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2/09/10

【閱讀心得】《最高學習法》(Stop talking, start influencing) 我們常在習慣中用錯大腦


作者:朱健豪 醫師

 
書籍圖片來源:大田出版社

說來慚愧,即便身為一名醫師,以為「學習」指的是把一本書翻完,劃上重點,再換另一本書,如此循環,直到通過考試。

從文憑學歷至上到斜槓人生,「學習」兩字已從口號轉變為生存必備技能之ㄧ:從早期的才藝與文理補習,到語言、電腦程式與媒體行銷精進。相信為數不少的人也跟我一樣,到了社會職場才意識到,求學時期以來的「學習」,無論形式或內容,都與現實所需相去甚遠。

身處在AI崛起時代的我們,大多依然使用著原始人的學習方式,別說失去競爭力,早已被推向淘汰邊緣。比起「學什麼」,「怎麼學」更重要。

作者簡介

傑里德.庫尼.霍維斯 (Jared Cooney Horvath),教育神經科學領域的專家,著重於人類學習、記憶和腦部刺激的相關研究。曾於哈佛大學、哈佛醫學院、墨爾本大學等全球超過150多間學校任教和進行研究,致力為教師、學生和家長介紹最新的大腦和行為研究。



本書談什麼?

我們都是教學者。無論是在職場上帶領下屬、與朋友閒聊分享自己見解、又或作為父母養兒育女,我們都是教學者。

但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沒有人教過我們該怎麼教。

本書的核心概念就是「教學」,藉由教會他人,釐清疑點,獲得反饋,讓自己獲得最大學習效果。除了人生與職場進修外,更適合學習如何傳遞自身理念或觀點的工作者。

值得一提的是,書本的設計編排非常巧妙,良好詮釋了書中的12點腦科學學習觀念,看完書就像聽完了一場精彩的演說!



1. 本⽂與⼝語-布洛卡/威尼克瓶頸(Broca/Wernicke neck)
閱讀文字的同時無法同時聆聽他人說話

⼤腦接受語⾳或文字刺激後,訊息傳入布洛卡/威尼克網絡處理,讓我們可以理解聽見或閱讀的內容。 然⽽,我們的布洛卡/威尼克網絡在同⼀時間只能處理⼀筆資訊,便產生了大腦理解瓶頸。

|投影片不使⽤(或只⽤極少)⽂字|

如果讀的是少量非常熟悉的⽂字,我們不需要在⼼裡默念,可以直接理解它們的意思。基於這個理由,在每張投影片裡放進極少量的關鍵字(通常不超過7個字),也許不⾄於⼲擾聽講者聽你說話。如果投影片上的⽂字跟⼝頭說的內容⼀模⼀樣時,默讀時產⽣的字⾳和⼝語的聲⾳衝突,⼀樣會造成瓶頸 。

|講義不使⽤(或只⽤極少)⽂字|

如果講義包含⽂字,聽講者想邊聽邊讀講義,就得暫時不理會說話的⼈。

|鎖定演講者|

從演講者⾝上得到的資訊會比他們提供的⽂字更切題、更連貫,或者純粹更多。

2. 圖像與⼝語-視覺與聽覺的感覺統合
講課搭配圖像,讓學習效果加倍

麥格克效應(McGurk effect)&夏姆斯錯覺(Shams illusion):視覺改變聽覺&聽覺改變視覺的錯覺。適當使用視覺輔助聽覺,讓學習效果達到異想不到的A+B=C。

投影片以圖片為主

當圖片和⼝語結合(相較於各⾃獨立呈現),可望提升20%的記憶。每張投影片只放⼀幅圖片,如果要理解同步出現的多張複雜圖像,⼈們只能逐⼀處理,會消耗注意⼒,損害對不同圖片內容的記憶。

圖片與講題相關與否,取決於你想達到什麼⽬標:簡報剛開始的階段,為了確認聽講者都集中注意⼒,那麼不相關的圖片可能會是你的最佳盟友;簡報進⾏到⼀定程度,採⽤能增益⼝說內容的相關圖片,有助於建立更深層的連結。

|講義以圖片為主|

⽂字講義會迫使聽講者在閱讀和伶聽之間⼆擇⼀。但⼈們分析講義的圖片時,還能聽懂演說者的⼝述內容。

|慎防艾登堡效應(Attenborough Effect)|

不管影片或簡報砍起來多麼精美,真正的學習效果不會有差別。把時間花在精煉你的敘事、內容與觀點。



3. 空間-⼼理地圖
可預測內容釋出心理資源,讓大腦更專注於學習內容本身

在視覺的輸入後,⼤腦海⾺迴的位置細胞(Place cell)會下意識的建立⼼裡地圖。⼼理地圖的第⼀個⽬的為便於回想:利⽤記憶片段的各個細節,充當引導提⽰,來重建整段記憶。⼼理地圖的第⼆個⽬的為預測:只要外在世界符合先前記憶形成的⼼理地圖的預測,⼈就能對相關情境做出更迅速、有效的反應。

確認投影片格式⼀致

每張投影片的圖片與關鍵字都出現在同⼀位置,且尺⼨⼤⼩相近,讓聽講者默默記住這種佈局,形成預測,釋出⼼理資源,以便專注在內容上,讓聽講者記憶可提⾼35%以上。

打斷預測,也就是空間配置不符合預測時,不匹配負向波(Mismatch negativity)會在⼤腦裡啟動,強迫注意⼒轉向預測錯誤的區域。可善⽤這種⾃動反應來強調重要概念或想法

|在網⾴與應⽤程式使⽤⼀致格式|

在捲軸式的⾴⾯裡,藉由每個區塊的⽂字使⽤獨特的圖片固定,或靜態按鈕及周邊元素等,輔助⽇後定位並回想相關訊息。

教學影片固定視⾓

保持⼀致的視⾓,提⾼可預測性,讓觀影者釋出更多⼼理資源專注於學習。

|如果安逸會產⽣問題,就避免空間可預測性|

藉由空間的不可預測性,讓⼈付出明顯的注意⼒與認知資源來區分每⼀個配置,達成其他「非學習」⽬標。


4. 情境/狀態-情境依賴/狀態依賴
我們學習的所在(環境與感官),最終都會變成我們學習的⼀部分

學習場景裡的所有事物,成為記憶重建與預測未來的引導提⽰(情境依賴)。我們學習時內⼼的感受(化學物質與情緒),會成為我們最終學習到的內容不可分割的⼀部分(狀態依賴)。

如果要抽離運⽤,訓練情境最好模仿場地情境

如果清楚知道正式上場的時段、地點與場景,練習情境就可以模擬上場時的情境(例如:上午、紅⾊牆壁、昏暗燈光)。讓學員在他們將來要表演的舞台磨練技巧。

|如果要彈性運⽤,就混合不同學習情境|

如果必須在多個不同的未知場景展現技能,那麼訓練最好也在同樣多的不相同情境進⾏。在不同地點接受訓練,學習廣泛運⽤技能。

善⽤感官以喚回記憶

如果我們學習時看⾒、聽⾒、嚐到、聞到、感受到的⼀切都變成新記憶的⼀部分,那麼我們可以運⽤感官來提升未來的表現

運⽤情境依賴效應幫助他⼈辨識資訊

前後⼀致的標誌、⾊彩搭配、網⾴設計、廣告歌曲、旁⽩、廣告格式等。這些情境⾯不會取代學習,卻可以作為⽇後辨識與回想時的提⽰。

|慎防學習時的狀態依賴|

如果你準備時處於某種獨特狀態(咖啡因刺激、酒精),正式上場時最好模擬那種狀態。相對地,如果你知道上場的時候會處於某種狀態,那麼做準備時最好模擬這種狀態。



5. 多⼯能⼒-注意⼒過濾器
⼈類的⼤腦無法多⼯,只是快速的切換不同作業

注意⼒的運作:當我們從事某項任務時,透過⼤腦背側注意⼒網絡(Dorsal attention network),依⽬標和意圖,挑選的相關規則集,藉由側前額葉⽪質(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載入挑選的規則集,設定注意⼒過濾器,過濾不相關的資訊。與此同時⼤腦腹側注意⼒網絡(Ventral attention network)於背景運作監控被阻擋的不相關訊號。當被過濾的不相關訊號被判定為威脅時,立⾺接管並載入相對應的規則集以應付威脅。

⼤腦的側前額葉⽪質⼀次只能載入⼀組規則集,就像遊戲機一次只能讀取一個卡匣。⼀⼼多⽤將讓我們付出代價:注意⼒暫失(感官死⾓的時間)、⼼理反應回復期(作業準確度下降)與妨礙記憶形成。

|別誘發⼀⼼多⽤|

避免在課堂上提倒某個網址、分派練習問題或秀出複雜圖表,製造出⼀⼼多⽤的機會。確定每個學習任務都有明確的焦點按部就班的軌跡,並且騰出⼀段時間⽅便聽講者參與並完成。

|把複雜任務拆解成⼩段落|

設定較⼩⽬標可以避免⼀⼼多⽤,加深學習效果。⼩⽬標別太難,但也不要太簡單。

確認使⽤的科技有其必要性

過度多的程式與視窗容易導致⼀⼼多⽤。如果科技的使⽤是為了吸引⼈們參與、帶動氣氛,那就放⼼⽤吧。但如果是為了幫助學習新知,務必確認科技的必要性。

|⼀次⼀則訊息|

做簡報時,⼝頭上⼀次只能討論⼀個觀點,避免讓聽講者在多個觀點間切換。

避免懸⽽未決的疑點與過早提出問題

當資訊不完整,留下沒有討論完的觀點,⼤腦會覺得必須完成它,同時⼜必須認真聽講,⼀⼼多⽤因⽽發⽣。



6. 交錯-意元集組
交錯練習有助於大腦提取

我們的每個動作,都由許多成分動作組成(例如綁鞋帶各步驟)。成分動作藉由⼤腦的基底核(Basal ganglia)提取,經由前輔助運動⽪質(Presupplementary motor cortex, pre-SMA)負責安排動作的順序,再送到前額葉⽪質(Prefrontal cortex)才能執⾏動作。

藉由經常依序練習同樣成分動作,前輔助運動⽪質(排序者)會回傳訊息給基底核(存取者),把這些動作組成單⼀意元(Chunk) - 意元集組,⽅便未來取⽤(學會綁鞋帶)。如果平常的練習都依循同樣的順序(30次正拍、30次反拍、30次截擊),可能會連結成⼀個偶發意元。練習時可 能不會有問題,正式比賽卻是⼀場浩劫 - 必須不同球路間隨機切換。

藉由交錯(Interleaving),頻繁且隨機的切換不同技能,避免偶發意元的形成,還能幫助我們迅速提取個別意元。此外,還能增進遷移(Transfer) - 能夠將現成意元改造類似、但不曾學習過的技能加以運⽤。

先教會,在教錯

先建立起意元的完整再靈活交錯。試著在排練、做功課時交錯練習,⽽不是在課堂上。新技能必須達到⼀定程度的流暢,那時交錯才有意義。

只在臨場狀況不可預測時運⽤交錯

如果正式上場時的順序已經確定,⽽且不⼤可能改變,練習時應該以形成越來越⼤的意元為⽬標。如果我們的⽬標是⽅便未來存取與運⽤,就交錯任何意元。然⽽,如果我們的⽬標是讓某種技能產⽣遷移,就交錯類似意元

同樣的技能使⽤刻意練習,不同技能則⽤交錯練習

交錯旨在確保多種技能便於提取與遷移;刻意練習的⽬的卻是漸進式提升個別技能。端看想要什麼樣的結果⽽定。



7. 錯誤-更新⼼智模型
接受錯誤有助於增進學習、記憶與預測

每當⼤腦預測與現實之間發⽣衝突,⼤腦的前扣帶⽪質(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會產⽣「錯誤正波」(Error positivity),因此觸發錯誤警報。錯誤警報發出時,我們主要藉由個⼈化(Personalization)來選擇處理或忽視某個錯誤。 

選擇處理錯誤時,我們⼤腦內部的通訊轉變為⼀種名為賽塔(Theta)的模式,消化新資訊,藉此更新⼼智模型;選擇忽視錯誤時,⼤腦內部的通訊轉變為⼀種名為⾙塔(Beta)的模式,關閉錯誤警報,阻⽌⼤腦學習

培養不怕錯⽂化

兩種常⾒組織的⽂化導向: 結果導向強調最終結果,通常導致錯誤個⼈化,可能造成排斥冒險、同儕競爭與孤立現象。過程導向強調努⼒、失敗、成長與熟練的重要性,通常能消除錯誤個⼈化,也能激發冒險、合作與忠誠。

|利⽤錯誤認知促進學習|

藉由把常⾒的錯誤安排進課程(課前⼩考或討論),啟動⼼智模型、做出預測,新觀念才能與舊觀念產⽣連結,更新也才能發⽣。

|列出你所屬領域的錯誤類別|

相較於處理多種錯誤,我們可能只需要針對⼀個基本原因。組織錯誤,找出基本模式,判定為什麼出錯。

反饋:通往錯誤警報的捷徑

很多的⼩錯誤都被我們⼤腦預測掩蓋,但我們可以藉由反饋機制,在⼤腦引發反饋關聯負波(Feedback-related negativity)來觸發警報。

反饋要發效益,通常需要包含以下3種資訊:
(1)⽬標在哪裡
(2)表現如何
(3)下⼀步怎麼做



8. 回想-提取記憶
藉由沒有外在協助的回想形成深刻記憶

想像⼤腦是個交響樂團,每個區域都是某個特定樂器。每當資訊進入⼤腦,它觸發的是所有樂器同時演奏交響曲。為了提取記憶,我們必須讓整個樂團演奏出完整的記憶交響曲。其中提取記憶的指揮爲右側前額葉⽪質區 (Right prefrontal cortex)。

提取記憶的三⼤⽅法:
(1)複習(純粹外在):重新回到資訊的原始出處(重新看⼀遍),容許它再次流入我們的⼤腦,就會觸發相同的旋律。完全依賴外在世界來啟動記憶。複習沒有涉及指揮(右前額葉⽪質),無法強化記憶
(2)再認(外在/內在混合):藉由外在的資訊(例如選擇題),指揮開始從⼤腦各區喚出相關旋律。當輸入的資訊跟問題的旋律相似時,大腦可能會誤判
(3)回想(純粹內在):由於沒有外在的協助(合起書本回想),指揮開始從⼤腦各區喚出各式的旋律(聯想)。回想特定記憶所喚醒的聯想,都會跟那個記憶緊密結合

在課堂上運⽤提取(尤其是回想)

在兩堂課之間安排提取資訊的充⾜機會,將有助於加深記憶,增進理解,因⽽提升成績表現。

|善⽤包含回想與反饋的閃⽰卡(Flash card/Anki)|

讀問題時會觸發特定旋律、喚出相關聯想並強化記憶交響曲。使⽤閃⽰卡學習時,避免剔除答對的那些卡片:
(1)會減少那筆資訊回想的次數,可能殃及我們未來存取它的能⼒
(2)學習那些觀念時連結成聯想網絡,移除那些卡片時,可能因此移除掉網絡的⼀個節點,減少可以聯想的部分

|善⽤會議後聯想|

課程、會議或訓練結束後立刻回想討論,有助於形成更深刻的記憶、更深入的理解和更廣⼤的連結。

|如果學習與記憶不是你的⽬標,就善⽤再認|

有時候回想不重要,例如使⽤者介⾯的設計、辦公室佈置、網站開發。使⽤同樣的標籤、圖⽰和線索,可以確保⼈們始終能夠快速取得他們需要的⼯具或功能。


9. 促發-引導⼤腦
技巧性啟動知識、期待和策略來增進學習

⼤腦會保留最近期的聯想,將它們與新資訊連結:
(1)概念促發:啟動知識或事實,引導他⼈理解(例如填字遊戲,三⾓形、正⽅形、五⾓形、六__ __,促發引導我們回答六⾓形)
(2)期待促發:啟動期待,引導他⼈想法或反應(例如聽說料理來⾃於名廚,就覺得餐點比較美味)
(3)策略促發:啟動程序,引導他⼈表現,處理未來的任務(例如實驗中發現,在觀看的電視節目中,穿插開⼼吃薯片廣告的組別,實驗結束時吃的薯片數量,比沒有薯片廣告的組別多)

審慎建立第⼀印象

我們想給別⼈什麼樣的期待,就得考慮哪⼀種感受最適合將⼈們引向我們想要的⽅向。例如藉由授課或演講時穿得較為休閒,以閒聊開場,激發聽眾的安全感。

第⼀印象由感情反映過來,打破第⼀印象就需要激起更強烈的反向情感

|想法⼀致,也要正確|

善⽤促發策略,確保會議或課堂上的⼈,腦袋想法是⼀致且正確的(例如數學課前觸發聽眾聯想牛排的美味無助於數學學習)。試著藉由回想、錯誤與敘述策略,來促發參與者對會議或課堂資訊的解讀與記憶

|熱⾝活動有助於提升表現|

演說或課程開場採取的策略,將促發學員們如何去解讀後續內容。如果⽤記憶練習開場,學員們就更容易注意教材裡的細節。

|善⽤遮盲評量|

隱藏報告的作者、單位或來源,就能減少啟動期待促發的機會,讓某個點⼦的優缺點更有機會得到正確評價。



10. 故事-記憶地標
利用故事導航大腦,促進學習

故事是理想的記憶地標,原因有三:
(1)鏈接:故事把相繼發⽣的⾏為組成連貫的因果關係,模仿⼤腦原本的思考模式
(2)模擬:聽故事時,會在內⼼模擬思緒與感受,也從這些感受學習
(3)同步:故事釋出催產素,增進說故事與聽故事雙⽅之間的連結,產⽣神經耦合(Neural coupling),聽眾開始模仿說故事者,喜歡對⽅

|以故事開場|

可以期待3種好處:
(1)引導學員把過去的觀念即將介紹的觀念串連起來
(2)能幫助學員放鬆,更能以你希望的⽅式理解新觀念
(3)提升學習參與度

|第⼀次聽⾒的故事影響深遠|

故事是我們組織後續聯想的地標,所以我們聽⾒的第⼀版本,可能影響我們如何解讀並理解相關的所有知識。 因此,確認自己⽤來介紹某個主題的故事有相關性,也吸引⼈

避免提早給⾃由

如果學員都是新⼿,可以⽤故事幫助他們建立清晰⼜連貫的基礎架構,⽅便他們接觸並理解新主題。

|⿎勵學員分享⾃⼰的故事|

當⼈們發現各種概念如何反映在⾃⼰的⽣活中,就會開始把故事個⼈化,增強動機,加深學習效果。

配合聽講者調整故事

如果學員沒有接觸過某個主題,利⽤故事幫他們建立記憶地標。如果學員本⾝知識豐富,想辦法增加故事的深度與精細度,以便符合他們的經歷

關於說故事的細節,可參閱《誰會說故事,誰就是贏家》一文



11. 壓⼒-情緒與感受
適度的壓力增進記憶與學習能力

情緒(Emotion)是我們⾯對某個特別時刻或事件時,全⾝上下出現的⽣理感覺,由體內化學物質驅動;感受 (Feeling)則是我們對這些⾝體感覺的⼼理解讀,是⽣理情緒的⼼理經驗。情緒與感受是雙向的,⼼裡解讀 (感受)也能反饋,因⽽改變⽣理感覺(情緒)。壓⼒是⼀種感受,不是情緒。

壓⼒與學習:
(1)適度的壓⼒引發⽪質醇進入海⾺迴,攻擊腦部神經元。正腎上腺素分泌流入杏仁核,促進杏仁核分泌ARC蛋⽩ (Activity-regulated cytoskeleton-associated proteins),對抗⽪質醇。進⼀步刺激FGF2(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 分泌,FGF2後續形成新的神經元,⽽ARC蛋⽩修復受損的神經元 
(2)長期過⼤的壓⼒將導致過量的⽪質醇湧入海⾺迴,導致ARC蛋⽩與FGF2消耗殆盡,無法修復受損神經元,也無法新⽣神經元
(3)長期無壓⼒下,沒有⽪質醇進入海⾺迴,也就沒有ARC蛋⽩與FGF2分泌,神經元⾃然消退、死亡,也沒有新的神經元來取代

利⽤情緒變化增強記憶

⼈們只要經歷突然或強烈的情緒轉變,正腎上腺素就會刺激ARC蛋⽩的分泌,強化新⽣成的記憶。另外,避免持續過久的特定情緒狀態,可能會消耗記憶的可能性。

|混搭|

經常混搭教學時的課程結構、格式、活動、討論與故事,學員就不容易預測,時時提⾼警覺,維持適度壓⼒, 提升他們記憶新資訊的能⼒。持續投入新奇、無法預測的情境,⼤腦比較有機會保持靈活,記憶⼒也更強。

|慎防狀態依賴|

情緒的狀態依賴確實可能發⽣,如果我們希望確保任何情況下,都能⾃由取⽤某筆資訊,不仿在教學與學習過程中讓附加在上⾯的情緒多點變化

|安全感優先|

不少⼈認為學習是可怕的、有壓⼒的。教學時最好及早創造讓所有⼈內⼼都感到安全的環境:
(1)提出問題,真⼼聆聽回答,讓學員覺得受尊重
(2)主動⽰弱,凸顯你的不完美,讓學員放下警戒⼼
(3)提供選擇的機會與⾃由,讓學員認清⾃⼰在學習過程中該扮演的⾓⾊
(4)合作,讓學員覺得收到⽀持

|運⽤⽣理與⼼理減壓技巧|

只要能改變化學物質,就能改變情緒
(1)深呼吸:減緩⽪質醇與正腎上腺素的分泌,減緩⼼跳速率、降低⾎壓
(2)漸進式肌⾁鬆弛:系統性地緊繃、放鬆不同的肌群,燃燒多餘的⽪質醇



12. 分散-對抗遺忘曲線
持續的分散練習有助於保持記憶

記憶就像叢林的⼩屋,唯有我們停⽌存取記憶,它們才會被雜草淹沒,遺失在叢林裡,但未曾消失。⼈們在學習後,24⼩時後遺忘了⼤約70%的內容 - 遺忘曲線。但藉由分散時間反覆的練習可以對抗遺忘曲線(相較⼀次性長時間的練習),能有效減緩雜草增⽣的速度。

分散「練習」的3關鍵驅⼒:
(1)多樣性:分散多次練習,在不同的情境或狀態下練習,可避免情境或狀態依賴,造成⽇後記憶提取困難
(2)提取:分散多次練習,促使多次記憶的提取與儲存,形成更持久的記憶 
(3)鞏固:睡眠過程中,新記憶在⼤腦尋找扎根的地⽅,並重新上演相關記憶幾次後,將它固定下來。藉由分散重覆提取來加速記憶鞏固 

如果學習的事全新的主題,在分散之前,最好先給予充⾜的學習時間。分散「練習」,⽽非分散「學習」。

分散、分散、再分散

很重要說三遍!

|別把複習時間留到最後|

避免在課程最後⼀天⼤規模複習過去幾週甚⾄幾個⽉教導的主題(密集練習)。比較好的作法是,每天或每周課程結束前,花⼀點時間複習學過的概念;如果只有⼀堂課,想辦法利⽤數位⼯具達成後續分散練習。

|⼀開始別要求完美|

分散練習還沒精通的教材,其實能幫助人們更快達到純熟的程度。

合併使⽤分散與其他所有策略

分散練習最⼤的優點是,它是⼀種總體原則,可以應⽤在任何更特定的技巧上。




結語

根據腦科學研究,12個教學建議,以教學為媒介,影響學習者的大腦,讓雙方成為最大的贏家:

1.閱讀文字的同時無法同時聆聽他人說話:投影片與講義盡量不要有文字

2.講課搭配圖像,讓學習效果加倍:投影片與講義只放一張圖片

3.可預測內容釋出心理資源,讓大腦更專注於學習內容本身:投影片與講義格式一致

4.我們學習的所在(環境與感官),最終都會變成我們學習的⼀部分:盡量讓練習的環境狀態與上場時的環境狀態一致

5.⼈類的⼤腦無法多⼯,只是快速的切換不同作業:每張投影片只傳遞一個訊息,避免過早提出問題引發分心

6.交錯練習有助於大腦提取:隨機交錯練習,以利日後技能的隨機應變

7.接受錯誤有助於增進學習、記憶與預測:把常見的錯誤安插於課堂中,增進記憶

8.藉由沒有外在協助的回想形成深刻記憶:課程結束立刻回想討論,加深記憶間的聯想

9.技巧性啟動知識、期待和策略來增進學習:善用熱身活動,引導學員學息方向

10.利用故事導航大腦,促進學習:配合學員經歷,用故事導向學習目標

11.適度的壓力增進記憶與學習能力:試著混搭教學形式或結構,降低預測性,引發適度壓力

12.持續的分散練習有助於保持記憶:別再抱佛腳了,一週每天1小時的學習勝過一週一天7小時的學習



後記

回想期高中時期,屬於升學班的我,每日耗費大量的時間用於課業複習。還記得在數學解題時,總是把同一個題型練習到滾瓜爛熟後,才會練習下一種題型。看完本書後,才恍然大悟,原來學習只有努力是不夠的,更需要技巧:原來我缺乏的是交錯練習!考試只要試題出現不熟悉的題型,我的大腦就當機了。

大學時期是每個人最多采多姿的一段時光,我也不例外,夜衝、夜唱、看日出、社團,根本無暇看書複習。等到段考前一週,化身為抱佛腳的信徒,熬夜看共筆複習個三天三夜。成績出來時,腦袋也早忘記自己唸了什麼。原來,是遺忘曲線在作祟,沒有分散練習的緣故。而如今,分散練習是我常使用的學習技巧。要準備一場演講分享前,如果只剩一個月,我會每週練習一次;如果還有半年,我會每個月練習一次。除了應用在自身學習外,身處教學醫院,讓我可以利用本書提及的技巧,展現教學力,分享給更多人。

拋棄錯誤的大腦使用習慣,讓大腦助我們自己一臂之力,聰明有效的學習。「Stop talking, start influencing」,別光是說,展現你的教學力吧!

教學是最好的自我學習方式

以上資訊如果對你有幫助的話,歡迎分享給你的親朋好友們或留言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