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3/08/06

【閱讀心得】《異見的力量》(In defense of trouble maker )小心共識,擁抱不一樣的聲音


作者:朱健豪 醫師

 Whenever you find yourself on the side of the majority, it is time to pause and reflect. 


對許多人來說,合群,是融入各個團體所必須的行為。但當合群被過度曲解,就很容易變成盲從。

深受傳統儒家文化影響,再加上我們的上一代身於威權社會,往往導致大多數的人無形之中,變得盲目從眾,不去思考還有更多可能性的存在,甚至還反過來指責少數膽敢提出異議者,貼上麻煩製造者的標籤。

這樣強調合群、達成共識的社會文化,有沒有可能造成團體原本期望的目的?

本書談什麼?


人影響我們的方式,差異性很大,取決於他們是有「共識」的多數,或是表達「異見」(dissent)的少數。

接觸多數意見後,我們會開始以多數人的觀點看世界。共識會動搖我們的判斷,即使錯誤,就算事實擺在眼前,我們還是會受到影響。

事實上,我們常會認為「多數就是真理」,發現自己是少數時,就會覺得一定是自己錯了。

異見,也就是少數人的聲音,能形塑我們思考議題和達成最後結論與決定的方式。當我們聽取少數意見時,思考會有別於聽取多數意見時那般局限。

本書的主旨不是鼓勵大家製造異見,而是呼籲必須允許異見的存在,並在異見出現時,敞開心胸去接納。



團體的力量來自於異見


1. 共識窄化思考,扼殺理性

在團體達成共識的過程中,偶然會刺激我們思考,但更多時候,倉促的共識只會窄化我們的思考,扼殺理性。

多數人的主流意見,讓我們有一種先入為主的觀念,一開始便假定多數人就是正確的。戴上這樣的有色眼鏡,如同開起了導航,任由思緒隨著主流邁進。

或許,我們都自認是可以理性主動思考的人,但在多數的共識下,我們難以抗拒這股力量。無形之中,這股強大的力量,導致我們一開始就偏了方向,選擇性的去尋找可以支持共識的資訊,過濾掉任何有關共識外的資訊,而非廣泛式的去搜索更多可能。

當自己陷入這樣先入為主的觀念,也自然難以尋找共識外的資訊與潛在問題。隨著看似可以證實共識的證據越多,我們對事實的觀點也就更加扭曲,這也難怪看似荒謬的邪教能成功運作。

每個人都成為自我洗腦的兇手。


2. 異見強化思考,發散思維

有共識不一定代表是事實,但任何異見就有助益嗎?

一些心理學實驗告訴我們,就算異見本身錯得離譜,依然具備價值。這樣的價值在於刺激我們找尋不同的想法。

我們通常比較難接受與我們自身信念不同的資訊。要是此時在團體內,有一個不一樣的聲音,挺身打破共識,縱使我們不認同,這樣的異見也能開始刺激我們大腦,迫使自己開始獨立思考,尋找自身立場外的可能,擴大自己的搜索範圍。

單單一個異見,就可能讓我們開始獨立思考,考量更多元的立場,讓思考更為靈活,讓自己學到的東西,比異見立場本身還要更多。


3. 團體決策頻繁出錯

許多團體,不知不覺中都會強行產生共識,或是形成所謂的「團體迷思」:高度凝聚但封閉的團體,對團體外存在著刻板印象,產生全體同意的錯覺,開始自我審查並對團體內的異見者施壓。

當然,沒有團體一開始就有這樣的迷思,此類的趨同現象,主要透過2項方式完成:

(1)群體極端化:當人們透露自己的偏好,並與其他人討論這項觀點,他們的傾向就會更為極端化。一群愛冒險的人聚集一起,他們就會變得更愛冒險

(2)溝通與資訊集中:一般假定團體會比個人有更多資訊,然而,當部分資訊只被少數人所掌握,這樣的資訊比較不會被提出討論。團體傾向討論大家共有的資訊,導致多數人持有的資訊一再被討論

由此可知,當團體迷思形成,可以加速共識的凝集,但也導致團體內的聲音單一化,少數的獨有資訊就被隱藏,而這些被隱藏的異見,往往能改變最終局面。

以3位成員,進行團體領導人選舉為例,有7項資訊對A候選人有利,另外有4項資訊對B候選人有利。假設3位成員都獲得4項對B有利的資訊,而A的有利資訊,只有1則是3位成員共同擁有,其餘6項資訊則剛好平均分散在3位成員手中。團體迷思讓他們只討論大多數掌握的資訊,在4>1的結果,自然也影響到選舉的最終結果。

共識可以縮限考量的範疇,而異見可以改變面對問題的解決方案。看似有益的團體共識,在現實世界往往做出狹隘的決策。


4. 異見讓決策更優質

為了避免團體迷思的負面作用,許多團體會藉由多樣化,也就是人口組成的多樣化來改善這樣的問題。

但這樣的多樣化存在著幾個問題。第一,人口組成多樣化,反而會降低凝聚力與士氣,進而導致滿意度下降,甚至成員離開團體。第二,部分研究發現,人口多樣化,並不是決策改善的保證。

關於團體決策多樣化,重點不在於人口組成,關鍵在於多樣化的觀點是否能在過程中,真正的被帶入。多元確實能帶來不同的觀點,但唯有充分被表達出來,才能發揮實際上的價值,尤其是那些能挑戰主流共識的觀點。

身為團體的一份子,甚至領導人,都要記得:雖然共識能讓我們舒適、看似有效率,但往往讓我們做出拙劣的決策;異見看似惱人,但卻是團體所需的養分,可以讓彼此思考不同的選項,激發創意,解放我們的思維。



後記

自從脫離了學校後,自己參加過無數的會議,如同許多人的經驗一樣,即使沒什麼人提出異議,主持人會自然而然的帶領大家找到共識,看似祥和有效率的做出決策。

然而實際上,縱然有不一樣的看法,我們害怕被貼上麻煩製造者的標籤,不夠合群,或是恐懼自己可能不夠深思熟慮,浪費大家時間,最終往往選擇沈默。要是與會之中的位階較高者「熱心」指揮會議,就讓原本的問題更加惡化,加深了團體迷思的形成。

縱使我們有千百個理由沈默,也該破沈默,勇於挑戰共識,表達意見。或許會激起憤怒,但異見者表達觀點,不表達憤怒;或許團體內多樣性,但這樣的差異需要被表達出來;異見者不意氣用事的爭論,而是採取良性的討論。異見者樂於討論,勇敢且堅定。

提出異見,可能會增加衝突可能,降低士氣,會議效率低落,但藉由提出異見挑戰共識,能鼓舞他人跟上,道出真相,更能刺激彼此為發散的思維,產生好奇,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不用害怕提出異見,看似錯誤,也往往能激起他人反思,這也是異見大的價值;我們必須學習歡迎反對的聲音,而且不要對它心存畏懼。


思想始於不同的意見

以上資訊如果對你有幫助的話,歡迎分享給你的親朋好友們或留言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