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3/03/10

【閱讀心得】《大器可以晚成》(Late bloomers) 3原則解放年齡焦慮,找到自己的成功步調


作者:朱健豪 醫師



 你可能成績全拿A,卻當掉了人生

一名出生於南非的男孩,使用家用電腦編寫出遊戲軟體並售出,當時他只有12歲。成年後與他人成立Zip2軟體公司,並在4年後出售,獲得2200美元,年僅29歲。最後這位天才少年致力於航太通訊與電動車等相關新創事業,這位男孩就是眾所皆知的Elon Reeve Musk。

其他廣為人知的例子包含Bill Gates、Mark Elliot Zuckerberg。

網路通訊普及,在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下,我們對於英雄出少年的文化變得過於偏執。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成天拿自己的外表、錢財、地位和成就等外在條件,跟無法企及的完美標準做比較。

我們從著重內在目標轉為著重外在目標。內在目標關乎自己這個人的發展,例如鍛鍊你所選的技能或建立強烈的自我認同。相較之下,外在目標關乎物質獲取和身分地位,例如高分、高收入和好臉蛋。

稱許年輕有為者並沒有錯,他們的成就值得認可,只是我們的文化對及早成功的痴迷已經對多數人有害了。



本書談什麼?

社會過度關注年輕有為,貶低大器晚成,獎勵少數人,卻漠視多數人。社會就像是條效率極高的輸送帶,把多數人輸送到「技不如人」的垃圾桶。

對步調與做法各異的眾人來說,像是在傳達一個訊息:如果你沒有很年輕就闖出名號、改變產業或賺進百萬美元,你的人生路無疑是走錯了。也因此造就了一大批焦慮的家長與青年,被迫咬緊牙關設法滿足父母或社會的期望,那樣錯誤的道路只會讓他們心力交瘁,甚至引發憂鬱症或其他疾病。


然而,我們都忘了一個簡單卻重要的事實,在任何年紀、任何人生階段,我們都有辦法發光發熱,大器其實可以晚成。大器晚成的人正是以自己的計畫、憑自己的方法,找出自己至高的命運,大器晚成的人必須跳下輸送帶,另尋一條新路。




給大器晚成者的3建議


1. 學會放棄
為了正確的理由放棄,可能會換來極大的成功

現代社會與文化都告訴我們堅持是成功的不二法門,而放棄是一種懦弱失敗的表現,即便我們走在一個不合適的人生道路上,咬牙苦撐。


堅持是一種美德,但是用在錯誤的地方,只會讓我們寶貴的韌性或意志力白白浪費。大器晚成者經常為了迎合社會、家人期望,把數量不多的韌性與意志力消耗殆盡,自然難以去跟隨自己的熱忱,尋找其他可能讓自己發光發熱。


根深蒂固的沈沒成本謬誤,讓我們更容易難以說出放棄,深怕說了放棄,先前付出的時間與金錢等成本便就此石沈大海。


但如果以機會成本考量,放棄能讓我們釋出更多的時間與精力,轉換到更為合適的跑道,獲得更好更不一樣的機會,活出不一樣的自己。


學會放棄的第一步,是意識到放棄不代表軟弱或怠惰,而是一種誠實面對自己的方式。放棄是一種定義自我的方式,盲目地堅持只會讓自我凋零死去。



2. 善用自我懷疑

我們需要學會看見自我懷疑真正的樣子:它不多不少,就只是資訊


每個人心中都會有一股自我懷疑的聲音伺機而動,而大多數的大器晚成者使用不理想的方式來回應這股聲音。可能是用「明天幻想」:時機對了,到時候努力一點,我就會成功;或是「強化他人」,把他人成功歸功於先天聰明才智,而卻貶低自我天賦;又或是「刻板印象威脅」,認定自己永遠沒辦法擅長某事,並藉此逃避。

以上回應自我懷疑的不健康心態,都只會令人更難以了解到自身價值。較為健康的方式,不是去壓抑或放大自我懷疑,而是該解放自我懷疑的價值,利用合理的自我懷疑,重新評估並擁抱自我,提升表現。

理想的自我懷疑,建立在高度的「自我效能」。如何提升自我效能?可以藉由以下3種方式:

(1)自我對話:藉由與自己的對話,能讓自己拉開與現實的距離,藉此反思,以第二或第三人稱的觀點,有助於讓自己跳脫情緒,以較為客觀的角度看待

(2)重設認知框架:面對難題時,大器晚成者容易套用負面框架,導致還沒動手就先失敗一半了。經由認知框架的重新架設,用正面取代負面框架,並把面對的難題連結到更遠大的目標。這麼做的用意在於改變對難題的看法,以更正向的方式去詮釋,以期找出更好的因應之道

(3)自我疼惜:大器晚成者習慣以廉價、有害的方式來建立自信,例如貶低他人,來達到自我感覺良好。而自我疼惜則是鼓勵自我以更客觀的角度,接受自我批評與缺點。把自己想像成好朋友,當好朋友犯錯時,我們會如何對待他們般的對待自己

經由上述3種方式,以合理、正向、自信的態度擬定計劃,提升自我效能,與自我懷疑化敵為友。


3. 轉換環境

我們需要將自己連根拔起,移植到另一個花盆,這種移植如同個人再造。


大器晚成者在追求改變或成長的時候,除了來自內部自我的阻力,更可能來自所處團體組織的外部阻力。更可怕的是,我們還可能以為這樣的世界就代表著一切,沒有其他可能。

後天環境對每個人影響重大,而當環境限制我們的成長,甚至有害,這時候就該改變甚至轉換環境,把自己連根拔起,移植到合適的新花盆。無論先前的經歷與遭遇,那都不是根深蒂固的自己,改變行為與環境,讓自己揮別過往。

少數人像浦公英,到處都能盛開。而大器晚成者,則像嬌貴的蘭花,需要特定的花盆,才能精彩的綻放。藉由換盆,也就是轉換環境,告別他人定義的人生,寫下專屬自我的意義。不會有完美的花盆,也不會有停止成長的一天,我們也因此不斷成長學習,迎接逐漸綻放的自我,以及下一個花盆。



後記


在台灣,眾多的青年似乎都被灌輸了一套類似的人生劇本:年幼時學習各種才藝、雙語環境,搶破頭的搶學區,求學階段為了分數不擇手段,大好的青春在學校與補習班度過,而這一切只是為了一組分數,而這組分數決定了文憑,也決定了接下來的人生,而再將這套劇本傳用給我們的下一代。

我們的文化灌輸了這麼一套價值觀,強迫我們嵌入這樣的框架內,按照固定的表準進度,邁向標準的「成功」。這麼做無疑忽略了每個人的成長步調,更忽略了每個人所具備的特質,導致許多人花了大半時間與心力,到頭來只是逆著自己的本質走,成為一個不像自己的自己。

求學階段,身邊的同學一位比一位強大,準備大考對他們來說再也輕鬆不過,困難與挫折似乎不存在他們的字典裡,但反觀自己,完全是處在光譜的另一端。臨床工作的現在,經由社群媒體,無論是眾多年少有為的陌生人、抑或是同業好友,都讓自己備感焦慮:看看別人,反觀自己到了這個年紀,依然沒有太大的成就。

幸好,大器可以晚成。除了少數的「天才」,年紀輕輕就展現出過人的成就,大多數人如你我,都屬於大器晚成。成功的個人特質包含:好奇心、同理心、韌性、沈著、洞見與智慧。而這些特質,都是仰賴後天,經由時間與經驗慢慢淬煉出來的精華

我們都該跳下社會這條輸送帶,擺脫社會對於「成功」的模板,認知到我們都是不一樣的個體,有著不一樣的步調、具備各種特質,以正確理由放棄,保留意志力;善用自我懷疑提供的資訊,提升自我效能;轉換環境,找到適合自己的花盆。用著屬於自己的步調,耐心地找到專屬的道路,替自己重新定義成功,發光發熱。這一路上,不在於打算證明什麼,而是要去發現什麼。

一味追捧年輕的天才、崇尚及早成功,會害我們看不到這個簡單的事實。

大器可以晚成


以上資訊如果對你有幫助的話,歡迎分享給你的親朋好友們或留言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