的問題框架能否引起他們的共鳴,聚焦在他人想解決的問題,而不是自己想出的框架。

尋求外部人士協助。無論再怎麼小心,我們還是很容易帶著預設立場去重組問題框架,而當身處同溫層時,這樣的困境就更難突破。此外,藉由外部人士的意見,也有機會發現雖然問題框架大致正確,卻從中發現其他細節或亮點,讓問題框架能獲得更好的修正。

設計實地測試。驗證問題時,除了要確認問題是否實際,更是要確認問題的重要性、是否值得處理,讓利害關人是真心想要解決這個問題。許多人往往不知道自己的問題、或是想要的是什麼,因此在問題驗證的設計上,要盡可能地讓利害關係人可以吐露真心答案。



後記

自己在遭遇問題時,除非問題看似過於複雜或令人厭惡,都會非常直覺地想要馬上得出解決方案,就像拿到測驗卷立馬套入公式並寫上答案。

然而生活與考試不同,並不從存在著標準答案,但我們依然會因為各自的知識與價值觀的差異,無形中為問題裝上了框架。一但我們自認這就是問題所在,自然也會採取相對的解決方案,往往最後才發現成果不如預期,甚至根本浪費了寶貴時間,處理不重要或根本存在的問題。

作為醫師,如同許多專業工作者,每天的日常就是協助病患處理問題。有時候,患者的感覺到的問題,跟我看到的問題,可能有著極大的出入。身為醫師,有必要告知專業客觀上的發現,但更為重要的,也要試著跳出專業框架、試著以他人的觀點思考,探究患者主觀的問題點,找出更好的問題,達到醫病雙贏。

作為人類,我們具備理性思考的能力。但出於祖先、演化遺留下來的爬蟲腦部分,也容易受到強烈情感的驅使,誤把我們看到的問題信以為真,忘了要先退一步冷靜的邏輯思考。所謂生活中的問題,其實都是一件件事實,只是依據套用濾鏡的不同,導致每個人看到的都不同,也就是問題的框架有所不同。

無論是自己或是他人提出一個問題時,在埋頭鑽研解決方案前,不妨先不退一步,質疑這個問題,嘗試重組問題框架,藉機找出更好的問題,才有機會得出更好的解決方案。


改變看待問題的方式


以上資訊如果對你有幫助的話,歡迎分享給你的親朋好友們或留言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