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3/10/27

《被討厭的勇氣》3觀念邁人生自由


作者:朱健豪 醫師




每個人,生命中都渴望著自由,無論是財富的自由、居住的自由、言論的自由等等。

但現實的種種,尤其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我們為了獲取他人認可、不讓他人失望或甚至懼怕他人討厭自己,漸漸的失去了生活的自由,過著不屬於自己的生活。

那麼,我們該抱持何種觀念,才能找尋屬於自己的人生自由?

本書談什麼?


沒有一個人是住在客觀的世界裡,我們都居住在一個各自賦予其意義的主觀世界,「我們如何看待事物」的這種主觀就是一切,而且是讓人無從逃避的。

所以,問題不在於世界是什麼樣子,在於你是什麼樣子。好像你正透過太陽眼鏡在看這個世界,當然會覺得看到的一切都很昏暗。既然如此,你可以不用感嘆這個世界有多黑暗,只要摘下太陽眼鏡就行了。

人之所以不幸,並不是過去或環境造成的,更不是因為能力不足,只是「勇氣」不夠而已。換句話說,就是缺乏「變得幸福的勇氣」。當我們打算改變生活型態時,這對我們的「勇氣」是一大考驗。是要選擇改變、面對「不安」?還是保持原狀、繼續和「不滿」糾纏不清?


答案,不是由誰來告訴你,應該自己親手去找才對。




3觀念培養被討厭的勇氣


1. 割捨別人的課題
「不讓人討厭」或許是我的課題,但「要不要討厭我」就是別人的課題了。

大多數的人都陷入了追求他人認同的生活觀。過度尋求他人認同、在意他人評價,最終過著屬於他人的人生。我們也經常有意無意的介入、干涉他人生活,某方面來說,也是一種自私、不自由的表現。

追求自由的幸福,以課題分離起點,也是改善人際關係煩惱的第一步,不再介入或背負他人的課題,放下重擔解放自我。

所謂的課題分離,指的是眼前有一問題或情況,我們必須去區分這是屬於誰的課題?根據果由誰來承擔,可以清楚的劃分這是屬於誰的課題,越是關係親密,越該學會課題分離。例如父母大都會心想為了孩子好,希望、甚至逼迫孩子用功唸書,然而用不用功唸書,這是屬於孩子個人的課題。

我們可以將馬牽到河邊,卻不能強迫它喝水。能改變自己的,只有自己。我們必須意識到,每個個體不是為了滿足自己期待而活,如同我們也不該為了滿足他人期待而活。

學會不介入他人課題後,才有心力回歸自己的人生,走向一條自己決定出來的道路,這麽做或許會遭來他人的質疑與批判,但他人要如何看待我們的選擇,這也是他人的課題,與我們想要怎麼做決定無關。

我們總會以為人際關係的關鍵掌握在其他因素,然而課題分離的觀念讓我們清楚知道,別人對我們自身的看法是別人的課題,自己的課題是選擇邁向符合自我價值的天空,抑或是深陷他人認同所錮禁的牢籠。


2. 貢獻他人的社會意識

勇於面對現實,接受隨之而來的痛苦,驅策自己朝目標邁進。


改善人際關係的起點是課題分離,而終點則是以社會意識來作為最終目的地。

所謂社會意識,我們每個個體可以分屬無數不同大小的社會,你、我,構成了最小的社會單位。在社會之中,我們不該把他人視作敵人,嘗試以夥伴的觀點,貢獻自我價值,並從中主動找尋自己的安身立命之處。

那該如何與他人成為夥伴關係?建構人際關係時,我們容易自然地演變為縱向關係,也就是帶有上下層級的人際關係。介入他人課題,就是一種常見的縱向關係,其中隱喻著自認比他人優秀,所以介入他人的課題;然而更值得注意的是,給予他人稱讚,可能也隱藏著縱向關係的觀念:我們在稱讚時,可能是在試圖操控能力比自己差的對象。簡單來說,責罰或讚美,就像挑選鞭子或糖,目的都是為了操控他人。

要是連稱讚都可能構成縱向關係,那該如何有效地建立橫向關係?試著理解每個個體都不同,卻是平等的。以鼓勵、援助的方式,大方真誠地表示感謝、喜悅之情。例如前面提到父母擔憂小孩不用功的課題,課題分離不代表父母什麼都不能做,而是試著意識到小孩並非能力不足,只是缺乏面對課題的勇氣,並從中鼓勵、援助小孩,這才是屬於父母合適的課題。

讚許之詞帶有評價的意味,然而藉由鼓勵、感激,能讓他人看到自身為他人作出的貢獻,也不帶有主從、上下的價值批判觀點,建構對等的橫向關係。


3. 接納自我活在當下

願意極度開放,是因為自己真的擔心可能遺漏最好的選擇。


為了養成社會意識,我們必續與他人建立夥伴關係,也就是必須信任他人,才能付出,真正的為他人貢獻自我價值。然而,要做到這點,對許多人來說會產生一個相當大的阻礙:自我懷疑,擔心自己能力不足。

因此,為了實現社會意識的目標,除了信任他人、貢獻他人,還必須要接納自我。比起肯定自我,接納自我更強調的是接受已發生的現實、無能為力的自己,並再著手努力改善或預防,不是一昧的肯定自己、找藉口欺騙自己。

在接納自己的前提下,就有勇氣接受「平凡」的自己。我們總是把平凡歸類在負面詞彙,那只是因為習慣把平凡與無能劃上等號,平凡不等於能力不足,而是沒有必要誇耀優越性。

體認到這樣的概念,我們才能拋開「人生就是要規劃出遠大的目標」這樣的包袱,人生從來不是一條線,而是無數個剎那構成的點。

當我們擅自決定不做出改變,人生看起來當然像一條線;唯有當我們意識到過去的事與當下無關,未來的事也不是當下該考慮的問題,人生的關鍵在於此時、此刻,才能替人生增添真正的意義。

過程中,一定會有人討厭自己,但那是屬於他人的課題,接納自己、信任他人、貢獻他人來達成社會意識,拿出被他人討厭的勇氣,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自由。



後記

阿德勒心理學的基本概念之一,所有人類的煩惱都必定有他人的介入,也就是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雖然聽起來有點過於武斷,但在反覆思索後,確實深具洞見。

如同許多人一樣,自己的生活也是不斷的尋求認同,另一半對關係的認同、患者對於自身專業能力的認同、晚輩對於教學能力的認同,只要有人的地方,不自覺的就會想從中獲取認同。還記得當初在專科受訓時期,常常需要揣摩如何才能獲得師長們的認同,也常因為他人的流言蜚語感到自卑。我們都渴望被認同,害怕被討厭。

往往是這樣的認同需求,讓每個人背負了許多不必要重擔,壓到自己喘不過氣,把自己搞到精疲力竭,卻是為了過著屬於他人認同的人生,真是諷刺極了。這麼做,最終沒有贏家,更是一種自私的表現,我們只想著別人怎麼看自己,總是以自己為中心,壓根沒想到怎麼做才可以真正幫助到他人、貢獻他人。

我們都渴望自由、衷心希望過著有意義的人生,但來自於人際間的煩腦,讓每個人過著拘束、看不到屬於自己意義的人生。不過,課題分離是一個棒的起始點,雖然實際上執行起來困難重重,但若我們想改變自己的人生,就必須拿出面對改變的勇氣,也必須具備被他人討厭的勇氣。

別人要不要討厭我們,那是他們的課題,自己要不要拿出偎他人討厭、改變現狀的勇氣,這是專屬於自己的課題。

被人討厭,是行使自由的標記


以上資訊如果對你有幫助的話,歡迎分享給你的親朋好友們或留言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