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熱情應該發於內,不該來自於外。
做事時最關注成就的人最難成功,而不在乎成就與否且心繫做事過程的人,反而容易成功。
你的熱情應該發於內,不該來自於外。
做事時最關注成就的人最難成功,而不在乎成就與否且心繫做事過程的人,反而容易成功。
假以時日,每一個職位最終都會被無法善盡職責的員工所占據。在大多數情況下,決策都是為了符合「讓階級制度存續」的表面目的。換言之,會完成工作的人,都是還沒升到不適任職位的員工!
為已踏上不適任等級者保持健康快樂。
以往對於處在不適任等級的人,習慣使用「雞肋升遷」來掩飾問題,最後造成「階級退化」的結果。
以教育體系作為範例,在社會價值框架下,學校試著以各種方式讓舊時稱作「不及格」,也就是能力不足的學生,以「雞肋升遷」的方式,晉升到他們不適任的年級,久而久之,導致同樣的階級內,卻不具備往日相對應的階級能力。也就是以往代表能力證明的文憑,都已失去評斷學生能力的價值,唯一能證明的只是這位學生接受過多少年的「教育」。
為了避免「階級退化」的惡化,使用「平行升遷」來取代「雞肋升遷」。將處在不適任階級的學生,移出原本所在階級,類似深入學習班,重新精進學習,以期日後能回到預計的晉升階級。這麼做的好處是,不會影響到其他尚未發生階級不適任的學生,更不會產生階級退化的後果,以保障努力獲得的文憑不會縮水。
控制最終職位症候群的症狀。
如果能將原本緊抱目標的自己,巧妙轉變為專注於達成目標並在歷程中尋求樂趣,這就像是多了一項新技能。人只要具備這項技能,就等於擁有拓展人生的能量,不然便會被自己散亂且反覆不定的努力、夢想和方向所限制。
這項概念的關鍵就是活在當下,以此清楚覺察自己的內外言行,透過對於自己的察覺就有機會主導個人決定。同樣重要的還有專注於歷程,以目標作為啟程的指南針,專注於內心真正目標的歷程,便能夠時時體會成就感。就算感覺自己在專注歷程時分了心,注意到自己偏離正軌這件事實就意味著本身已經再度回到當下,也代表已經頗有進展地在生活中融入了專注當下的概念。
不切實際的完美標準其實不過是種習慣,只要我們加以努力,也能夠建立起活在當下的新習慣。
稱許年輕有為者並沒有錯,他們的成就值得認可,只是我們的文化對及早成功的痴迷已經對多數人有害了。
對步調與做法各異的眾人來說,像是在傳達一個訊息:如果你沒有很年輕就闖出名號、改變產業或賺進百萬美元,你的人生路無疑是走錯了。也因此造就了一大批焦慮的家長與青年,被迫咬緊牙關設法滿足父母或社會的期望,那樣錯誤的道路只會讓他們心力交瘁,甚至引發憂鬱症或其他疾病。
然而,我們都忘了一個簡單卻重要的事實,在任何年紀、任何人生階段,我們都有辦法發光發熱,大器其實可以晚成。大器晚成的人正是以自己的計畫、憑自己的方法,找出自己至高的命運,大器晚成的人必須跳下輸送帶,另尋一條新路。
現代社會與文化都告訴我們堅持是成功的不二法門,而放棄是一種懦弱失敗的表現,即便我們走在一個不合適的人生道路上,咬牙苦撐。
堅持是一種美德,但是用在錯誤的地方,只會讓我們寶貴的韌性或意志力白白浪費。大器晚成者經常為了迎合社會、家人期望,把數量不多的韌性與意志力消耗殆盡,自然難以去跟隨自己的熱忱,尋找其他可能讓自己發光發熱。
根深蒂固的沈沒成本謬誤,讓我們更容易難以說出放棄,深怕說了放棄,先前付出的時間與金錢等成本便就此石沈大海。
但如果以機會成本考量,放棄能讓我們釋出更多的時間與精力,轉換到更為合適的跑道,獲得更好更不一樣的機會,活出不一樣的自己。
學會放棄的第一步,是意識到放棄不代表軟弱或怠惰,而是一種誠實面對自己的方式。放棄是一種定義自我的方式,盲目地堅持只會讓自我凋零死去。
我們需要學會看見自我懷疑真正的樣子:它不多不少,就只是資訊。
我們需要將自己連根拔起,移植到另一個花盆,這種移植如同個人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