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顯示具有 智齒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智齒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10/10

【口腔顎顏面醫學】拔牙也會致命?讓我們從新聞中探討拔牙迷思


作者:朱健豪 醫師 



“她一次拔4顆智齒全身麻醉身亡…「惡性高熱」多可怕?潛藏遺傳基因,難預防短時間易致死”
“拔智齒竟喪命!24歲妹子「全身麻醉」高燒42度 3hrs後慘死病床上”

以上文字來自幾天前的新聞標題。當初看到這則新聞時並不以為意,直到隔天一對來評估拔智齒的母女,說出她們看完這則新聞後的擔憂,這才讓我深刻意識到,不具備相關醫療知識的民眾,是多麼容易受到新聞內容影響而產生誤解,甚至可能導致延誤治療,因此也催生了這篇文章。

參閱報導內容,此名不幸的患者是為了拔除四顆智齒,接受必要的「全身麻醉」,而產生極為罕見難以預防不易察覺的「惡性高熱」。

有看過台灣電視劇《麻醉風暴》的讀者應該對「惡性高熱」有大概的認識。簡單來說就是一種由於吸入性麻醉藥、肌肉鬆弛劑或高溫等,誘發全身肌肉異常高代謝狀態,最終導致死亡的一種罕見遺傳疾病,好發率約為10萬分之1。

了解這則不幸的新聞後,朱醫師也想藉著這個機會跟大家分享關於拔牙的幾個迷思。



拔牙真的會致命?

會!但非常罕見

其實跟任何手術一樣,牙科手術也是有致死的可能性,只不過可能性微乎其微。一篇來自2017發佈的系統性回顧文獻,回顧了1960-2015年間發表疑似與牙科治療程序後相關死亡案例的文獻,作者估算致死率約一千萬分之一,機率接近於發生空難致死率。



有必要一次拔那麼多顆牙嗎?

是的,在某些情況下!

專業的醫師會經由以下幾點評估,來建議每次拔牙的適當數量:

|待拔牙齒的困難度|

容易拔除的牙齒,可考慮同一時間進行多顆拔除,節省寶貴時間。反之,越難拔除的牙齒,導致較長的治療時間,容易造成病患壓力,此外相對容易產生術後的併發症,故醫師會建議分批拔除。

病患整體健康情況

考量病患的年紀、身體共病(有無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以及服用的藥物,在同樣難度的牙齒拔除下,整體健康良好的病患可考慮同一時間進行多顆拔除。情況越不理想的病患,醫師會建議分批拔牙。

整體治療考量

常見於為了配合後續的癌症治療(化療、電療、保骨針施打),為了避免延長接受癌症的治療,醫師會考慮更密集的拔牙,以利後續的癌症治療及早開始。

其他考量

一些就診不便、或是病患因身心狀況特殊,難以頻繁的來回配合治療下,醫師也會建議同時拔除多顆牙齒。



拔那麼多受得了嗎?

理論上可以!

這也是大家常有的一種謎思:拔太多顆身體會受不了。據朱醫師所知,無論是教科書或是文獻裡,都沒有明確的指出最多一次能拔多少顆牙。以我自身經驗來說,最高紀錄在全身麻醉下拔了22顆,是替一位七十多歲的先生,因為癌症骨轉移後續需盡快施打補骨針。

即便經過醫師評估,病患與家屬對於多顆拔牙依然免不了有些疑慮,以下稍做討論:

|出血|

同時大量的拔牙理論上術後的出血量會稍多,但也只是稍多。一般來說並不至於真的會有失血過多的疑慮。

但當吞咽功能或整體狀況較差的病患(如高齡長者、身心特殊需求者),稍多的出血量可能導致呼吸道阻塞、引發呼吸道併發症甚至致死。

疼痛

理論上來說,在控制得宜的情況下,並不會有拔比較多顆牙齒就會比較痛的現象。傷口疼痛與待拔牙齒的困難度、病患年紀與醫師經驗有較大關係。

|術後的口腔清潔與飲食

確實較多的拔牙傷口會造成術後飲食與清潔的不便,但原則與單顆拔牙類似。



有需要全身麻醉拔牙?

有,而且不罕見
以朱醫師自身臨床經驗來說,每週都會安排幾位患者住院,全身麻醉下接受拔牙手術,算是蠻普遍的現象。而醫師會根據以下幾點,評估是否需要全身麻醉下進行拔牙手術:

|待拔牙齒的位置|

當待拔牙齒位於特殊解剖位置(過深或難以常規方式移除),考量到局部麻醉作用範圍限制、病患可能的不適程度、手術所需時間等問題,必要時全身麻醉下以利手術執行。

|拔牙數目

當有特殊情形需要一次性大量拔牙時(如配合癌症治療需求),藉由全身麻醉下一次性的拔牙手術,兼顧治療次數與手術時間的縮短。

|病患整體狀態

病患出於身或心方面的特殊情況(例如無法配合的幼童或特殊需求者、強烈嘔吐反射等),能讓病患、家屬以及醫師在舒適安全的情況下,完成煎熬的拔牙手術療程。


結語

拔牙手術,屬於一般醫療常規,是口腔治療不可或缺的方式。當除了拔牙外已經無較合適的治療選項,經由適當評估,絕大部分的病人都可以經由拔牙手術獲益。

然而,我們依然需要記得,人體不同於機器,即便再怎樣的謹慎行事,包含拔牙的各種手術依然存在著些許難以避免或預料的併發症。試著與診治的醫師討論治療的利與弊,共創最適合自身的治療方式才是最好之計。

以上資訊如果對你有幫助的話,歡迎分享給你的親朋好友們或留言告訴我。



2022/04/30

【口腔顎顏面醫學】智齒不會讓你擁有更多智慧﹐卻可能人財兩失!

 
作者:朱健豪 醫師



“長輩總是說沒事別亂拔牙,智齒沒長出來也沒痛,那就不用拔了吧!”
事實上站在專業立場來說,沒事真的別亂拔牙。但,專業醫療人員的“沒事”跟大家認知的“沒事”是有一段落差的。

“智齒一定要拔嗎?”

每個禮拜總是會有好幾個病人這麼問我,當然,我總是建議拔除智齒。
那麼,到底為什麼看似“沒事”的智齒,專業的醫師總是會建議拔除呢?撇開已經造成症狀的智齒,專業的醫師會基於預防疾病而建議拔除智齒。究竟智齒會造成哪些疾病呢,就讓朱醫師幫大家說明白。


上圖:中年男性左下顎未萌發的智齒造成鄰牙(第二大臼齒)產生嚴重的齒槽骨流失,導致嚴重的牙周病,移除智齒後須接受進階牙周病的治療

上圖:年輕男性雙側下顎水平阻生智齒導致鄰牙(第二大臼齒)嚴重齲齒,左側下顎第二大臼齒齲齒過於嚴重需要同時被拔除,後續則需要植牙以重建左側後牙咬合

牙周病與齲齒
智齒的鄰牙(通常是第二大臼齒),位處相對口腔的後方,再加上智齒與鄰牙的縫隙難以清潔,將成為細菌的溫床,產生齲齒(蛀牙),引發發炎反應,導致牙齦腫脹,進一步破壞齒槽骨,引發牙周病。

牙冠周圍炎與蜂窩性組織炎
未萌發完整的智齒,牙冠周圍過多的牙齦將成為細菌的溫床,導致牙齦發炎化膿,甚至嚴重惡化成為蜂窩性組織炎危及健康性命。


上圖:中年女性右下顎智齒過晚拔除,導致鄰牙(第二大臼齒)大部分牙根遭到擠壓產生牙根吸收現象,最終右側下顎第二大臼齒需要被拔除,後續則需要植牙以重建右側後牙咬合

鄰牙牙根破壞吸收
智齒可能對鄰牙產生足夠的推擠壓力,導致鄰牙牙根開始產生自我吸收現象(牙根被瓦解漸漸消失),嚴重時可能需要根管治療或拔除鄰牙。


上圖:未成年男性未萌發右下顎智齒隨著時間演變出囊腫病變,最終轉換為良性腫瘤,破壞周圍下顎骨骨頭,最終病患住院全身麻醉下將智齒及腫瘤切除後,持續門診追蹤

齒源性囊腫與腫瘤
智齒濾泡內的上皮細胞,後續可能產生病理性變化,導致齒源性囊腫甚至腫瘤破壞顎骨及鄰近構造,不可不慎!

上圖:一位中年男性不幸騎機車時發生碰撞,未萌發右下顎智齒令右下顎骨結構弱化,導致下顎顎骨骨角骨折,於住院全身麻醉下拔除智齒並將下顎骨骨折進行固定手術


下顎骨骨折
下顎智齒佔據了原本顎骨骨頭的空間,弱化了下顎骨抵禦外力衝擊的能力,比起沒有智齒的下顎骨較容易有骨折的風險


由以上的切身之痛可得知,假使不能及早預防處理智齒,日後往往都得付出一定的時間、精力、金錢甚至健康為代價。沒想到一顆不起眼的智齒竟能衍生出如此多的問題,別說擁有智慧了,反而會讓我們人財兩失

現在,螢幕前的你,是否迫不及待想要預約處理了?先等等! 雖然口語上我們說“拔智齒”,但考量到智齒萌發位置的多樣性及多變的型態,實際上“拔智齒”較為接近一種門診手術,甚至部分病人需要全身麻醉手術來“拔智齒”,當然就免不了有一些風險及併發症,這部分將會有另一篇專文跟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