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3/08/24

【閱讀心得】《大腦最適學習法》3步驟避開盲目學習


作者:朱健豪 醫師



 The men who succeeded are efficient few. 


大部份的人或許像我一樣,求學時所謂的學習,就是把課本背一背、考古題做一做,考試時得到一個及格的分數。

出了社會後,要是依然把這樣的學習模式套用在職涯學習上,結果想必不盡理想。甚至還會發現,自己努力學習爆肝,卻還是輸給看起來整天遊山玩水的同事,不禁讓人想起學生時代號稱沒唸書的同學,分數竟然還是海放眾人。

除了智商外,肯定還有決定學習成效的其他因素在作祟。

本書談什麼?


說穿了,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大腦特質的一套學習方法,找出符合自己大腦習性的學習方法,才能發揮最大成效。

會讀書的人和不會讀書的人,只差在「是否採用適合自己大腦的學習法」,選擇適合自己大腦的學習法,方能在短時間內獲得至高學習成效。嘗試用最少的努力和精神,達到期望的成果,避免無謂的努力。




學習3部曲


1. 學前準備
學習者必須知道學習「對自己」的意義何在。

學習前的準備,比起學生時代的課前預習,要更為講究,包含以下幾個步驟:

(1)設立明確目標:目標設立上最常見的問題在於模糊不清。唯有設定明確理想的目標,才能確實激發自我最大學習潛能。第一,目標必須夠具體,包含什麼時間點達成特定的分數等明確內容。第二,除了想要達成最終的學習目標,設定中期目標,能讓我們確保自己在前往終點的正確路徑上。第三,勾勒出未來記憶,也就是去想像自己達成目標後,可能的情境畫面,越詳盡越有效,久而久之我們大腦便會信以為真,更專注於讓目標實現。

(2)釐清前提與方向:設定完學習目標後,藉由自我問答開始釐清為了達成目標,所需要的想法、行動或技能等,正反兩面都需要納入考量。例如為了多益考試的金色證書,自己的障礙是什麼?必須放棄什麼?什麼事情是不能妥協的?有了學習前提,就可以確保自己維持在對的學習方向,不致過於鑽牛角尖。例如多益考試的前提中,認清聽力測驗是自己的障礙,因此準備方向應該以增進聽力技能為主,而非閱讀與聽力兩著並重的學習。


(3)掌握整體觀:對於學習細節的擬定我們往往可以羅列非常詳細,但對於學習目標的整體觀,卻很容易忽略,導致與現實脫節。以多益檢定為例,我們必須去了解目前考題變化的趨勢、準備可能所需時間或是現在主流補習的形式等。

(4)制訂時程表:對於目標設定時程表是種常見的做法,但有兩個是我們經常忽略的部分。第一,缺乏緩衝時間,對於時間的安排我們總是過於樂觀,盡可能地把時間塞好塞滿,一旦有所意外,往往導致時程整個被打亂,放棄的念頭便油然而生。第二,缺乏回顧時間,唯有確實回顧自己對於時間與計畫的運用,才能最真實了解到實際執行的情況,而非總是憑靠著非常不靠譜的記憶回想。藉由回顧,我們才有機會去分析計畫順利或阻礙的地方,並做出調整改善。


2. 學習中專注

如何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盡可能維持高度專注力。


每次的的學前準備,都是為了幫大腦設定目的,才能讓大腦專注達到最佳狀態。而在學習當下,我們可以藉由一些技巧來讓我們的大腦更容易進入高專注的心流狀態:

(1)找出專屬的學習模式:了解自己學習時,大腦會優先使用視覺、聽覺或觸覺之中哪樣感官。例如視覺優先的學習者,要設法將教材視覺化,同時要確保學習環境的單純化避免視覺干擾而分心,此外對於未來記憶也能提升學習效果。

(2)適當學習時間:專注學習是件消耗注意力的動作。根據注意力恢復理論,隨著專注時間拉長,我們的大腦與身體會漸漸感到疲勞。因此,在學習時適當穿插休息時間,回復專注力,可以讓學習更有效率。此外,早上時段是我們專注力最充沛的時刻,把握此時處理需要高度專注的學習內容。

(3)設定學習啟動開關:萬事起頭難,學習也是。勞動興奮告訴我們,當我們開始執行某事5分鐘後,大腦因勞動而開始興奮,越加專注,越做越起勁。所以我們可以善用這5分鐘,根據自己的優先學習模式,設定啟動學習的開關。例如視覺優先的學習者,以豪華郵輪旅遊做為自己考取證照的獎勵,每次在開始學習前,拿出豪華郵輪相關照片來作為學習前的自我激勵,啟動學習。

(4)自我制約:善用心理學的定錨效應,利用言語與場所等來制約自我,強化學習的動機。例如在固定位置學習,並在開始前為自己做出學習喊話,「我要在這張桌前開始學習!」,讓這張桌子與上述言談形成制約,也就是一種儀式,啟動學習。


3. 學後回顧

好記憶力,是回顧出來的。


根據艾賓豪斯的遺忘曲線,我們在學習過後,20分鐘後便忘記42%的內容,一天後我們便忘記了74%的內容。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複習的重要性。

善用一些技巧,鞏固學習成果:

(1)睡前回顧:睡眠時,我們大腦會開始鞏固記憶,因此睡前回顧學習內容,有助於將新資訊轉換為長期記憶。回顧時一樣按照自己優先的學習模式來安排複習形式。例如聽覺優先者,可以將學習筆記朗讀出來以強化複習效果;而擅長觸覺者將手指至於筆記上,複習同時移動手指輔助閱讀

(2)輸出分享:最強大的學習法莫過於教導他人。為了輸出心得或口語分享給他人,我們自己必須重新組織內容,並釐清不清楚了地方。無形之中,在這樣的輸出準備之中,我們強化並鞏固自己的學習內容,更上一層樓。

(3)修正時程表:除了學習內容的回顧,時程表的回顧也一樣重要。當計劃失常,結果不如預期,那代表著整個學習計畫必須重新擬定;而當計畫照常,但結果卻不理想,代表自己所具備知識不足,可能必須向他人請益;而當計劃與成果都達成時,也必須去分析成功的可能原因,確保未來都能複製同樣成果。



後記

在一連串的升學過程,到成為一名專業醫師,經歷了無數的測驗,結果各異,其中不乏許多令人挫敗的結果,其中兩個比較明顯的例子便是大學學歷測驗與專科醫師考試。

當初學測結果一放榜,分數門檻完全達不到6家志願表上的學校;而專科醫師筆試卻有幸獲得第一。我想這樣的差異主要來自於學習目標的設立。為了專科醫師的考試,自己一開始的學習目標便是以第一名通過,為此也設立幾個中程目標,並不時想像成為筆試第一的那種感覺激勵自我。而在翻書苦讀前,先做完了歷屆考古題,釐清目前命題概況,並分析各疾病領域的比重與出題偏好,從而擬定學習前提與方向,更為重要的是捨棄部分內容,以便把有限的時間與專注力獲得有效的發揮;而當初在準備學測過程中,只模糊的告訴自己打算考高分,立馬迅速安排出非常不具彈性的緊湊時程表,一股腦的投入,過度偏頗的鑽牛角尖,結果自然不如人意。

我們都太過於認真學習,一如同工作時,在還沒釐清自己該投入的方向前,便一股腦的栽進去,大把的精力與時間,耗費在無謂的行為上。

學習前,問問自己為什麼要學?藉由這樣的自我提問,逐步釐清學習目標與方向、學習領域的概況,了解自己擅長的學習模式,擬定適合自己的學習計畫,搭配學後回顧,自然可避開無謂的學習成果。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學習亦是如此,了解自己,了解學習科目,成果自然無往不利。




比起學什麼,更重要的是怎麼學


以上資訊如果對你有幫助的話,歡迎分享給你的親朋好友們或留言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