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3/04/30

【閱讀心得】《從內做起》(Developing the leader within you) (上)4堂課喚醒內在領導力


作者:朱健豪 醫師


 領導力就是博取人來跟隨你的能力 

我們在日常之中,都是分屬於各種團體的一份子:家庭、班級、社團或公司行號,在這些團體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管理階層下達指示,部屬接受並執行命令。

可能大家也會有類似經驗,同樣的決策,經由不同的上司傳達或執行,下屬卻可能產生天壤地別的反應。有些上司,我們心甘情願的為其效力;反觀有些上司,光想到就令人作嘔。

很大部分的原因可能來自於領導力的差異,造就了管理者與領導者的不同,管理者使用權勢驅使部屬,而領導者發揮信任帶領跟隨者。


本書談什麼?

許多人卻認為領導力與自己無關。或許,那是因為他們有以下這些先入為主的觀念:

我不是「天生的領導者」,所以我無法領導;


頭銜和資歷自動會使我成為領導者;


工作經歷自動會使我成為領導者;


等到我身居要職,再開始發展自己的領導力。


實情卻是:領導力是潛藏在每個人體內的一項超能力,仰賴後天每日刻意的訓練


沒有人「一開始」就是領導者,但人人都可開發自己的內在領袖!




喚醒內在領導力基礎的4觀念


1. 領導力的定義:影響力
影響力是領導力的真實開端。

|老闆驅使員工,領袖則會指導他們

領導力就是影響力,吸引他人追隨的能力。領導力可以分為5個層次:

(1)職位:擁有職位頭銜的人握有一定的「權利」,但這個階層的領導者影響力只限於他職權範圍,也就是說在工作之外這樣的人毫無影響力

職位型領導者常見的特徵包含:他們的安全感來自於頭銜,並非仰賴他們自身的才幹;在職務之外無法使他人跟隨自己,甚至在職務內必須依靠上司來發揮對他人的影響力

(2)認可:獲得認可的領導者,也具備較多的影響力。人們若無法與你相處,又怎麼可能與你同行?藉由滿足團隊成員們的期待,建立良好「關係」,獲得信任,增進影響力

(3)生產:藉由協助團隊成員獲得成就,甚至讓他們協助彼此獲得成就,一起製造成果。在認可層級的「關係」上,加上生產層級的「結果」,可以讓我們創造一個強而有力的團隊

(4)立人:協助他人激發潛力,甚至成為領導者,也就是一個「複製」的概念。優秀的領導者除了自身能力外,更具備培育他人的意願與能力。如此一來,人們會對我們自發的尊敬與忠心,也讓組織更加強大

(5)顛峰:僅有少數領導者能達到的境界,藉由「聲望」,讓自己的影響力擴展到組織之外

領導力的層級是互相累積堆疊的,並不會隨著進入下一個層次就失去了原有層級的影響力。但值得注意的是,領導力的層級是需要與時俱進的,有著跌落原有階層的風險。


2. 領導力的關鍵:優先次序

成為智者的技巧就是,知道什麼是可以忽略的事。


優秀的領導者深知時間是寶貴的資源,因此各種事務的選擇—優先次序就是關鍵。

(1)聰明工作:我們都知道要努力工作,但努力不代表會獲得相對應的收穫,甚至只是在浪費時間。領導者必須學會善用一般人浪費掉的時間

(2)不能「全部都要」:什麼都想要顧及的情況下,常常都是「全部都沒有」

(3)「好」是最好的「敵人」:為了最好,有時候必須犧牲「好」的選項

(4)積極主動:代表是一種選擇,而不是「消極被動」的等待虧損。試著從「我是否有事做」過渡到「我該做什麼以達到效果」

(5)做「重要的事」:我們日常被「急迫的事」所填滿,以至於我們看不到什麼是
「重要的事」,尤其是不急迫且重要的事情,往往會影響我們整個人生

|當小需求太被關注,大問題就會產生

知道了概念,那實際上該如何做出優先次序的決定?我們可以這樣試試:

(1)帕累托法則:或稱80/20法則,20%的關鍵少數會決定80%主要成果。我們也該把心力投注在關鍵少數上

(2)3R決定法:要求(Requirement)、效益(Return)和報償(Reward)。把任務與3R對齊,自己應該做的、做得好的、以及喜歡做的,找出屬於自己的優先要務

(3)保留餘裕:在滿滿的行事曆空出一些時間,讓自己有餘裕可以思考與恢復精力。過於忙碌的人無法成為優秀的領導者




3. 領導力的終極考驗:創造正向的改變

要進步就要改變,要完美就經常改變。


我們都深知改變很困難,但事實是人不會天生抗拒改變,而是拒絕「被」改變。我們忘記生命本身就是一連串的交易,導致許多人緊抓著擁有的,抗拒交易去獲取其他東西—包含進步。協助他人產生正向改變,克服抗拒的心態,正也是領導者的義務。

|得到的每一個東西都會讓你失去某些東西

為了克服跟隨著抗拒改變的心態,身為領袖的我們,必須把改變時可能的恐懼考慮其中,同時給予足夠的時間,盡量讓每個人都能搭上改變的列車。要記得這些改變,不是為了自己。領袖自己能走多遠不是重點,重點在於能帶領別人跟著自己走多遠。


我們可以藉由「提早規劃」(PLANAHEAD)來引導跟隨者,創造正向改變:

(1)預先決定需要的改變(Predetermine the change that is needed):昨日的成功是明日要成功的最大敵人。我們很容易習以為常,自然就看不見問題所在

(2)編排步驟(Layout your steps):越大的改變,需要越多的步驟去達成

(3)調整優先次序(Adjust your priorities):改變的另一道難題在於由內而外的改變,身為領袖必須避開表面改變的陷阱

(4)通知關鍵人物(Notify key people):在爭取更多人同意之前,領袖必須指認出改變的必要關鍵人物,並爭取他們的認同

(5)給人時間來接受(Allow time for acceptance):宣布改變經常為團隊帶來困惑、恐懼,領袖務必給予團隊充分時間消化接受

(6)進入行動(Head into action):我們無法等待所有人同意再
進行改變。獲得大部分關鍵人物的同意後,便可進入行動。一項遠見會把人區分開來,行動可以讓我們發現誰是哪一種人

(7)預期問題(Expect problems):許多時候跟隨者的擔憂來自於自己知道的比領袖多,認為領袖對於改變可能造成的問題還沒做好準備。因此我們必需先主動指出可能最糟的結果是什麼,以安撫人心

(8)總是指出大大小小的成功(Always point to the successes):漫長的改變過程,需要經由各種成功來激勵人心,即便看似微不足道

(9)每日檢視進展(Daily review your progress):在真正達成改變前,團隊很容易回到老方式做事情,每日檢視團隊進展可以防止類似的情形


4. 領導力的捷徑:解決問題

務實會讓人把別人視為問題的事視為機會。


身為個體,只要處理自己的問題。而當作為領導者時,則必須處理種人的問題,然而問題不一定是問題,除非我們視之為問題,畢竟問題對領導者而言,是有許多的潛在益處,因此解決問題變成了獲得領導力的捷徑:

(1)問題讓我們認識自己:藉由處理問題,從中獲得的經驗,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好的領導者。而根據期望值理論,我們越相信自己能找到答案,就更有動機的努力找到答案,便可以創造更多的成功,如此正向循環

(2)問題讓我們認識別人:經由他人對問題的反應,可以了解到對方的為人,是遇到問題就放棄?還是製造出更多的問題?抑或是把問題視為墊腳石?領袖不能永遠代替他人解決問題,但可以陪同並訓練他們解決問題

(3)問題讓我們認識機會:當我們把問題套用機會的濾鏡來分析時,我們便會從中看到許多機會。學會在問題成真前,辨識出潛在的問題並制定計劃,除非一開始就計畫好,否則問題的情況很少會變得有利;藉由把模糊困難的問題,化為具體簡單的問題,任讓我們看清問題

|困難當中藏有機會

身為領導者,更要避免因問題帶來的情緒或雜訊讓我們失焦,看不清問題。試著用一些問題或系統來協助自己釐清並歸納方案:

(1)問自己問題:

誰與問題最接近?
這些人通常知道該怎麼做,只是缺乏資源或許可

誰知道我必須知道的?
哪些人可以給予我們建議或協助

誰願意去做?
除了有能力,意願較高的人相較之下可以做得更好

解決方案影響多大?
影響範圍越大,需要同意的人就越多

改變所需的信任是否足夠?
就算解決方案很好,沒有信任也無法獲取大家同意

(2)問題解決框架:

領導:這個問題如何影響我們?

人力:我們有合適的解決人選?

時機:現在是解決問題的好時機?時間是否充足?

遠見:這個問題會如何影響我們的目標?

優先:問題是否把我們偏離了優先事項?

價值:我們的價值是否因為問題而面臨妥協?

(3)強調以合作來解決問題:
最會解決問題的人不會單打獨鬥。領導者會用10%的心力來替大家定義問題,花80%的心力聆聽並協助團隊的思考激發點子,最後10%才是加上領導者的經驗增加價值

這一切,都仰賴我們,創造一個讓大家有話說出來的環境,鼓勵、提問、引導的方式,任何點子都能被尊重


探討解決方案固然重要,但沒有採取行動一切都是紙上談兵,武器再怎麼仔細瞄準,沒有發射終究是空談。隨著行動,有時更好的方案也可能因此進入視野。希望或等待不能解決問題,行動才能克服問題。

此外,身為領導者,更要在每次的問題中積極尋找,看見別人沒能看見的機會與教訓,讓自己的團隊更好。



後記

無論自願或是被迫,在人生的各個階段,我們都有機會肩負領導的職責,如班代、幹部、父母等,如何領導自己的跟隨者,儼然成為一輩子的議題,但對於領導我們可能都有類似的誤解。

我以為許多檯面上的領導者,藉由天生的魅力,自然而然便能吸引眾人追隨,成就一番事業。但原來領導力如同其他能力,都是潛藏在每個人的身體內,是需要後天刻意喚醒並加以培養。如本書書名所揭示--從內做起,要成為領導者,我們必須先從自己的內在做起。

市面上許多商業管理的書籍,強調系統性的方式來達到「管理」,固然有其效益,但會讓我們停留在「管理者」的思維與作風,想要更上一層樓的成為領導者,則必須要有更不一樣的影響力,號招跟隨者與自己前行。

自己從學生一路至今,大部分都是處在部屬的地位居多,主觀感受來說,絕大部分的上位者都停留在於「職位」階層的領導力:針對組織內的「優先次序」、「創造正向改變」、「解決問題」等議題,無法有效的與大家建立關係,產生眾人樂見的結果,自然也無法提升為「認可」或「生產」階級的領袖。

經由對事務優先次序的安排、創造組織內正向的改變,以及解決各種問題等外在行為,從中獲取自己對他人的影響力,是培養領導力的入門捷徑。但如果要讓我們自身的領導力更上一層樓,唯有從最根本內在做起,才能自然而然的「以身作則」。




領導他人,從內做起


以上資訊如果對你有幫助的話,歡迎分享給你的親朋好友們或留言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