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3/02/25

【閱讀心得】《拖延心理學》(Procrastination) 探索5種拖延心態,接納自己,擺脫拖延


作者:朱健豪 醫師

書籍圖片來源:漫遊者文化


 我們拖延明知無法逃避的事情,這樣的愚行是普遍的人性弱點

改天再說

不知道大家有多常講出或心理萌生這樣的念頭?

想必許多人都有類似的經驗:還記得國小時最期待的就是寒暑假的到來,然而隨著開學日的逼近,夢魘也伴隨到來-滿堆待完成的寒暑假作業,總是在父母的責罵聲中匆匆完成。

大學時期,類似的戲碼也不斷上演,期中或期末考前,爆肝挑燈奮戰苦讀共筆,夜深人靜時總是咒罵拖延的自己,下次一定要及早準備。

然後,就沒有然後。

工作時得面對排山倒海的業務內容,下班後又得處理各種生活議題,日復一日,如此永無止境的循環,縱然許多我們深知重要的任務,也只能一拖再拖。

我們都深知拖延無法解決任何問題,那為何自己總是一拖再拖?是自己的時間管理太差?亦或是我們先天就是懶惰鬼


本書談什麼?

拖延主要不是時間管理的問題或品格缺失,而是一種心理症候群。根本來說,拖延其實是個人自處的問題,反映出個人自尊的脆弱。隨著網路興起,無窮的資訊可以立即取得。資訊之多,遠非我們所能管理,更別說是運用了。資訊太多,決定太多,選擇太多——這種資訊過度氾濫的現象導致很多人陷入拖延的泥沼中,動彈不得。

如果我們不曉得自己為什麼會拖延,世上任何的實用方法都幫不了克服拖延。即使充分了解自己拖延的原因,除非付諸行動,克服拖延的心理,否則我們還是不會進步。

本書的目的不是要消除拖延,很多時候把事情擱著、不予理會其實對自己最有利。藉由從自我接納中學會取捨,對人性更樂觀,接納自己的優缺點,更懂得自處,從而減少拖延的習慣。




5種常見的拖延心態

拖延除了是一種自我保護的計策,也是源自於自己對生活的信念。

1. 害怕失敗型
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

在傳統的社會價值,加上網路媒體的推波助瀾下,灌輸了給我們一個價值的公式:

自我價值=能力=表現

也就是說,他人甚至自己對自我價值的分數,僅著重在於表現的成果,完全忽略了過程與學習這兩個更為重要的部分。

而我們內心的完美主義作祟下,與其承受失敗招來無能的負名,即便很清楚地意識到拖延的結果,還是有意或無意的以拖延來迴避失敗的風險。最後倉促之中完成,表現亮眼時便可以增強自己能幹的假象,萬一表現平平,就可以怪罪時間不足,並非自身能力不足。

而這類的完美主義者,往往是屬於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對自己設下的目標有著不切實際的期許,一但發現目標只是讓自己失落,而非進步,此時拖延變成了最自然的應對策略。

「成功究竟是為了學習,還是為了證明你很聰明?」


2. 害怕成功型

迎接拖延,告別成功的內疚者


不是只有害怕失敗者才會以拖延來迴避失敗,部分害怕成功者也會因各種原因來拖延避免自己成功。

成功所需的代價過高,或甚至是自我信心低落時,無形之中就會以拖延的方式來迴避成功,即便很清楚地意識到這是一種不健康的想法。

成功代價過高,意味著成功可能會:讓自己失去對生活的掌控權、傷及他人或甚至招來攻擊;而自我信心低落,認爲自己不配也不會成功、或是傳統文化影響告訴我們要合群,而非鋒芒畢露。以上的想法,源自於我們被迫在「成功」與「關愛」間2選1,以為成功就會導致與他人疏離

確實,有人就是會見不得人好。而此時更重要的問題是,沒有這些人的支持,自己是否能堅持下去?


3. 反抗權威型

打破規則的叛逆者。


自主權,是身為人的一項基本權利與渴望。而當我們的自主權受到壓迫或是干擾時,可能藉由拖延的方式來營造自主權的假象,更多時候拖延可能是唯一向對方抗議的方式。更有甚者,拖延不是為了尋求安全感,反倒是藉由拖延以尋求刺激感。

前面提到許多人以結果成敗來作為自我價值衡量的方式,更有些人是以「獨立自主」作為自我價值的指標:

自我價值=能力(獨立自主,反對受控)=表現(以拖延方式,照我的意思來做)

有時後拖延決策和承諾,可能更是一種自我保護方式,要是別人不知道自己的想法與立場,就無從限制自我,自主權得以保障。

當拖延成為我們反抗的手段時,會讓我們陷入困境,甚至為此付出重大代價,而這樣的反抗也談不上「自主」。真正的自主,是經由自我深入的探索,自己到底是為了什麼而反抗?然後選擇回應與否


4. 害怕分離&親近型

賴在舒適圈裡的黏人精與隱匿者。


對某些人而言,拖延也一種調整人際關係的手段,讓自己可以持續地待在「人際舒適圈內」。

當我們需要陪伴或協助下才有動機行動,或是行動會導致我們離開熟悉的環境,脫離保護,拖延就成了一種手段。

而當過於親近會侵犯自我隱私、可能被看見黑暗面,我們也會藉由拒絕踏入過份親近的關係,降低焦慮。

拖延只是暫時讓我們獲得內心的自在,然而如何兼顧獨立與依賴的人際關係,仰賴自我起身行動。


克服拖延



唯也只有當我們接受真實自我,而不是自己希望的樣子時,才能採取對自己最有利的行動,而不是任憑拖延心理的擺佈。


拖延是一種複雜的問題,來自於生理、心理與人生價值觀所交織而成,在我們感到不安時的藉口。因此,唯有了解不安恐懼的來源,認知到生理、心理與自身價值觀,才能克服拖延的問題。


關於生理的現實,與其怨天尤人,我們更該接納自己,進而找出因應之道。


而關於心理現實,與某件事的有關的焦慮,通常意味著在這件事之中,包含其他的感受,導致我們逃避這件事。允許、接納並探索自己的情緒,改善拖延。


當拖延是為了反抗,卻違背自身價值觀之時,豈不是得不償失。但如果拖延某方面是為了彰顯自身價值觀,我們就應該加以闡述它。


唯有接納自己、面對現實,探索自我感受挖掘拖延源頭,不再以表現定義自我時,才能克服拖延。



後記

一直以來,都自認是自我要求較高的一份子,閱讀本書後,深深意識到自己也是拖延症頭的忠實粉絲,許多要務一拖再拖,甚至超出截止期限,搞到非得要相關人員追著我跑,才勉強擠出成果交差了事,想想真的很羞愧。


回顧自己的成長經歷,如同書中所言,我們拖延的養成,往往是來自於成長的過往,無論是校園生活,或是對我們造成影響深遠的家庭,拖延可能是一種徵兆,暗示著過去羈絆著自己,不讓自己往未來邁進以接觸新的經驗和可能性。


自己一路走來,大致上順遂,也養成了較強的好勝心與自尊心,甚至多了幾分傲慢,少了幾分韌性,導致許多時候,因為害怕失敗而貼上無能的標籤,因此選擇以拖延來確保自己立於不敗之地,或是即使失敗了,也能以時間不足作為藉口。


此外, 當自己感受到自主權受壓迫的時候,敢怒不敢言的我,不會試著去溝通反應,而是採取無聲的抗議,甚至是以報復的心態來拖延。


拖延,並不是真正的問題,當我們不探究拖延的根本心態時,才是真正的問題。這也是拖延之所以難以克服的原因,這不單是改變習慣而已,更需要改變自己的內心世界


我們可以把拖延當作寶貴的人生導師,它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讓我們探索內心深處的自我,接納屬於真實的自我,而非他人眼中的那個完美典範。




克服拖延,從了解接納自己開始


以上資訊如果對你有幫助的話,歡迎分享給你的親朋好友們或留言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