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3/07/31

【閱讀心得】《情緒恢復:告別玻璃心的韌性練習》7個常見的玻璃心想法


作者:朱健豪 醫師


  Men are disturbed not by things, but by the views which they take of things. 


人生的不同階段,我們總是擁有不同的煩惱,可能來自於自身,也可能來自於他人。這些無數的麻煩,都會對我們造成各種負面情緒。隨著諸多的情緒淹蓋我們,我們逐漸失去韌性,變得玻璃心。

要是可以知道在我們負面情緒的背後,存在著怎麼樣的想法,我們也自然可以學會告別玻璃心,讓自己變得更為堅韌!


本書談什麼?


碰到討厭的事、痛苦的事、難過的事的時候,我們的心有時會陷入低潮,在中途意志消沉,感到沮喪。把那些負面的情緒恢復成正常狀態的力量,就是所謂的「恢復力」。

是恢復力並不是只有一部分人才有的特殊能力,而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只要用正確的「方法」加以鍛鍊,就可以確實變強。

然而,情緒並不是源自於事件本身,而是對那個事件的解讀,使我們產生不同的情緒。解讀,來自於自身思考,也就是想法。

一些常見的思考方式,容易讓我們陷入負面情緒。也唯有認識到這些負面思考,我們才能得以堅韌,告別玻璃心。




削弱恢復力的7個負面想法


1. 擴大解釋否定
要記得,我們往往只會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細節。

我們往往因為自身偏見,片面地選擇性「看到」特定人事物的缺點,無形中讓自己陷入負面循環,不斷找尋任何蛛絲馬跡,過度地放大任何微小缺失,進而做出否定。當我們眼中只充滿缺點,自然容不下任何優點進入眼簾。

因此,在人際上,我們該試著把焦點擺在找尋優點上,即便看似微不足道的優點;而在每日生活上,試著睡前回想並感謝令自己快樂、值得感謝的正面事蹟,養成尋找日常美好點的線索,練習正面肯定循環,自然感到幸福美好,增加韌性,負能量來襲時也能有所抵禦。


2. 二分法思考

我們不該用黑白的有色眼鏡去看待充滿色彩的真實世界


傳統教育講究標準答案,讓我們養成對人事物的判斷往往是「好或壞」、「對或錯」等二元化的判斷方式,如同電腦語言0或1的二進位邏輯。

但現實的運作並非如此黑白分明,更何況許多所謂的「判斷」,不過是當下情緒下的產物,完全稱不上精確。

二選一,從來不是一種選擇,更像是一種脅迫,二分法的思考,嚴格說來也不算思考,是一種對於自我的脅迫,自主性與創意的剝奪,令人感到壓力。

這樣令人倍感壓力的二分法思維,也在不知不覺中消減我們自身的恢復力。


3. 「當然」、「應該」、「必需」的思考

你的「常識」,不等於他人的「常識」


我們會產生強烈的負面情緒,往往來自於我們認為「當然、應該、必須」的事情並沒有發生。

也就是說,當各種人事物並沒有依照我們的「常識」運作時,我們容易感到失望、沮喪、甚至憤怒。然而,每個人的「常識」,其實受到了各自的價值觀影響,根據年齡、區域、文化、職業、性別等有著極大落差。這樣的「常識」,與真實世界的常識有所出入,結果自然也會有所不同。

強烈主張這種思想的人,無疑是利用這種想法為藉口,犧牲學習成長的機會,甚至將這種不受歡迎的好意強迫推銷他人。

我們該學會拋開這樣的有色眼鏡,重新虛心看待世界,了解到大多數我們看似不合理的言行舉止,都來自每個獨特的「常識」所驅使,鮮有所謂「應該」的事情。


4. 過於制式化

Be water, my friend。


許多專業人士或是高知識份子,培養過程中往往強調制式化訓練。然而在瞬息萬變的職場與社會,這樣的制式化反而容易成為枷鎖,缺乏靈活彈性,導致創意受限,甚至導向錯誤的方向。

我們必須記得,曾經成功的方法,未必是日後成功的保證;而過去看似錯誤的答案,或許是改善未來的解方。


5. 妄下結論

你無法指出你看不到的地方。


過於樂觀或是悲觀,都容易讓人跳過深思熟慮,直接做出過於直覺、簡單的結論。

當處在被悲傷沮喪的情緒下,我們更傾向得出負面結論,陷入庸人自擾的狀態;而處在快樂的情境下,我們容易得出過於樂觀的結論,甚至樂極生悲。

會有這樣的想法,有很大的原因來自於解決問題或是達成目標的方法太少。因此,可以試著藉由多參加研討會、多方閱讀或是與不同的人聊天討論,藉以增加自己的視野,獲得更多的思考養分。


6. 劣等比較

別拿自己與他人比較,因為這是在侮辱自己。


多虧網路與3C通訊產品的普及,我們比以往都更容易看到他人的優秀。然而無形之中,也導致我們更容易練習「劣等比較」:看到某人優秀之處,產生羨慕甚至嫉妒之情,最後比較發現自身不足之處。

如果心態正確,這樣的比較可能有益。更多的是我們因此灰心喪志,從此一崛不振,抑或是燃起較勁心態,盲目的投入時間精力,回頭才發現失去了更多重要的人事物,得不償失。

冷靜下來,對自己提問,對自己來說,什麼才是最重要,可以讓感到自己滿足、幸福的?而不是藉由社群媒體,去追求他人告訴你的答案。


7. 全盤接受他人的評論

盡信書不如無書。


深受傳統儒家思維影響的我們,合群,是一件重要的觀念。在恐懼或天真的蒙蔽下,我們往往容易深受他人的評論所影響。

來自他人的評論固然有價值,但要是不去思考篩選,囫圇吞棗的全盤接受,輕則無法從中獲取客觀有益的建議,讓自己筋疲力盡,重則可能適得其反,甚至人財兩失。

該如何篩選有益建議,著實不易。但如果我們能試著思考並找尋人生目的,並替人生目的設下各種適當且具體的目標,以此為中心,將他人評論作為參考,適時地修正人生軌道,持續往人生目的邁進。



後記

無疑地,如同每個人,自己身處在一個高壓的環境之中,各種壓力與負面情緒無可避免,想要永保快樂與健康,與其咬牙強顏歡笑,學會情緒恢復,提升韌性,或許是一個明智的方式。

心理學家Albert ellis提出ABC理論,他認為在面對一件事件時(Affairs),不會直接產生情緒(Consequence),應該是經過信念(Belief)的解讀後,才會引發後續隨之而來的情緒。

我們無法阻止事件發生,也無法不讓情緒產生,但我們可以藉由思考的訓練,也就是避開負面思考,練習改為中立或更為正向的思考,進而去影響我們的情緒,鍛鍊自身韌性,告別玻璃心。

總括本書所提的7個負面想法,都可能與「完美主義」脫不了關係,又或者說,一如許多人,都陷入了「定型心態」,相對於「成長心態」,缺乏多元彈性、積極成長的開放心態,這也是《心態致勝》一書強調的核心。

除了少數狀況,「沒有人能傷害你,除非你願意」或許也就是這個道理。當然要做到這樣的境界,絕非易事,如同想要有健康的體態,是需要大量的心力,有紀律的去鍛鍊修成。

對於負面情緒,過往我會試著咬牙吞下去,累積最後爆發的那一刻,一次宣洩,這樣的方式,除了不利於身心健康外,更對自身的成長毫無助益;現在,夜深人靜時,我會試著回想一天之中的負面情緒,並問自己為什麼會感到生氣?會什麼感到沮喪?進而試著從反思之後,釐清自己當下的想法或信念,再將這樣想法與自己人生的願景比較,讓自己有機會用不一樣角度去重新看待事件,避免同樣的情緒再次困擾自己。

唯有探究引發情緒背後的信念,我們才有機會反思,藉由自我對話,探索自我,釐清人生的意義與目的,做出不同以往的選擇。


人生,取決於自己對遭遇的因應


以上資訊如果對你有幫助的話,歡迎分享給你的親朋好友們或留言告訴我。

2023/07/29

【閱讀心得】《共好同贏》(Big potential) 5法則提升個人與集體潛能,共同成功與快樂


作者:朱健豪 醫師

 The whole is greater than the sum of its parts. 


從小,許多的制度與觀念,無形中傳達的觀念都不斷提醒著我們,未來的成功取決於個人指標,例如考試成績、專業技能或是各種文憑認證。

然而,就在出了社會後,我們才發現這根本是天大的謊言。人生中的前20年花在批評與讚美個人特質上,但往後的人生中,現實社會的成功卻是跟他人有關。

奉信個人指標,是一種小潛力,只能獲得有限的成就;投身良性共好同贏,屬於大潛力,讓我們獲致無窮成就。


本書談什麼?


我們的社會變得過度關注「個人力量」,而非「在他人幫助下而增強的個人力量」,我們對個人成就的重視已造成嚴重的過勞,我們必須停止個人向前衝的慾望,開始為集體變得更強大而努力。

追求潛能的方法不是獨自衝得更快,而是讓集體一起變得更好。我們越是幫助別人找到他們的光芒,彼此都會更加發光發亮。

當我們致力於幫助別人更加成功時,自己也移除了個人成功的無形上限。要得到真正的快樂,關鍵是在幫助別人變得更快樂的過程中得到喜悅。而要達到自己的最高潛能,關鍵始於幫助別人達到他們的最高潛能



提高彼此潛能上限的5大法則


1. 良好的人際圈
物以類聚,讓身邊圍繞正面的影響。

現代社會過度強調個人成就,讓團隊內的彼此陷入鬥爭,陷入零和遊戲思維,完全忽略了合作的重要性。

為了自己而戰很重要,但為了彼此而戰可以抵達更高的未竟之地。是時候該停止問自己得了多少分,而是該問自己如何替團隊得分?

簡單來說,為了提升潛能,第一步必須建立起專屬自己的人際星系,技巧性的選擇圍繞在自己身邊的人,讓彼此發光發熱:

(1)善用同儕壓力的正向力量:研究指出,我們是自己是最常相處5個人總和的平均。要是我們身邊能充滿正向積極的人,除了提供自身能量,更能協助自己克服困難。

此外,讓自己身旁圍繞著正向樂觀的人,像是替自己打了疫苗,得以抵抗遭遇的負能量,避免受到感染。

(2)透過多樣性來創造平衡:人際關係的多樣性跟物種生態一樣,越多越理想。多樣性的人際關係,可以逼迫我們進一步思考,甚至走出舒適圈,獲得更多不一樣的資訊與意見。

人際關係的多樣性,由支柱、橋樑與擴增器三者類型的人組成。

人際關係的支柱,是那些無條件支持握我們的靠山。

人際關係的橋樑,是能夠連接自己現有人際關係與新的人脈圈,讓自己可以接觸到不一樣的資訊與資源。值得注意的是,我們主觀的把人劃分不同階級,並錯誤的以為只有在位居高位者才值得交往。

人際關係的擴增器,則是能將自己不斷推向舒適圈之外,有著跟自己相異的個性或是技能。藉由擁抱這樣的差異性,讓自己受益,雖然這麼做往往令自己不舒服。

(3)創造互惠關係:成功的領導者總是試著為自己的人脈提供更多,互惠關係可以讓我們更快樂。

必須注意的是,隱藏互惠關係中的一個陷阱,那就是合作超載。我們必須為自己的付出設限,策略性的建立關係,而非陷入取悅每個人的陷阱,讓自己總是為他人疲於奔命,陷入超載的狀態。

我們都需要與人連結,但過程中往往因為負面的狀況,讓自己漸漸地遠離人群,封閉自自我。

你的任務不是去尋找愛,而是去尋找並發現你在自己心中因對抗愛而建構的障礙

尋找關係的正向面,讓自己身旁圍繞著發光發熱的恆星,照亮彼此,一起成長。


2. 拓展領導力

相信無論自己在什麼位置,都能發揮領導力。


為了獲得大潛能,必須捨棄自己加上的枷鎖,相信在每個位置都能發揮影響力,學會如何擴展自身的領導力與擁有權:

(1)看見自己的領導力:擺脫傳統思維,自己無論在什麼位置,都能產生影響力,促成改變。

(2)用熱情影響更多人:組織內的各種規章與潛規則往往造成更多的發展受限,與其硬碰硬,倒不如試著帶著熱情的態度,去激發他人,推動改變。

(3)提供實質獎勵:傳統的團隊管理模式來自於上對下的各種命令,以期望下屬達成要求,屬於權威式的管理,成效不盡理想。試著提供獎勵,以激勵的方式來提升團隊表現。

(4)尋找工作的真義:人會將職業視為工作、事業或使命等三種情形。透過所處的職位,善用自身強項,與人連結,改善他人與彼此生活,找到自己的使命。

轉換跑道,在人生不同的階段實屬必要,但也要小心其中的陷阱。有些人總是想著未來的夢幻工作,不去思考當下職位的真義。對未來抱有夢想並沒有錯,但要是一心不斷地尋找更美好的景色,就永遠看不見眼前的風景有多壯闊。

當我們相信自己有領導力,才能具備足夠的勇氣,放下權力給他人參與其中,而自己才能適時放下重擔,接著在挑起其他更重的擔子。


3. 勇於讚美

打造稱讚與肯定的稜鏡,讓讚美之光向外折射。


讚美他人,是一項良性循環,我們給的越多,創造的成功越多。成功的人事物越多,會發現值得讚美的人事物也越多。

藉由真誠的讚美,照耀在自己星系上的每個人,讓彼此的潛能提升:

(1)停止比較性的讚美:藉由減損他人的比較性讚美,意味著告訴他人,團體的運作是基於只有少數人會成功的零和遊戲。

(2)聚焦在「做對」與「做好」的事:藉由讚美,練習讓我們的大腦關注在人生值得讚美的事情,正面練習。越是讚美人生,人生就越多值得讚美的事。

(3)讚美基層人員:表揚明星球員不是最佳做法,我們的讚美應該轉向支援助攻的球員,團隊的勝利並非專屬明星球員,是屬於整個參與的團隊。持續的將光照耀在基層,光線將向外向上反射,讓整個團隊更為閃亮耀眼。

(4)使讚美民主化:自己讚美他人是一件好事,讓別人跟著自己一起讚美他人則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拋開傳統制式化的評分量表,營造讚美民主化的氛圍,讓自發性的肯定與讚美激勵人心。

(5)讓隱藏31%的人現身:一團體內可能有31%屬於正向積極的人,卻又沒有表達出來。無論是正面或負面想法,唯有表達出來才能造成影響。因此,與其花心力改造負面想法,倒不如試著在各種場合下,引導這31%的人表達他們的讚美與肯定,讓正面讚美成為團體內的主流風氣。

(6)別只讚美成果,而要以「讚美獲得成果」:過去需要被讚美,但未來的成就更值得讚美。經由賦予他人某些特質的讚美方式,激發潛能讓未來的成就得以實現。例如我們說「你有很棒的領導力,日後可以帶領團隊蒸蒸日上」,這樣是將讚美與他人的自我定位結合起來,激勵強化他人,在未來成為更好的領導者。


4. 抵禦負能量

負能量難以避免,建立防護罩抵抗負面能量的攻擊。


在職場之中,我們無時無刻都暴露在他人的情緒與行為;日常生活,也接受了來社群媒體的負面與焦慮資訊。

因此,有策略性地抵抗負面能量,才能保衛我們的潛能:

(1)蓋一條護城河:戒除早晨或睡前查看手機的習慣,避開負面新聞影響一天的心情,或是睡眠品質。此外,關掉各種提醒,可以防止我們的專注被打斷。

除了負面新聞與提醒,社群媒體更像是一個24小時的新聞頻道,即便不是負面消息,許多的動態往往可以勾起我們的各種情緒,包含羨慕、嫉妒甚至憤怒。

從現在開始,將網路瀏覽主動權收回,選擇適當的時機瀏覽合適的內容。

(2)搭建一座精神堡壘:試著回想最近發生過的好事,替我們的大腦做好樂觀的準備。這樣的練習有助於正向思考,強化心理,為一天的各種狀況做好準備。

一段對話最開始的評語經常能預測結果。要是我們能保有正向思考,自然也能減少負面對話的發生,保有好心情。

(3)學習心靈合氣道,借力使力:壓力在所難免,當備感壓力時,先試著問自己,這件事為什麼重要?

每個壓力事件,都潛藏自己專注的核心。藉由自我提問,可以讓我們去重新詮釋壓力的註解,進而有機會善用壓力作為能量與動力來源。將壓力視為挑戰,一個可以提升自我與團隊的機會。

壓力無法避免,但藉由建設性的方式,將看似負面的能量,轉化爲自己前行的動能,借力使力。

(4)明白何時要有韌性,何時又該放棄:持續把時間與精力投入在一個糟糕的工作上,等於放棄了發掘更好的工作機會。有時,放棄才能贏得勝利。

深思熟慮後再放棄,不是懦弱,是一種勇氣與智慧的表現,一種積極主動的選擇


5. 創造集體動力

成為能吸引他人前往正能量的磁鐵。


我們要一股力量,幫助我們持續邁向大潛能的目標前行,避免許多的世俗紛擾與人類惰性妨礙前行。

藉由創造集體動力,如同磁體吸引彼此共同前進:

(1)創造意義導覽:例行性的工作與各種挫責,容易讓我們忘了自身任務的意義。此時,藉由頻繁的「意義導覽」,幫助自己與工作的意義再次連結,喚醒工作與生命的意義。

使用視覺敘事的意義導覽,更能讓人跟意義連結。例如藉由回憶相片,呈現團隊的重要時刻,來喚醒每個感動得瞬間。

此外,外人通常比自己更容易看到職涯意義,藉由他人來提醒自己錯過了什麼,讓我們重拾動力。

(2)想像成功的虛擬實境:面對挑戰,負面消極的想像,讓我們把心力耗費在想像逃脫路線,導致沒能規劃成功路線。研究指出,要是能逼真地想像未來,並將它寫下來,這樣的動作將會把我們引導至那個方向。

唯有我們真正看見自己克服種種挑戰,才能努力投入並開創未來。

(3)歡慶勝利:與讚美相同,要是我們能試著慶祝生活之中的大小成功,我們就越能發現意義去豐富自己的人生。隨著人生越有意義,值得慶祝的人事物就越多,也為此創造了另一個良性循環。

藉由慶祝自己的成功,我們也才能有動力去慶祝他人成功,提升彼此的潛能。



後記

我們的社會教導我們最好要成為閃耀的孤星,而不是在眾星雲集的森林裡發亮。

書中最根本核心的概念,在於破除我們傳統對於追求個人成就與成功的迷思。談及成功,可能許多人腦海中的畫面,不外乎自己在自身專業或感興趣的領域上,光鮮亮麗,宛如夜空中的月亮一般,一支獨秀,不可一世。

汲汲營營於這樣的我們,在追求成就的過程中往往發現困難重重,一點也不快樂,誤以為自己毫無潛能,接受了現實;又或是利益薰心,最終鑄下大錯。成功與快樂的原則,是以共好同贏的概念,有意識的從自身行為作為起點,積極主動的去提升他人潛能,無形之中,自己也發生了改變,從中獲得了巨大的力量,不斷地推動我們,邁向成功的終點。

這樣的概念不難理解,就像我們教會他人一項專業或技巧。為了教人,我們必須先了解釐清,而在教授他人的過程中,自己可能又會有新的領悟或困惑,激勵自己更上一層樓,也從中獲得成就與喜悅,最終收穫最大的反而是自己。《從內做起》《與成功有約》等書也強調類似的概念,想要提高潛能、獲得成功,先從自身做起,進而共好同營,提高集體潛能,共同成功與快樂。

我們越努力去幫助周遭的人變得更強,我們自己就越有可能得到保護和支持。

我們在別人的技巧和能力上投資越多,我們在自己身上收穫的紅利也會越多。

讓身邊圍繞著快樂的人不能保證你會快樂,但卻能顯著提高你得到快樂的機會。

這樣時而黑暗又複雜的年代,我們不需要一盞在夜晚閃爍的孤燈;我們需要的是一起閃光,越閃越亮。


想改變世界,要先改變自己


以上資訊如果對你有幫助的話,歡迎分享給你的親朋好友們或留言告訴我。


2023/07/21

【閱讀心得】《你不是在當主管,你在當你自己》(The motive) 避開5盲點,成為更棒的領導者


作者:朱健豪 醫師



 Leadership is taking responsibility while others are making excuses.  

不知道大家是否跟我有一樣的經驗,我們周遭充斥著各種不適任的主管、老闆,導致底下的團隊成員精疲累盡。

除了職場之外,小至家庭甚至兩人間的關係,這樣的小群體,可能也隱藏著類似的現象。

人人都可能變成不適任的領導者。

原因很可能在於,我們都沒想清楚,為什麼我們要成為一名領導者,自然也鮮少思考身為領導者的責任為何,出於直覺,我們自然而然地就別上領導者的名牌,卻做起了自己。


本書談什麼?


有些領導者沒有辦法讓他們的機構變得更健康,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於,他們在潛意識裡不願意去做那些困難的工作,也不願意去面對各種能讓機構更健康的挑戰。

以責任為中心的領導:相信成為領導者就是必須負起責任,因此,成為領導者的經驗是困難的並具有挑戰性(雖然,也會有個人獲得滿足及得到獎賞的因素在內)。

以獎賞為中心的領導:相信做為領導者是努力工作的獎賞,因此,成為領導者的經驗應該是愉快的、享受的,他們喜歡自由選擇該做什麼,同時避免去做那些繁瑣、乏味以及可能導致不愉快的事。

當領導者是被個人的獎賞驅動時,他們就會規避一些成為領導者必須面對的不愉快情況及行動,他們會計算這些不舒服和乏味責任——只有領導者能夠承擔的責任——所帶來的經濟效益,然後決定去迴避它們。

以下是以獎賞為中心的領導者,傾向於交付他人、拋棄或完全避免碰觸的五個情況或責任。



5個領導者常忽略的責任


1. 發展領導團隊
以獎賞為中心的領導者會持關關注自己熟悉的技術面,忽略了只有領導者能肩負的發展團隊任務。

顯然地,要是團隊的領導者,不把發展團隊列為主要責任的話,團隊的其他成員自然無法相信這樣的一個團隊,而這樣的團隊自然也不會有任何效率。

因此,身為領導者,必須把建立團隊並積極發展,親身參與其中視為自己的首要責任。

然而許多以獎賞為中心的領導者卻不這麼做。首先,領導者認為建立團隊,並非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比起建立團隊,財務、營運策略或市場行銷等技術方面似乎更為重要,領導者更熱衷參與技術層面的工作。

其次,為了建立團隊,就必須處理許多關於「人」的部分,自然就免不了會牽涉到許多情緒甚至令人不舒服的對話。因此,為了迴避如此尷尬的場面,自然就棄之不顧或交由他人處理。

我們可以重新思考關於建立團隊的重要性,實屬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扛下領導者的責任,帶領團隊邁向成功;又或是接受現實,在缺乏發展領導的團隊下,成員無法發揮潛力,彼此消耗、折磨。


2. 管理下屬(以及要求下屬管理他們的下屬)

以獎賞為中心的領導者會信任為由,藉口不去管理下屬


許多以獎賞為中心的領導者,常以信任下屬或是不想過於細節上的管理,來逃避管理下屬的責任。

在一個團隊內,管理的目的是為了讓成員的行動、態度與步調一致,共同協作,以達成團隊的需求與目標,固然是領導者的職責。

管理下屬與要求下屬管理他們的下屬,並非是一種不信任,更不能拿來作為領導者不去管理的藉口。領導者有義務去幫助下屬,並確保工作在合適的方向上進行。

身為領導者,該重新思考自己在團隊內的角色,是否更大的程度去了解、參與、指導下屬的工作;又或是選擇接受現實,讓團隊維持現況,經常發生工作表現與期待大相逕庭。


3. 直言無諱

以獎賞為中心的領導者為了避免不愉快的對話,選擇容忍團隊內的種種問題


大多數人而言,針對團體內的人事物直言發難,都是一件令人厭惡的事。而以獎賞為中心的領導人,更是如此,經常以忙碌沒有時間、不感興趣或是沒有精力,來掩蓋自身的膽小。

領導者打算扭轉團隊現況,除了從自身行為做起,更必須改變為自己做事的主管,才能進一步影響主管底下職員的行為,讓整個團隊從上到下,徹底脫胎換骨。

我們常以為避免直言不諱,是為了顧及對方的感受。但更多時候,我們優先考量的,是自己的感受而非對方,一種自私的行為,最後將傷及整個團隊。

領導者必須自問,能否鼓起勇氣,與下屬進行可能會讓彼此不愉快的對話,直到他們的行為能夠讓團隊安然自在;或是選擇忽視這一切,做好心理準備,隨時可能惡化的人員勾心鬥角或是職務異動等問題。


4. 開好團隊會議

以獎賞為中心的領導者經常抱怨會議,但也忘了開好會議的責任在於自己


在職場中,開會是常見的例行公事,但卻也令人厭惡,而其重要性經常被低估。

在會議之中,經常做出最多抱怨的人莫過於團隊的領導者,然而理應讓會議更有效率、不讓人如此厭惡的人也是他們。也就是說,許多領導者沒有做好本分,讓會議流為形式,浪費眾人時間。

領導者要是接受這樣不合格的會議狀態,將會對團隊造成兩種傷害。第一,在這樣一個無法盡情討論參與的會議,做出來的決定,將無法達到集思廣益的目標,最終作出不良的決策。第二,領導者容忍糟糕會議的進行,會替下屬設下一個仿效先例,他們開的會只會更糟,畢盡連團隊高層都不在乎了,更何況他們。

身為領導者,應該積極的重新檢討並設計會議流程,讓團隊可以更專注、緊湊的進行有效率會議;又或是日復一日,花費彼此大量的時間,討論著無關緊要的內容,做出糟糕的決策。


5. 經常並且重複不斷的跟職員溝通

以獎賞為中心的領導者以為溝通只是讓自己好受,但忘了溝通更是要傳達重要訊息給團隊成員


領導者大多會與下屬溝通,只不過也經常低估溝通的頻率與次數。據研究,在機構內的職員,同一個訊息必須聽過7遍,他們才會認真看待此訊息,在此之前,對他們來說那不過是機構內的宣傳用語罷了。

也就是說,往往在團隊內部的員工還沒充分了解到新政策或措施之前,領導者就以為自己已經進行了充分的溝通,便停止不再復述。

此外,特別是以獎賞為中心的領導者,對於他們自身要多次傳達的訊息也感到厭煩。但他們忘了,溝通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讓自己感覺良好,溝通除了作為一種訊息的傳遞外,更重要的是讓所以人都知道團隊發生了什麼事,讓彼此有一致的目標,扮演好自身的角色。

執行長(CEO),有時也代表者提醒長(Chief Reminding Officer, CRO ),該關心的是眾人是否接受到正確的訊息,而非擔心因為重覆傳遞訊息而遭到批評。

領導者必須了解,溝通不在於滿足或應付自身職責,而是幫助他人了解並達成團隊的核心訊息與目標,更無關領導者自身喜好。否則,很有可能自己的下屬,搞不清楚團隊的目標與狀況,自然無法做出相符的結果。



後記

生活之中,我們總是以自身的喜好,作為各種決策的依據。做自己,沒什麼不對,但要是放任這樣的直覺習慣於領導上擴散,將嚴重侵蝕整個團隊。以錯誤的理由來進行領導,不僅是對個人,甚至於對整個社會都會帶來極為危險的後果。

這也難怪乎,為什麼領導眾人是如此的困難。一直以來,自己都把領導者的頭銜與職位視作一種殊榮,象徵心血換取而來的勳章。沒想到作者竟一語道破的指出,像我這樣的人,都是以獎賞為中心的領導者,與眾多的慣老闆相似,自己不是在當主管,而是在當自己,將強烈的個人喜好帶入團隊,只挑自己擅長、喜歡、簡單的工作,完全忽略了有些事必須自己執行,造就了責任真空,最終可能導致團隊崩分析離。

我們習慣認為主管或領導者,只要在各種會議中做出決定,批改各類文件,並在適當時刻發表各種激勵人心的演說。在這背後,領導者的驅動力來自於獎賞或樂趣,自然就會逃避各種苦差事,一些只屬於領導者能做的苦差事。

真正的領導者,背後的驅動力應該來自於責任,視團隊為己任,這樣的方式也稱「僕人式領導」。為了團隊的發展,各種艱辛的任務,必須一肩扛起。畢竟,有些事,只有領導者才能執行。而不是以各種藉口推責,掩蓋自身喜好,披著領導者的外衣在做自己。

我們一直被鼓吹要成領導者,或是出人頭地,也為此努力付出無數光陰,取得各種頭銜,獲取大量財富。然而能成為眾人眼中真正領導者的人,卻屈指可數,空有名份,尸位素餐,這又是為什麼?或許,在成為領導者前,我們該自問,為什麼自己要成為領導者?是受到相伴的名聲、地位與權力所驅使?與此同時,是否忽略了其伴隨的各種重責大任?如此才能協助自己,調整作為領導者的動機與心態,又或是意識到自己並不想成為一位領導者。

而人生也是如此,我們都是自身的領導者,唯有自我思考並探究人生個各個抉擇,擔下自己的責任,從中收穫屬於自己的快樂,才能走出只屬於自己的人生。


領導,是一種困難又快樂的無私責任


以上資訊如果對你有幫助的話,歡迎分享給你的親朋好友們或留言告訴我。

2023/07/08

【閱讀心得】《我用死薪水輕鬆理財賺千萬》5個簡單投資致富法則


作者:朱健豪 醫師









 Simplicity is the ultimate sophistication. 


最近點開社群平台,滿滿可見各種線上課程的廣告。在這之中,出現頻最高的莫過於投資理財的相關內容。打開電視,熱門夜間時段,除了談政治,莫過於各種財經頻道,各種專家名嘴分享投資理財的觀念。

自己來自長輩給我唯一的理財觀念,那就是不要「玩」股票,以免像他們套牢、慘賠。而學校體系給我們,只是努力拿高分,培養專業技能。

財富對於每個人至關重要,但卻很少有人教我們怎麼獲得並累積財富。尤其決大部分屬於授薪階級的我們,更需要經由投資理財以得到更多財富,替自己與家人獲得生活保障。

拿著死薪水的我們,該如何投資累積財富、甚至因此致富?

本書談什麼?


大部分的學校並未正確的教導理財知識,因此你可能像數以百萬計的人一樣,被教育體系所欺騙。而在大多數的家庭裡,父母親不談論這些事情,金錢儼然成為一種禁忌話題。

由於缺乏完整的理財投資教育,因此頂尖名校的大學畢業生的財務知識,可能只比十四歲的中學生多一點而已。差勁的規畫和不正確的財務教育,導致許多人養成不良的消費習性,並且陷入錯誤的投資當中。

無論理財專員看起來多麼友善,他們大多數人與你的利益沒有什麼關聯。由於你在學校裡沒有學到這一點,因此你到頭來很可能會發現,自己投資了錯誤的產品,並且付出高額的隱藏費用,也就是幫別人支付了賓士汽車的錢。

你可以學會如何像真正有錢的千萬富翁一樣花錢,並且做出最佳的投資,同時還能避開令人恐懼的陷阱、貪婪,以及不受那些想要把手伸進你荷包的人所操控。



受薪階級的5個投資致富法則


1. 像真的有錢人一樣花錢
要有錢,要先得拿出錢來投資。

開名車,住豪宅,一身名牌,吃遍山珍海味,普遍對有錢人的印象,不外乎是物質消費所堆疊而起的。

然而,我們往往看到的是他們花掉的錢,就認定他們是有錢人,畢竟我們無法確認,在這些奢侈背後,銀行帳戶裡的金額還有多少。

創造財富的最簡單法則莫過於花費比收入少。但大部分的非有錢人、卻想變有錢的人,往往都會陷入「看起來有錢」的假象,無法或忘了去分辨生活中的花費,哪些是「需要」而哪些又是「想要」。

在不斷失控的物慾帶領下,許多人買了自己無法負擔的名車和豪宅,這樣不當的舉動,只會傷及自身財務,離有錢階級越來越遠。

因此,中等收入階級,想要越來越有錢的第一步,從檢視及調整花費習慣開始。開始學習更負責的消費習慣,替未來退休的自己負責,不再憑著感覺消費,認真的檢視思考每筆費用的必要性。唯有如此,剩餘的金錢,才能替自己創造更多的財富。


2. 認識理專之前 務必認識這兩種基金

指數型基金讓我們贏在起跑點;而主動型基金則主動吃掉我們的錢。


想必不少人身邊都有這麼一個人,或者甚至自己就是那個人,在股市失利,甚至慘賠的經驗,也就是所謂的韭菜。為了增加財富,投資的重要性不言而諭,但把錢放在銀行,以目前的超低利率,錢只會隨著物價通膨上升越來越薄,然而貿然進入股市又可能會成為韭菜,中等收入的我們又該如何投資呢?

根據許多數據與研究,投資股市或債市都是很理想的標的。但只所以許多人成了韭菜,往往是到處聽信名牌,選擇個股,然後一顆心隨著股價起起伏伏,跟隨著人類的本能:在貪婪與恐懼的驅使下,買高賣低,為了少數人的獲利做出極大貢獻!

不買個股的情況下,有些人會嘗試透過金融機構購買基金,以求良好獲利。然而,雖然這些基金不會將雞蛋放在同一顆籃子裡,但這類型的基金大都屬於「主動型基金」,主動型基金的經理人代為操盤,頻繁的買賣以求獲利,試圖打敗大盤。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這類的基金需要許多的費用,讓自己的投資獲利近一步受到侵蝕。更何況,決大部分的主動型基金,能長久持續打敗大盤的少之又少(96%),再加上費用與稅負的考量,表現幾乎令人失望。

幸好,指數型基金的出現,解救了我們一般投資人,讓自己的血汗錢得以獲利成長,不再被收割。

相較於主動型基金,指數型基金一樣追蹤各大股市或債市指數,加上非常低廉的管理費、交易成本、零佣金,以及高效率的稅務,讓指數型基金的獲利接近大盤,長期績效遠勝主動型基金。

即便有幸挑選到萬中選一的天才型基金經理人,長期來看,主動型基金看似不高的費用成本,經年累月的複利下,也會與指數型基金產生幾百萬元的獲利差異!選擇指數型基金,讓一般投資大眾贏在起跑點。


3. 等待下一回的股市暴跌,開心

市場下殺,是一場難得的盛宴。


想要獲利,最簡單的法則莫過於:買低賣高。但在股市上,大多數的人卻做著相反的事。

當某樣標的股價狂飆時,變成所謂的「名牌」,導致眾人開始瘋狂追逐,讓股價逐一攀升;而股價開始狂跌時,恐懼開始蔓延,每個人無不開始拋售停損。最終,買高賣低就這麼發生了。

對於分散投資指數基金的人而言,股價的上揚與下跌,都只是一種短暫的現象,隨著人類長期的經濟發展,股市也呈現成長的趨勢。因此,如股神巴菲特所言:Be greedy when others are fearful. 股價下跌時,反而是撿便宜的大好時機,尤其是在百年難見的股災時期,更是獲利的大好時機,待日後經濟復甦時,便可參與成長,獲得甜美的果實。然而,這一切仰賴長期的紀律執行,Be fearful when others are greedy.


4. 股市崩盤照樣賺:懶骨頭投資組合

股債分散投資,簡單的投資組合,不平凡的報酬。


投資,本身伴隨著風險。投資股市因為承受了較高的風險,因此也能獲得較高的報酬。然而,在經濟動盪時,股價也可能一路下滑,讓我們的資產瞬間蒸發。

投資風險無法避免,但我們可以分散風險。藉由移撥部分資金投入債券市場,有助於將低損失,甚至對長期的獲利有近一步的幫助。

但別忘了債券本身也具有些許風險,尤其利率越高的債券,發行機構為了補償本身無法還款給購買者的機率,因此以較高的利率引誘投資者購買此類的「垃圾債券」。債券本身是為了分散投資組合的風險,避免選擇風險過高的債券,失去了風險分散的效果。

合適的股票債券比率,應該與年紀相仿,例如20-30歲的人還在持續的工作,因此可以承受較大的風險,可以將股票的比例配置為80%,以獲得較高的報酬;相反的已經屆齡退休的50-60歲人士,則須將股票降低至50%,避免承擔過高風險,以致於無法退休。

這樣股債配置的投資法,從歷史的各個時期檢視,都禁得起考驗。各棒的是,這樣的懶骨頭投資組合,投資人需要做的,只是買入並長期持有,每年花個1、2小時動動手指,調整股債比例,便能享受財富的增長,讓自己專注於人生。


5. 高投資報酬率背後的真相

承擔風險能讓我們獲利,不合理的風險卻會讓自己粉身碎骨。


採用指數型基金的投資策略,長期而言可以讓我們參與市場成長,獲取與大盤相近的獲利,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投資策略無需過多時間與精力,讓我們可以投入生命中更值得體驗的事物上。

然而,要我們抗拒「容易賺錢」的誘惑,情感上來說是非常困難的,看到各種動輒20、30%報酬率的投資選項,誰不想及早財富自由?

在這些看似驚人的投資選項背後,實則是不斷上演的歷史,著名的案例如安隆、馬多夫等騙局,近期台灣也有imB等,導致無數人的血汗錢就此一夕蒸發。

那聽信各種投資理財平台或商業雜誌來購買個股總可以吧?我們別忘了,這些並非公益平台,平台的運作也是需要收益。而收益的最主要來源,來自於相關金融機構的廣告,廣告商當然不樂見有損他們商品的內容出現其中。



後記

財富是許多人追求的事物,也是生活的必需品。但這麼重要的觀念,學校教育完全忽略了這個環節,而我們的父母也鮮少與我們提及財富的觀念。於此背景下,毫無觀念的我們,要嘛因為一無所知,所以完全不敢投資,要嘛聽信偏方,存著一些不是那麼洽當的觀念,將自己的大把血汗錢投入不適切的標的,再以糟糕的方法進行買賣操作。兩者情況都只會讓自己的財務遭受打擊,永無晉身資產階級的機會。

分工異常細密嚴謹的現代社會,各專業越加複雜難懂,然而投資領域卻非如此。拜網路手機通訊的普及,以及低成本的指數化投資的出現,讓我們一般受薪階級也能晉身資本家的機會!

藉由理財,審視自身債務、基本必須開銷,釐清並保障可固定投入的資金足為起點,選定成本低廉的指數化基金讓我們贏在起跑點,股債搭配,全球分散投資,避開短期恐慌心態,堅定有紀律的持之以恆,並只要花費極少的時間,定期調整股債比例,將人生花費在更值得的地方。隨著時間發揮強大的複利效果,每個人終將能參與經濟的成長,收割甜美的果實,而非韭菜等待被收割。



拒當韭菜,從指數化投資開始


以上資訊如果對你有幫助的話,歡迎分享給你的親朋好友們或留言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