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3/06/23

【閱讀心得】《底層邏輯》4邏輯看清世界底牌


作者:朱健豪 醫師



 原則本身都具有預言性質 

20年前,我們很難想像社群媒體、電子支付,以及最近非常火紅的AI能有今日如此發達的光景。又有誰能料想到AI早已開始取代了部份人類的工作。

身處變動如此快速的社會,我們該如何自處,以應對這劇變的社會,不至於被淘汰,甚至洞察先機?

本書談什麼?


事物間的共同點,就是底層邏輯。只有不同之中的相同之處、變化背後不變的東西,才是底層邏輯。

只有底層邏輯,在我們面臨環境變化時,才能被應用到新的變化中,從而產生適應新環境的方法論。

掌握了底層邏輯,探尋到萬變中的不變,我們才能動態地、持續地看清事物的本質。

如果教給你的是底層邏輯,那就是「授人以漁」,你可以透過不變的底層邏輯,推演出順應時勢的方法論。透過「底層邏輯+環境變數」不斷創造新的方法論,看清世界的底牌,讓自己始終如魚得水。



4邏輯應萬變


1. 人生經營邏輯
人生商業模式=能力+效率+槓桿。

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的CEO,經營著名為自己的一人公司,如同經營企業,經營人生也需要一套商業模式:

人生商業模式=能力+效率+槓桿

(1)能力:想要在特定領域達到一定成果,必須具備相符的核心技能。然而在人生商業模式裡所指的能力,是習得這些核心技能的能力,也就是學習技能的能力。而這樣的能力仰賴自己下定決心,積極勤奮的投入心力,以較短的時間獲取各種必要技能。當然要投入多少心力,取決於自己的決心,同時更要考慮為此犧牲健康與其他生活面向的情形

(2)效率:有了能力,做事效率也同樣重要。而提升效率的原則來自於選擇、方法與工具。第一步我們必須考慮現實,選擇必須放棄哪些對人生無益的事情,選擇哪些即使是要失去現有條件也依然必須完成的事情。做出了選擇,我們才能採取相對有效率的方法,有效率的方法往往來自出人意料的形式,並非我們熟悉的方式。選對了方法,更要挑選讓我們事半功倍的工具來達成目標

(3)槓桿:無論能力與效率再怎麼提升,無可否認的,一個人一天終究只有24小時,借助槓桿才能突破這樣的上限。使用團隊槓桿,相同的時間讓更多人發揮產能;善用產品槓桿,擺脫對人力的依賴;資本槓桿,借助他人資本發揮最大效益;而影響力槓桿,讓我們擁有更多機會接觸利用前3個槓桿,共同為自己所用。

在這個人生商業模式之中,效率與槓桿固然重要,但要是我們缺乏核心技能,縱然效率再高、槓桿再大,終究無法發揮出任何的價值。


2. 人脈邏輯

人脈的本質是給予價值、平等交換。


許多書籍、文章都告訴我們人脈的重要性,我們也因此開始積極的經營人脈:設法去討好別人,只因為期待對方某天可以幫助我們。這種不恰當的想法,來自於我們對人脈本質上的誤解。

人脈的真正本質是「給予價值、平等交換」。自己能給予多大的價值,自己就擁有多大的價值,也就能認識什麼樣價值的人。

要是自己沒本事,無法提供價值協助他人,就算認識再多人,這些人也不會是自己的人脈。
能幫助到自己的人,不會是自己的人脈;那些自己能幫助到的人,才是人脈

健康的人脈是雙贏的局面,而非單方的消耗。有時縱使不斷的提升自我價值,但依然無法幫助到周遭厲害的人物,只是說明他們暫時不是我們的人脈。等到日後能協助他們時,他們自然就成為了自己的人脈。

人脈在精不在多,一生需要用心經營的人脈很少超過60個,把這些關係維繫好,便足矣終身受用。


3. 個人成長邏輯

用腦學知識,用手習技能,用心悟態度。


知識、技能與態度,是人生不可或缺的元素。了解這三者根本的差別,有助於我們人生的成長,自然能過得較為順遂。

(1)知識:知識就是已經被發現或證明的東西,透過大腦的記憶來學習。例如1+1=2。知識本身有其適用範圍,甚至有保存期限,而隨著環境與自身的改變,我們必須不斷的更新知識,跟上腳步

(2)技能:知識是自己知道的東西,而技能是親身做過才會知道的東西,不能靠大腦去學,必須依賴身體去習,也就是不斷的練習。例如我們會說溝通能力,而不是溝通知識

(3)態度:具備了知識與技能,也只是紙上談兵,更重要的是選擇怎樣的態度:也就是如何看待現實世界並做出回應。態度無法教,只能從內心敞開大門擁抱

我們也要記得,知識與技能的不同,知識來自理論,而技能仰賴實戰。但有時候我們會錯誤地用實戰檢驗知識,而以理論來談論技能。

即便擁有無數的知識與習得精湛的技能,唯有抱持著積極開放的正向態度,才能有效的發揮所學,造福社會。


4. 知行合一的邏輯

先理解why,再處理what、how才能知行合一。


在許多場合下,他人提出的問題,表面上是提問,而實際上可能屬於答案,來自根本的問題的答案。提問者內心早已有了答案,並將此答案用問題包裝,重新提問以期獲得解答。

聽起來有點像繞口令?舉個例子,當有些患者問我是否可以植牙時,此時,這名患者可能早已有了答案,也就是他想要植牙。但最根本的問題,Why,也就是為什麼這位患者想要植牙,是因為想要可以咬東西?還是只是因為他只知道植牙這樣的治療選項?

從上可知,在了解What跟解決How之前,必須先試著找到真正的Why。如此才能重新定義問題,進而找到對應的What與How,最終才能解決這個Why。

在職場上,了解Why格外重要。要是員工的Why沒能獲得適當的瞭解與處置,自然缺乏動力,對企業難有向心力或凝聚力。這也是為什麼一個組織企業,必須具備願景,讓員工了解到,他們的各種所作所為,究竟所謂何事,解決Why的問題。

而在其他情況下,我們也常常有雞同鴨講的現象,很可能是將What、Why、How搞混了。因此,彼此在溝通時,務必要確認對方想聽的是What、Why或How,而自己表達的是What、Why或How。

綜合來說,唯有真正掌握一件議題的What、Why、How,我們才能算是真正的瞭解問題,也才可以知行合一。



後記

為了因應不斷快速變遷的社會,以及追求個人成長,我們都必須不斷地學習新知識、獲得必要技能。

伴隨著網路與移動式電子產品的普及,學習早已突破時空限制,新知與技能不再遙不可及,各種影音內容和線上課程,豐富了我們的生活,卻也可能讓我們的大腦超載。我們必須承認每個人的時間與精力有限,同時也無從預知未來。在此前提之下,我們不斷大量的投入心力追求新資訊,以期因應未來的變動之時,更應該適時停下腳步,在這些看似變化萬千的現象中,最共同的根本-底層邏輯是什麼,而不是盲目的追求各種新奇的資訊,讓自己的身心疲於奔命,卻又缺乏實質獲益。

人類社會的運作,乃是根植於自然法則之上,建立起的底層邏輯,脫離不了最基本的原則,也就是身為人的安身立命法則。基於這樣的底層邏輯,不斷地推動人類社會進行演化。即便隨著文明科技的不斷發達,這一切終究的根本,還是來自人類在地球上的求生法則。

與其給他魚吃,倒不如教他怎麼釣魚。了解底層邏輯,才能看清世界的底牌,我們才能以不變應萬變,立足於瞬息萬變的世界。


以不變應萬變


以上資訊如果對你有幫助的話,歡迎分享給你的親朋好友們或留言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