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3/04/22

【閱讀心得】《我想跟你好好說話》4步驟練習同理心


作者:朱健豪 醫師



 常用哪一種語言,就會造就哪一種人際關係、哪一種命運 

人生中的許多難題,都跟溝通脫不了關係,無論是職場中與上司或同事的摩擦、難解的婆媳問題、夫妻失和、親子關係疏離等。

成也溝通敗也溝通,溝通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卻也是非常困難得一項技巧。

但如果我們從人的本性思考,會發現除了少數別有用心的情況下,沒有人說話是為了要讓別人討厭自己、痛恨自己。當開口跟對方溝通,肯定都是希望達到自己想要的某種結果,卻在過程中變了調,變成了一場情緒導向的輸贏遊戲,溝通的初衷就這樣掩蓋在各種謾罵猜忌之中。

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讓這個堵死的「溝」得以清「通」呢?

本書談什麼?

每一個人天生都是友善、溫暖的,不會沒事就開口罵人、講出難聽的話,把自己搞得沒人愛。漸漸長大後之所以會說出傷人的話,使用上述這些暴力型語言,往往是後天學來的習慣。

事實上,即便爭端真的是因對方而起,但也與我們的回應方式有關。

全世界——無論哪個種族、哪種文化——都有兩種不同的人。一種人很在乎「誰對誰錯?」(Who is right and who is wrong),在人際相處上,這種人常因生活中的不如意而耿耿於懷、容易有攻擊傾向。另一種人則不那麼重視對與錯,他們追求的是更美好的人生,關心的是該做什麼、說什麼,能讓自己的人生更美好。


非暴力語言就像長頸鹿一樣,有更高更廣的視野及高度,還有一顆強大的心,願意聆聽與包容;而暴力語言則像豺狼,領域性、控制欲及攻擊性強,習慣自我防衛,凡事總要爭個輸贏。


藉由簡化的4步驟,讓我們以具備建設性的溝通方式,練就非暴力溝通,展開健康的合作,讓人生更美好。




非暴力溝通的4步驟


1. 觀察
具體的說出看到與聽到的事實,不帶有評斷。

在與他人溝通的過程中,我們很容易因為對方不經意的一句話,因而觸動敏感的神經,引發內心的防衛機制,甚至怒火中燒,也導致溝通注定以失敗收場。

會有這樣的反應,主要是對方的話語中,夾帶著評論,內心的警報系統自然響起準備應戰。例如「每當另一半問我為什麼沒洗碗,誰都知道不是字面上的意思」你怎麼這麼懶惰。

因此,作為非暴力溝通的第一步,我們必須學會觀察,觀察哪些事情引起了自己的情緒反應,並以不帶評論的方式敘述事實,就像監視器一樣完整的把事發經過呈現出來。例如「你對我很冷淡」改成「我發現今天吃飯時你都在滑手機」。

藉由這樣的觀察,可以讓雙方把焦點放在溝通的目的而非情緒上,釐清是那個部分引發了自己的情緒。同時不帶評論的方式,也讓對方更能接受到我們想傳遞的訊息。

分隔情緒與事實作為溝通的第一步,不去計較輸贏,專注達成最終的友善溝通。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從選擇玩「誰對誰錯」的遊戲,改成「如何讓自己過得開心」的遊戲。


2. 感受

當下內心的感受,與過往無關


這裡的感受,指的是自己內心狀態的陳述,而非對他人言行產生的評價

唯有透過感受,探索自己內心的聲音,才能釐清自己有哪些需要被滿足。而當我們能分辨自己的感受與需要時,才能去了解他人的感受與需要,也才能同理,促進良好的溝通。

如同上一步觀察,我們很容易把「感覺」與「評價」混為壹談。我們無法替他人感覺,只能感覺自身情緒。例如「我生氣」是一種感受,「我感覺你在生氣」則是一種評價,這樣的表達方式除了沒有表達自己感受外,更是一種對他人行為的評斷,無助於溝通。

待我們養成觀察自我內心的習慣後,我們也會更擅於觀察對方的感受,自然也會「同理對方」,而非總是說出一些沒有同理心的言論,例如給對方建議甚至「規勸」。建議與規勸,意味著對方存在需要改進的地方。

藉由觀察與感受,讓我們釐清溝通該著眼的問題點,而不是深陷在情緒的泥淖之中,非得爭個你死我活。


3. 需要

經由觀察與感受,協助自己探索未被滿足的需要。


每個人所有行爲的背後,都是為了滿足某種的自我需要

很多時候,當一個人對自己的需要沒有充分理解時,就會處在一種不滿意的狀態,也會對他人不滿意。內心深處有著渴望,需要獲得滿足,但卻無法具體的告訴外人,變得只能以迂迴的方式,以對他人批判的方式來表達這股渴望。也就是說,自己對於他人的批評與不滿,其實是間接的表達自己未受滿足的需求。

難怪我們總是把自己憤怒的原因,歸咎於他人的行為,但最根本原因乃是自己的需要沒有獲得滿足。

因此,在我們經由觀察並感受到自身後,該著手尋找自己需要被滿足的需求是什麼。當然,這樣的溝通方式有違直覺,我們習慣用不恰當的方式表達需要:告訴對方我們「不要」什麼,而不是自己要「什麼」。例如「家長請小孩不要看手機,結果小孩放下手機去看電視」

當我們學會了探索自身需要,自然也會擅長去探索對方的需要。如果他人以具體的問題指責我們,代表對方有著待釐清的需要;而如果是沒有針對單一問題,恣意的指責、東扯西扯,那代表對方目前需要發洩,有待我們更近一步的去釐清背後隱藏的需要。

4. 請求

根據需要,明確具體告訴對方,希望採取的行動。


一個適當的請求,是藉由開口請對方滿足自己的需要,同時也邀請對方提出請求,尋求一合作的方式來成全彼此。

而請求的最大問題在於:我們總是自尊心過於強烈,以至於我們很難低下頭來開口請對方協助。此外,更加要留意的是,很容易將「請求」與「要求」混為壹談。

真正的請求,必須是讓對方真正理解,同時容許對方拒絕或自願性的同意。請求也要具備3項元素:明確、正向、具體。例如「你可以給我一段時間安靜一下嗎?」

當我們鼓起巨大勇氣,終於跟對方提出請求時,要是得到了「不」的回應,那該如何是好?別灰心,更多時候對方只是還不知道如何回應,藉由說不,讓自己騰出一些空間,讓想法沈澱、消化後作出決定。



後記


要達到良好有效溝通,說起來簡單,就是拿出同理心即可。然而在現實中,卻格外困難。以我自身為例,關於談判、溝通、與改變他人的書籍也看了好幾本,但每當在面臨需要溝通的場合時,乘著情緒與直覺,對話於是就變了調:

對於較為親密的親友給起了建議,甚至否定對方的感受,「沒有這麼嚴重啦」、「你這樣做就好啦」

對於晚輩開啟說教模式,抑或是說自己的故事來「勝過對方」我更慘啦

對於另一半,開始進行冷靜分析,試圖理性剖析整件事情

而對於陌生人的挑戰,批判指示對方,「我的專業建議你這麼做」

以上完全是同理心的反面教材。

一個具同理心的溝通過程,應該是要讓對方「渴望被理解」的需要獲得滿足。如何知道對方實際上渴望什麼(當事人甚至也不清楚),唯有借助對方言談中透露的蛛絲馬跡,每一句話都是一道線索。就是要對方能夠在安全的情況下,說出內心的感受,而不是要隨時為自己的話語辯解、做出反駁。

也難怪「聆聽就是最好的溝通」,藉由耐心聆聽,感同身受,找出待滿足的需要,就是最好的同理心展現。

而我認為,訓練同理心的方式就如同書中提及的4步驟,先練習同理自己,讓自己成為高大友善的長頸鹿,用非暴力溝通包容他人。具同理心的非暴力溝通方式,不只是一種技巧,更是協助我們梳理自我身心,再與他人交流互動

溝通的價值,在於彼此的心聲都能被聽見、交流,即便最終結果不是自己所要的方向。

要從舊有的溝通模式轉換並不容易,但幸好我們有一輩子的時間來練習,多給自己一點同理心,開始用更友善的方式與這個世界互動。


It's wiser to find out than to suppose


以上資訊如果對你有幫助的話,歡迎分享給你的親朋好友們或留言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