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2/09/04

【閱讀心得】《一人公司》(Company of one) 每個人都是一人公司,圍繞你的生活,建立你的事業


作者:朱健豪 醫師 


書籍圖片來源:遠流出版社

試想這麼一個劇本:求學努力獲取好成積,拿得響亮的文憑,以便出社會之時贏得好的工作職位。爆肝加班,累積經驗,努力升遷,名利雙收,享受生活......等等,現實似乎不是這樣運作的。

在我們傳統社會觀念中,小至個人,大至上市公司,成長被視為成功的附屬結果。人人都想要成功,然而盲目的成長總是帶來更多的問題:更多的壓力、更多的時間消耗、更多的金錢花費。曾經,我們工作成長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如今,成長的這頭野獸,反過來吞噬我們的生活。


作者簡介

保羅.賈維斯(Paul Jarvis),原本是一名企業網頁設計師及網路顧問,現在成立自己的一人公司Mighty Small Ventures,創作軟體、播客,還提供線上教學課程。


本書談什麼?

本書的主題,非常適合對個人品牌工作者、小型工作室或是斜槓工作者。有別於現代公司企業傳統經營理念,依循簡單、快速、彈性與自主,發展不盲目成長的小而美企業。

一人公司不只是「一人」的公司,是「質疑成長」的企業。質疑傳統經營理念中要大、要快的成長模式,因為成長並非永遠是最有利的,要求更多,往往代表著更加複雜、更多責任,通常也產生更多費用。

一個小型企業主可以創立一人公司,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也可以:以自身條件建立自己的公司,決定你的期望收入,讓客戶感到滿意,專注於變得更好而不是更大,維持小規模進而帶來自由,讓我們可以去追求生活中更有意義的樂事



開創一人公司

1. 何謂一人公司
一人公司並非物理層面的概念,而是一種精神層面的經營理念。

|定義一人公司|

質疑盲目成長的企業
一人公司的精神,是質疑某些傳統的成長形式,因為成長並非永遠最有利或經濟上最可行之舉。公司企業發長中,「更多」通常是最簡的答案,但不是最聰明的答案。一人公司會先質疑成長。如果有更好更聰明的前進方向,便會拒絕成長。

|一人公司的特徵|

彈性
(1)接受現實:了解我們生活中發生的大部分事情,不會完全在控制範圍之內
(2)目標:目標來自核心的價值觀
(3)適應能⼒:隨機應變能⼒可以讓我們利⽤⼿上的資源去做事,不需要在各種可能情況下投入「更多」

⾃主權與掌控權
核⼼技能組合:我們在職業⽣涯的初期,必須投入⼀些時間,從事⼀份⾃主權、控制權以及彈性都較低的⼯作,才能擁有精通某些事的能⼒。但在此同時也可以試著在公司內部發展一人公司,例如Google的「20%時間」:他們可以⽤⾃⼰的20 %的⼯作時間從事任何他們想做的項⽬。與此同時努⼒提升⾃⼰的技能,便可專注於⾃⼰喜歡的⼯作類型,進⽽獲得更多⾃主權

快速
(1)快速⼯作:當我們⽤更聰明的⽅法為⾃⼰⼯作,⽽讓⾃⼰更快完成更多⼯作時,就能建立更靈活的時間表,讓⼯作更加融入⽣活當中(Result-only work environment)
(2)快速反應:當客⼾群或市場發⽣變化時,擁有快速做出戰略轉向的能⼒

簡單
滑坡現象:質疑複雜化的必要性,簡單的規則,簡單的流程以及,簡單的解決⽅案。



2. 以保持⼩規模為最終⽬標

|更好,⽽不是更⼤|

我能做些什麼讓我的企業變得更好,⽽不是我能做些什麼來成長我的企業。

|避免過度成長|

除非我們去質疑成長對我們的事業是否有需要,或去思考是否與我們的事業有關,否則我們可能會因此滅亡。當我們覺得必須開始跟市場上最⼤的參與者競爭時,最後會變成追著競爭對⼿成長⽽不是改善⾃⼰的產品。

當我們專注以精益求精的⽅式經營企業與服務客⼾,我們的⼀⼈公司最終可以從同樣數量的⼯作中獲得更多的利潤,因為可以提⾼價格,直到⼯作需求降⾄我們能處理的⽔準。

|嫉妒:靈魂的潰瘍|

蘇格拉底(Socrates)說嫉妒是靈魂的潰瘍,意思是說我們很容易受他⼈成功產⽣負⾯影響。當我們把⾃⼰跟別⼈比較時,我們是誰,我們真正想要的東⻄是什麼,這些問題都會被遮蔽。但嫉妒也可以為我們所⽤,當作了解⾃⼰真正價值的⼯具:⼀但我們知道是什麼引發我們的嫉妒,我們就可以專注於如何重新思考或前進。


3. 領導⼈需具備的條件
傳統公司領導人的刻板印象:外向自信、才華洋溢、深具魅力。一人公司領導者有著些許不同的特質,領導一人公司時也有著不同的考量。

非典型領導者

(1)⼀⼈公司的領導者不必是典型的領導者:內向的領導者 
(2)僕⼈領導:透過幫助⼯作者或客⼾實現他們的⽬標,來達成⾃⼰的⽬標。僕⼈領導需要謙虛,⽽這種謙虛最終會帶來回報


|⾃主權不是萬靈丹|
信任與引導
領導⼀間讓員⼯有⾃主權的⼀⼈公司,不是像刪除所有規則、流程,以及指⽰那麼簡單。⼀⼈公司的領導者所扮演的⾓⾊就是,當他提供統⼀設定的流程與確保擁有共同⽬標時,同時也要給予⾃主權。不是以⾃主性或非⾃主性這種⼆分法,⽽是在引導與信任間取得平衡

|⼀⼈公司領導者特質|

(1)對他⼈⼼裡的理解⼒ 
(2)溝通能⼒ 
(3)彈性 
(4)專注⼒ 
(5)決斷⼒

拼命⼯作:與其更多,倒不如更好

⼼理學家研究發現拼命⼯作的⼈,表現並不優於不拼命⼯作的⼈,他們拼命⼯作的唯⼀明顯影響是⼯作壓⼒更⼤⼯作與⽣活衝突更⼤、以及健康情況更差。隨著成功的到來,機會也會到來,—⼤部分是成長與擴⼤規模的機會。但是要記得保持⼀⼈公司的精神,你必須拒絕那些不適合的機會

|破除領導者不會疲倦的神話:保持自察|

歷史學家亨利。亞當斯(Henry Adams)曾說:權力是⼀種腫瘤,終會扼殺患者的同情⼼ 。「權⼒悖論」我們透過領導能⼒獲得權⼒時,也可能因此失去當初獲得權⼒所需的領導能⼒ - 同理⼼、⾃覺能⼒、透明度以及感激⼼理 。透過保持⾃覺能⼒,坦蕩的以相同的⽅式看待⾃⼰的成功與失敗,為跟我們⼀起⼯作的⼈設想,並對他們表達感激之情,我們可以努⼒治癒領導能⼒的「權⼒腫瘤」。


4. 發展⼀間不成長的公司

|⼀⼈公司的創業初期|

(1)從想法的最⼩版本開始,並以能實現的⽅式進⾏:⼀開始沒有⼤量的時間或⾦錢的情況下,我們只需要關注能試⽔溫的地⽅,注意是什麼原因,讓那些不經意接觸的⼈變成了我們的客⼾ 
(2)客⼾的成功是⼀⼈公司賺錢的基⽯ 
(3)不把成長視為⽬標:把成長視為⽬標,可能會使公司的決策更短視,導致更⾼的客⼾流失率。以銷售更好的服務或產品為⽬標,提升客⼾成功,更好的獲利為⾃⼰帶來成長


定位一人公司

1. 確立正確的思維模式
我們的⽬標就是⽤來過濾所有商業決策的鏡頭。

|明確的⽬標|

⽬標就是讓我們的價值觀付諸⾏動。確立我們的⽬標,其實更關乎個⼈價值觀道德觀,⽽不是跟商業計劃或⾏銷策略有關。如果沒有感受到我們跟自己的⽬標有緊密的關聯,那麼其他⼈⾃然也不會感受到。

缺乏⽬標會讓我們只關⼼短期收益,⽽忽略長期的可持續性 。⼀個整體性、共享的⽬標能讓⼀⼈公司找到真正的⽅向,使決策制定的進⾏更容易,團隊成員的保留率更⾼,並且跟客⼾之間的關聯更緊密。

|當熱情成為問題|

「跟隨你的熱情」當成⼀種職業策略,本質上是有瑕疵的。研究表明從事⼯作可以幫助我們培養熱情,但反之則不然。⼯作的熱情來⾃先打造有價值的技能組合與掌握我們的⼯作 。

真正的機會成本

機會只是戴著迷⼈⾯具的義務。抓住它們可能會有好結果,但好的結果總是要付出代價 - 時間、注意⼒或資源等。

我們現在依然錯誤的認為,我們必須有許多的優先事項或多重任務,才能在事業上取得進展。微軟研究院研究發現,嘗試⼀次專注於⼀個以上的優先事項,會讓⽣產率下降多達40%。惠普公司的研究發現,被電⼦郵件、電話或簡訊打斷的員⼯,智商會降低10分以上—這是吸食⼤⿇影響的兩倍。

 ⼀⼈公司需要很擅長「單⼀任務處理」在⼀段時間內不分⼼的做⼀件事。研究發現每⼀次的任務中斷,平均需要23分鐘⼜15秒才能再完全回到任務上。管理者的⼯作就是保護團隊的時間與注意⼒。每位員⼯應該擁有不被干擾的8⼩時⼯作時間。



2. 個性的重要性
真實的自己,是自己成為⼀⼈公司的時候,在競爭環境中的最⼤優勢。利⽤自己的獨特並堅持某些事,這可能正是自己贏得客⼾注意⼒的⽅式與原因。

注意⼒經濟

注意⼒是任何⼈能帶給企業的最重要貨幣。⼈們對資訊很容易忘記或失去興趣,但要忘記強烈情感卻很困難。我們可以讓自己的企業,擁有自己某⽅⾯的天⽣個性或怪僻來做到這⼀點。

像香草⼝味冰淇淋的公司沒辦法讓我們或我們的⼯作脫穎⽽出,⼀⼈公司必須成為它們市場上的開⼼果⼝味冰淇淋。對於忠實粉絲來說,開⼼果非常與眾不同,他們會把注意⼒放在上⾯。別只是求消費者關注我們的企業。相反的,應該開始做些能吸引消費者注意⼒的事,也就是藉由⼀些獨特、 不平凡的事,讓自己的公司與眾不同。


|中立的代價可能更⾼|

表明立場很重要,因為我們會成為自己的⽤⼾、圈⼦以及受眾的燈塔。最好的⾏銷絕不是銷售產品或服務,⽽是表明立場,聚焦的點要跟我們所做的事情價值與意義相符合。

我們應該⾃豪的排除⼈們,因為我們無法取悅每個⼈。群體極端化(Polarization)能帶來⼒量。如果我們設法吸引每個⼈,我們就無法吸引到任何⼈,切記勿在擁擠的市場上,創立⼀間無差異性、又是另⼀間無聊的⼩公司。

⼈們可以複製技能、專長,以及知識,只要有⾜夠的時間與精⼒。無法複製的是真實的我們—風格、個性、⾏動意識,以及我們在⾯對複雜問題時,找出創造性的獨特解決辦法。從立場模糊的「或許」⾝上很難賺到錢 。



3. 唯⼀的顧客
善待顧客、把他們當成唯⼀的顧客,能為我們的企業帶來價值,並且反映在企業的利潤上。快速取得新⽤⼾的成本非常⾼ - 因此通常會造成整體利潤較少的結果。

⼝耳相傳

推薦之所以有效果,是因為它是透過代理模式建立信任。因為我們所信任的⼈告訴自己,因此對公司或產品的信任感會有立竿⾒影的效果。

|成功的客⼾造就成功的企業|

客⼾代表互惠關係,當客⼾成功時也代表著長期成功的關係。為了對我們的客⼾做到最⼤的幫助,有時候我們必須把⽬光放得比他們向我們呈現的問題還遠。客⼾尋求協助的根本原因時常不明顯,他們甚⾄沒意識到這就是他們正在做的事。

|當問題發⽣時|

不惜⼀切的試圖避免犯錯,或者假裝錯誤永遠不會發⽣,並不是可⾏的策略。更實際的作法是,為事情的發⽣做好準備。

我們必須承擔⾃⼰的錯誤—即使是別⼈造成的錯誤。要像個真實、有同理⼼的⼈⼀樣去道歉,⽽不是讓⼈聽起來像個官腔的公關機器⼈。客⼾只是期待問題能被解決,⽽且是以公平、善解⼈意且快速的⽅式處理。

你的承諾就是合約

⾝為⼀⼈公司,我們說的話就是自己和他們之間的社會契約。要被他⼈正⾯評價的⽅式,就是做出承諾,然後信守承諾。

為了避免違背承諾,企業必須實施⼀些策略:
(1)對客⼾做出更少但更好的承諾
(2)追蹤公司作出的承諾
(3)制定實際的流程以滿⾜這些承諾


4. 可擴展的系統
必要的成長
當你的利潤、客⼾、或影響範圍有需要成長時,⼀⼈公司可以藉由簡單、可重覆的系統來推動規模,⽽不是需要更多的員⼯或資源。

可擴展的創造系統

將品牌與實體⽣產獨立出來,有助於品牌賺取穩定的收入、員⼯的利益最⼤化,⽣產⼯廠保持忙碌,保持低成本,創造出⼀個更具持續性、隨需求應變的系統,讓⽣產永遠不會超過需求。

|可擴展的客⼾接觸系統|

關鍵是讓客⼾與潛在客⼾,覺得他們獲得的資訊是依他們需求所提供,⽽不是淪為沒有幫助、令⼈失望的電腦⾃動回覆的無限迴圈。

「軟體即服務」,可以讓我們在⼀⼈公司的經營上,花更少時間處理瑣事,花更多時間處理我們核⼼⼯作的⼯具,同時還能幫助我們在不需要擴⼤我們的時間、員⼯或費⽤的情況下,擴展我們的範圍與利潤。

|可擴展的合作系統|

當⼀⼈公司的專案需要合作推動時,從常⾒的隨時在線、隨時有空、慢滴傳遞訊息的分⼼環境,到明確界定⼀起⼯作的時間制度,以共同「專⼼」完成⼤型任務的協作(如:⿊客松)。



5. 教你所知道的每件事
公開分享,教導客戶
透過分享跟受眾建立關係,他們會視我們為老師,如此有機會向受眾展⽰自己銷售的東⻄有何優勢。藉由教育客⼾,如何利⽤我們的服務或產品協助他們取得最⼤成功,透明化的分享⼤部分資訊,能幫助建立與客⼾之間的信任。

空有想法是毫無價值的

廣泛分享自己的想法,不僅有助於建立銷售產品的追隨者,⽽且有助於把焦點圍繞在產品所代表的核⼼價值觀與思維。

如果我們花費⼤量的時間與精⼒來保護想法,⽽不是分享它們,可能就無法透過別⼈的批判性得回饋,讓這些想法變得更好。

|分享最⼤的缺點就是…⼀無所獲|

由於我們和⾃⼰銷售的東⻄太親近,以⾄於我們會認為其他⼈也是這⽅⾯的專家,或者認為我們知道的事其他⼈也都知道。客⼾並不會總是知道⾃⼰不了解什麼,或者對某些事不夠了解,以⾄於無法了解那些資訊對他們、或他們的企業有多⼤的⽤處或益處(只有分享資訊是不夠的,要試著教育顧客並從中獲得回饋以利改進)。

客⼾教育是新的⾏銷形式。教育能為產品創造出真正的區別,它讓產品從⼈們出於功利因⽽草率購買的產品,變成是他們真正渴望購買的產品,因為這項產品能為他們的⽣活帶來實際⽤途

|透過教學建立權威|

只告訴⼈們自己是權威是不夠的 - 我們必須透過分享自己所知道的東⻄與教導別⼈,展現自己真正的專業知識。

如果⼈們認為⾃⼰被推銷,他們會有所防備。但更多時候,如果客⼾覺得他們在學習⼀些有⽤的東⻄,他們就會敞開⼼胸參與其中。



維持一人公司

1. 適當的運⽤信任與規模
信任與⼀個⼈思考、嘗試或購買產品的、傾向⾼度相關。

|透過代理⼈建立信任|

尼爾森(Nielsen)調查,92%的消費者會更想信家庭或朋友的推薦,勝過其他任形式的廣告。⼝碑⾏銷協會發現,⼝碑帶來的銷售額,比線上付費媒體帶來的銷售額多5倍。

⼝碑⾏銷很難迅速擴⼤規模,但對⼀⼈公司來說,這是很好的⽅式,我們不需要⼤幅成長或擴⼤規模來實現利潤。

|以市場區隔建立信任|

有別於⼤公司將⾏銷與推廣⼯作的重點放在收集「虛榮指標」 - 社群媒體的追蹤者數量、訂閱⼈數、或點擊量,⼀⼈公司能夠把它們「更注重改善,⽽非成長」的精神,運⽤在市場⾏銷⽅⾯:專注於特定的利基市場,⽽非⼤規模的市場。在較⼩的客⼾群當中,信任感更容易建立

關注利基市場的⽭盾現象是,當我們服務的對象越具體,自己就越容易向這群⼈銷售,⽽且越有可能因為專注於利基市場,⽽收取超出正常的費⽤。

信任不需要⼤額預算

如果我們希望企業提供的⼀部分內容,能夠產⽣10億次的瀏覽量,達到病毒式擴散的效果,那麼我們可能不了解該內容的⽬標,或者是它究竟是為誰創造的內容。

最好的平台,就是我們已經擁有的平台 - 藉由滿⾜那些已經在傾聽、關注的⼈,我們也可以吸引到其他⼈。信任不僅要完全融入產品的各⽅⾯,還要融入在我們的銷售⽅式與⽀援裡⾯。


2. 推出產品,再循序漸進的反覆改良

可⽣存的最低利潤

找出⾃⼰可⽣存的最低利潤(Minimum viable profit, MVPr)。重要的是擴展自己的發展步驟,以循序漸進的⽅式發展,不求⼀次到位,並且只關注核⼼功能,減少費⽤與開銷,以確保我們的公 司能先在⼩規模之下運作

⼀⼈公司的決策,甚⾄成長,應該根據已實現利潤為基礎,⽽不是根據可能發⽣的預期利潤⽽定。對⼤公司來說,傳統的成長需要對未來進⾏投資,這通常代表著把錢投入銷售流程,並押注在…在未來某個時候,能獲得更⾼的回報率;而對⼀⼈公司來說,指數型的利潤成長不是它的核⼼⽬標。因為只要能實現盈利,我們就有選擇的空間 - 成長、 維持不變、更多的假時間、擴展系統。

|簡單就(快速)好賣|

⾝為⼀⼈公司,新產品持續進⾏開發所度過的每⼀分鍾,都是我們沒辦法觀察產品是否能順利解決問題的每⼀分鍾,更糟糕的是,我們沒能在開發期間賺錢,也沒能達成自己的MVPr :公司必須盡快開始產⽣現⾦流,並且獲得顧客的回饋

新產品推出應該是簡單的選擇、簡單的消息傳遞,簡單的精確鎖定⼀群受眾。簡單的⼼理特徵包含3個要素:

(1)可預測性:產品容易⾺上被理解
(2)可親性:代表誠實
(3)供應基本組件:以現有的、能夠充分被理解的概念為基礎
如果產品不具備簡單性,我們就必須花費過多的時間來創造產品,然後解釋它是什麼、它的功能是什麼。

為自己的產品募資,不⼀定需要創投

群眾募資比創投資⾦更容易取得,也能讓自己把點⼦直接交到潛在客⼾的⼿中。如果他們不認同我們,那麽只是浪費時間開發⼀個族群募資活動⽽已,⽽不是浪費許多時間開發產品。

如果產品為受眾解決了⼀個問題,那麼受眾就會成為我們的客⼾。利潤會很快的在⼀開始產⽣,讓我們可以完全根據賺到的錢做出選擇公司的下⼀步

|資⾦不⼀定是必要的|

⼤多數創業的⼈都會犯⼀個錯誤,就是認為產品永遠是第⼀優先。其實創新公司創辦⼈可以先提供服務的⽅式,實踐他們的產品理念,如此⼀來幾乎可以⾺上開始營運,⽽不是花費⼤量的時間(或現⾦)來開發⼀項產品。

|快速推出,⽽且經常推出|

產品的推出並不是⼀次性、單⼀事件,⽽是⼀個連續過程,包含推出、測量、調整、重覆。LinkedIn同創辦 ⼈雷德.霍夫曼(Reid Hoffman)曾表⽰,“如果你推出的第⼀版產品沒有讓你感到尷尬,那就代表你推出得太晚了”。⼀⼈公司需要盡快推出產品,不斷反覆改良它們的產品,以保持產品的實⽤性,並與⽬標市場維持相關性。

如果我們已經在推出了⼀次或幾次,⽽且還沒產⽣⾜夠的利潤,⾜以維持⼀個⼈的⽣活成本,如何在「不應該頑強地繼續前進」與「應該有彈性的堅持下去」找到⼀條界線?要是我們因為⽅向偏離原本的想法,或因為所投入的⼀切⽽拒絕改變任何事情,那麼可能會為了錯誤的理由繼續。但是,如果自己最初的願景仍然看似客觀有效,⽽進展與利潤只是來的比想像中的慢⼀些,那麼務必繼續。


3. 關係的隱藏價值

建立受眾的正確⽅向

「你的衡量標準是什麼,就會達成什麼的結果」如果我們關注的是長期的客⼾關係與銷售關係,就會得到長期的客⼾關係與銷售關係。當公司企業透過它們的⾏動,重覆分享簡單的訊息,真正的關係就會被建立起來。

|累積社會資本|

⼀⼈公司需要擁有三種資本,分別是⾦融資本、⼈⼒資本與社會資本。在我們要求受眾購買我們賣的東⻄之前,必須經常在自己的社會資本帳⼾中存款,並累積餘額。我們的社會資本取決我們能為自己的受眾提供什麼

|別遺忘向你買東⻄的那些⼈|

在公司努⼒提升影響⼒、受眾,以及客⼾的同時,我們不能忘記現有的客⼾群。別忽視最初獲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別當⼀匹孤狼

與同⾏的其他⼈、或甚⾄類似⾏業的其他⼈建立連結,並且與他們培養關係,我們有機會獲取新想法,也有建立寶貴關係的途徑,藉此帶來新客⼾,或者也可以當作情緒的宣洩管道。



結語

每個人都可以是一人公司,質疑盲目成長,圍繞自己的生活,建立自己的事業

1.專注於更好,不是更多更大
2.避免討好每個人,試著成為開心果口味的冰淇淋
3.專注現有顧客的成功,而非追求快速取得新用戶
4.透過分享與教導客戶你知道的東西,建立權威並贏得信任,累積社會資本
5.別當一匹孤狼,與他人建立連結,培養關係,獲取新想法,帶來新想法


後記

雖然表面上作者要傳遞的核心,是質疑傳統公司企業盲目成長的問題,但更深的一層含義是讓我們回歸生活,嘗試另一種選擇,以生活為主工作為輔的概念。

閱讀此書時,也適逢自己在職場上的十字路口。生活被工作相關的排程擠到水泄不通,其他重要的非工作事項僅能勉強穿插在縫隙內。我想這也是許多人會面臨的困竟,也絕對稱不是上理想的生活。受到作者鼓舞,反思什麼是我想要的生活,漸漸微幅的調整工作型態:減少看診診次、優化看診流程、審慎評估專業再教育課程的必要性、不再去討好每個人,奪回時間的掌控權,開始投入自己的生活。這也讓我想到《破框能力》提到的,重新審視並定義我們的工作,把時間花在對的事情上。

所有公司都是生活的選擇,選擇工作之外我們想過的生活。所有選擇,只不過是根據我們自己內在、深處的個人因素做出的選擇。關注那些需要成長的機會,並在接受這些機會之前對它們提出質疑,其他的完全由自己決定。

人們都想成為名詞,卻不想在動詞上下工夫

以上資訊如果對你有幫助的話,歡迎分享給你的親朋好友們或留言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