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3/06/30

【閱讀心得】《不敗的智慧》人生不敗的5智慧


作者:朱健豪 醫師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上面一段文字,想必不熟悉孫子兵法的人,也大概多少聽過。然而後半的文字可能就比較鮮為人知:

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
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這整段文字延伸之意為:瞭解對方,也瞭解自己,卻還是戰敗的人,就必須要更加嚴格地重新問自己:「我真的瞭解對方嗎?真的瞭解自己嗎?」

這樣來自於2500年的智慧,在現今依然適用。不禁令人好奇,一本來自古代的兵法書,於現代社會上,能發揮多少價值呢?


本書談什麼?

《孫子兵法》本身是重視「不要輸」更甚於「獲勝」的兵法,如果說最後能夠笑著存活下來的人是勝者的話,那麼沒有輸的人就獲勝了。

現代的社會,與《孫子兵法》寫作當時的春秋時代一樣,都正邁入激烈動盪的亂世中。《孫子兵法》對於徹底看穿人員要如何行動、應該要有何種組織、要如何才能存活下來等,這些人類本質及本性的強大洞察力,有非常多值得參考之處。

在看不見未來的動盪亂世中,並沒有「這樣做的話就能夠獲勝」如此簡單的成功法則。讓我們穩健踏實地來實踐跨越了漫長的2500年,一直被拿來學習、閱讀的《孫子兵法》,並且不要輸地堅決存活到最後吧。



5智慧讓自己立於不敗


1. 為了不要輸,就要做好萬全的準備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

把人生視為一場長期的戰役,我們每天面臨著大大小小的抉擇,每個抉擇如同一場戰爭,我們都試著要獲勝。

尤其在面臨人生重大抉擇時,我們該以如臨大敵的心態,充分收集資訊,探究相關人士的想法,擬定各種計畫並反覆沙盤推演,確定有高度勝算後再確實的執行。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藉由五事,協助自己深思熟慮,作為判斷的基準,擬定合適的計畫,作出合適的抉擇:

(1)道:個人使命感,工作的目的?人生的目的?

(2)天:目前所處環境的趨勢

(3)地:自己與潛在競爭對手的地位

(4)將:把自己視為領導者,是否具備智、信、仁、勇、嚴等特質

(5)法:自己每天的規律習慣,用以提升自我

此外,更要從中思考,對自己而言,「勝利」的定義為何,才能為此謀略而戰!

|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為了獲勝,或者不要輸,再多的事前準備都不為過,秉持著攸關生死存亡的心態審慎以對。事實上,勝負在開戰前早已決定。開戰前的勝算少,實際往往會落入敗陣的情形;更別說都沒有人任何勝算的情況下便貿然行動。

也就是說,設法想像可能的情況,反覆的準備,直到能順利的想像勝利為止!


2. 停止魯莽地持續進攻,善用對手資源

|其用戰也貴勝

作戰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勝。然而並非每場戰鬥都能以勝利作結。

當我們面臨極為強大的對手時,與其魯莽進攻,採取不會輸的作戰方式才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如果我們試著把目光放在最終長遠的勝利,這麽一來我們會更謹慎地看待每場戰鬥,甚至必要時避開戰鬥,保存戰力

|故智將務食於敵,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

為了長遠的勝利,有時善用對手的資源也是必要策略之一。暫時放下自尊心,抑制情緒,認真並中立的了解對手的優點,虛心地加以學習甚至改進,讓對手的強大化為己用。

|是謂勝敵而益強

更進一步者,看似競爭關係的對手, 非得互相打個你死我活。換個角度思考,要是能彼此聯手,互相整合資源,將能發揮出更驚人的力量,為彼此獲得勝利,達成雙方各自單打獨鬥所不能的偉大成就。


3. 聰明的不要輸,為自己贏得盟友

|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

在追求勝利的過程中,採取極端手段,甚至窮追猛打並非最明智的抉擇,可能遭來怨恨,因而樹立更多無謂的敵人。試著盡可能地降低傷害,光明磊落的獲取勝利。

|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在理想的情況下,進一步思考在雙方損害最小的情況下,善用謀略巧妙地讓雙方都能獲益,同時也讓自身戰力得以保存,甚至從中獲得淺在盟友

|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不輕言放棄,堅持不懈地努力,固然是一種美德。然而在面臨極為強大的對手,依然堅持奮戰,無異飛蛾撲火。

為自己的勝利而戰很重要,但知道什麼時候暫時撤退更為重要。要「不要輸」,並不是只有贏,更有智慧的方式,是要如何不要輸,也就是不打會輸的仗

一時撤退看起來似乎是一種挫敗,但以長期戰役的角度而言,適時的撤退讓自己離不會輸更靠近。


4. 人生不在贏了多少,而是能不敗到最後

|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

人生如同作戰,要是能事先得知征戰的地點與日期,便能預先規劃策略,想像作戰場景,擬訂出合適的作戰計劃。

為人生奮鬥時,我們該著眼未來的20、30年,想定自己的願景,並制定出長期計畫,有紀律的實踐,發揮聚沙成塔的力量。

即使路途遙遠、曲折顛頗,但只要以長期、明確的方向去計畫人生目標,會令自己更容易克服短期挫敗,專注於長遠的成功

|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

然而在這漫長的過程中,我們容易迷失了,忘了採取戰爭只是一種手段,忘了自己為何而戰、為了什麼工作、忘了生活的最終目的。

務必在每次行動前,再三提醒自己,採取的行動終究是一種手段,背後是為了什麼目的?為了達成這樣的目的,是否有更合適的方法?藉此釐清手段與目的的差別

|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

除了迷失外,我們更容易受到各種情緒反應,進而影響自身做出不明智的決定。

如果放任感情用事,如同一國之君輕率發動戰事,輕則勞民傷財,重責國破家亡,不可不慎。

身為自身的主人,務必避免在短暫出現的情緒下,做出重大且影響長遠的決定。

5. 抱著積極主動的心態,培養自己成為不敗將軍

|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

一個組織團體,為了管理運作,會訂定出許多的規章制度、目標理念等,但往往最終淪為口號,在緊要關頭時,無法貫徹理念,發揮彼此互助合作的精神。

看似理想的各種理念,要是平時沒有確實的在組織內傳達流通,並由領導者親自實踐,自然難以滲透到組織內部,達成共識。

要建立這樣的關係,仰賴領導者平日,點點滴滴建立起的信賴感。唯有跟隨者對領導者有信賴感,他們才能真心跟隨並貫徹組織的理念目標。

|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亂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災,將之過也

如同將軍指揮作戰,軍隊陷入敗逃時,主要歸咎於將軍造成的人禍;而團隊陷入敗仗時,領導者也要積極主動的負起責任

或許,有時過錯不全然在於自己,而評價由他人,但身為領導者必須勇於接受挫敗與批評,適當地虛心接受並努力改進。

|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合於主,國之寶也

身為領導者,更要謹記忠言逆耳的告誡。團隊內有人經常逆風發言,甚至針鋒相對,這樣的人,如同帶隊臨陣指揮的將軍,為了整個團隊的利益提出異議,從大局的角度思考而抗命拒戰。優秀的領導者應該感到高興,把這樣的人才視為珍寶,並虛心接受指教。



後記

把生活視為戰爭,對於大部分的人而言,似乎過於嚴肅。但如果我們把自身視為一個小國家,積極的治理運作,那麼將《孫子兵法》的道理運用在生活之中,自然也再合理不過。

功利主義掛帥的社會,我們被灌輸凡事都要贏,從小比分數比獎牌,出了社會比頭銜比薪水,無非就是要爭個輸贏。為了贏,付出了無數的代價,甚至不惜整個人生,這樣做,真的值得嗎?

《孫子兵法》告訴我們,與其百戰百勝,如何不要輸,才是更為明智的抉擇。藉由思考不會輸,才能跳脫非黑即白的勝負思維。一心想著贏,我們會讓勝利蒙蔽雙眼,看不見更多的可能性。

為了不會輸,必須準備再準備,讓自己看到更多可能,避開無謂的鬥爭,讓勝利取之有道,甚至邁向雙贏,替自己贏得裡子更贏得面子。

然而,我們也需面對現實,人非聖賢,總有失足誤判的時候。唯有體認到人生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領先了,別過於輕敵大意,終點還在看不見的那端;落後了,也別氣餒,堅定的跑下去,不到最後一刻不輕言放棄。跌倒了,適時休息,整備心情重新出發;對其他跑者釋出善意的雙手,我們日後也將會獲得同等的善意。最終,這些不敗的策略,終將把我們推向終點線,立於不敗之地

然而在這之中,更重要的是, 思考自己專屬的「勝利」為何,為自己的勝利下定義,才能讓自己不要輸!


立於不敗之地,人生就不會輸


以上資訊如果對你有幫助的話,歡迎分享給你的親朋好友們或留言告訴我。

2023/06/23

【閱讀心得】《底層邏輯》4邏輯看清世界底牌


作者:朱健豪 醫師



 原則本身都具有預言性質 

20年前,我們很難想像社群媒體、電子支付,以及最近非常火紅的AI能有今日如此發達的光景。又有誰能料想到AI早已開始取代了部份人類的工作。

身處變動如此快速的社會,我們該如何自處,以應對這劇變的社會,不至於被淘汰,甚至洞察先機?

本書談什麼?


事物間的共同點,就是底層邏輯。只有不同之中的相同之處、變化背後不變的東西,才是底層邏輯。

只有底層邏輯,在我們面臨環境變化時,才能被應用到新的變化中,從而產生適應新環境的方法論。

掌握了底層邏輯,探尋到萬變中的不變,我們才能動態地、持續地看清事物的本質。

如果教給你的是底層邏輯,那就是「授人以漁」,你可以透過不變的底層邏輯,推演出順應時勢的方法論。透過「底層邏輯+環境變數」不斷創造新的方法論,看清世界的底牌,讓自己始終如魚得水。



4邏輯應萬變


1. 人生經營邏輯
人生商業模式=能力+效率+槓桿。

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的CEO,經營著名為自己的一人公司,如同經營企業,經營人生也需要一套商業模式:

人生商業模式=能力+效率+槓桿

(1)能力:想要在特定領域達到一定成果,必須具備相符的核心技能。然而在人生商業模式裡所指的能力,是習得這些核心技能的能力,也就是學習技能的能力。而這樣的能力仰賴自己下定決心,積極勤奮的投入心力,以較短的時間獲取各種必要技能。當然要投入多少心力,取決於自己的決心,同時更要考慮為此犧牲健康與其他生活面向的情形

(2)效率:有了能力,做事效率也同樣重要。而提升效率的原則來自於選擇、方法與工具。第一步我們必須考慮現實,選擇必須放棄哪些對人生無益的事情,選擇哪些即使是要失去現有條件也依然必須完成的事情。做出了選擇,我們才能採取相對有效率的方法,有效率的方法往往來自出人意料的形式,並非我們熟悉的方式。選對了方法,更要挑選讓我們事半功倍的工具來達成目標

(3)槓桿:無論能力與效率再怎麼提升,無可否認的,一個人一天終究只有24小時,借助槓桿才能突破這樣的上限。使用團隊槓桿,相同的時間讓更多人發揮產能;善用產品槓桿,擺脫對人力的依賴;資本槓桿,借助他人資本發揮最大效益;而影響力槓桿,讓我們擁有更多機會接觸利用前3個槓桿,共同為自己所用。

在這個人生商業模式之中,效率與槓桿固然重要,但要是我們缺乏核心技能,縱然效率再高、槓桿再大,終究無法發揮出任何的價值。


2. 人脈邏輯

人脈的本質是給予價值、平等交換。


許多書籍、文章都告訴我們人脈的重要性,我們也因此開始積極的經營人脈:設法去討好別人,只因為期待對方某天可以幫助我們。這種不恰當的想法,來自於我們對人脈本質上的誤解。

人脈的真正本質是「給予價值、平等交換」。自己能給予多大的價值,自己就擁有多大的價值,也就能認識什麼樣價值的人。

要是自己沒本事,無法提供價值協助他人,就算認識再多人,這些人也不會是自己的人脈。
能幫助到自己的人,不會是自己的人脈;那些自己能幫助到的人,才是人脈

健康的人脈是雙贏的局面,而非單方的消耗。有時縱使不斷的提升自我價值,但依然無法幫助到周遭厲害的人物,只是說明他們暫時不是我們的人脈。等到日後能協助他們時,他們自然就成為了自己的人脈。

人脈在精不在多,一生需要用心經營的人脈很少超過60個,把這些關係維繫好,便足矣終身受用。


3. 個人成長邏輯

用腦學知識,用手習技能,用心悟態度。


知識、技能與態度,是人生不可或缺的元素。了解這三者根本的差別,有助於我們人生的成長,自然能過得較為順遂。

(1)知識:知識就是已經被發現或證明的東西,透過大腦的記憶來學習。例如1+1=2。知識本身有其適用範圍,甚至有保存期限,而隨著環境與自身的改變,我們必須不斷的更新知識,跟上腳步

(2)技能:知識是自己知道的東西,而技能是親身做過才會知道的東西,不能靠大腦去學,必須依賴身體去習,也就是不斷的練習。例如我們會說溝通能力,而不是溝通知識

(3)態度:具備了知識與技能,也只是紙上談兵,更重要的是選擇怎樣的態度:也就是如何看待現實世界並做出回應。態度無法教,只能從內心敞開大門擁抱

我們也要記得,知識與技能的不同,知識來自理論,而技能仰賴實戰。但有時候我們會錯誤地用實戰檢驗知識,而以理論來談論技能。

即便擁有無數的知識與習得精湛的技能,唯有抱持著積極開放的正向態度,才能有效的發揮所學,造福社會。


4. 知行合一的邏輯

先理解why,再處理what、how才能知行合一。


在許多場合下,他人提出的問題,表面上是提問,而實際上可能屬於答案,來自根本的問題的答案。提問者內心早已有了答案,並將此答案用問題包裝,重新提問以期獲得解答。

聽起來有點像繞口令?舉個例子,當有些患者問我是否可以植牙時,此時,這名患者可能早已有了答案,也就是他想要植牙。但最根本的問題,Why,也就是為什麼這位患者想要植牙,是因為想要可以咬東西?還是只是因為他只知道植牙這樣的治療選項?

從上可知,在了解What跟解決How之前,必須先試著找到真正的Why。如此才能重新定義問題,進而找到對應的What與How,最終才能解決這個Why。

在職場上,了解Why格外重要。要是員工的Why沒能獲得適當的瞭解與處置,自然缺乏動力,對企業難有向心力或凝聚力。這也是為什麼一個組織企業,必須具備願景,讓員工了解到,他們的各種所作所為,究竟所謂何事,解決Why的問題。

而在其他情況下,我們也常常有雞同鴨講的現象,很可能是將What、Why、How搞混了。因此,彼此在溝通時,務必要確認對方想聽的是What、Why或How,而自己表達的是What、Why或How。

綜合來說,唯有真正掌握一件議題的What、Why、How,我們才能算是真正的瞭解問題,也才可以知行合一。



後記

為了因應不斷快速變遷的社會,以及追求個人成長,我們都必須不斷地學習新知識、獲得必要技能。

伴隨著網路與移動式電子產品的普及,學習早已突破時空限制,新知與技能不再遙不可及,各種影音內容和線上課程,豐富了我們的生活,卻也可能讓我們的大腦超載。我們必須承認每個人的時間與精力有限,同時也無從預知未來。在此前提之下,我們不斷大量的投入心力追求新資訊,以期因應未來的變動之時,更應該適時停下腳步,在這些看似變化萬千的現象中,最共同的根本-底層邏輯是什麼,而不是盲目的追求各種新奇的資訊,讓自己的身心疲於奔命,卻又缺乏實質獲益。

人類社會的運作,乃是根植於自然法則之上,建立起的底層邏輯,脫離不了最基本的原則,也就是身為人的安身立命法則。基於這樣的底層邏輯,不斷地推動人類社會進行演化。即便隨著文明科技的不斷發達,這一切終究的根本,還是來自人類在地球上的求生法則。

與其給他魚吃,倒不如教他怎麼釣魚。了解底層邏輯,才能看清世界的底牌,我們才能以不變應萬變,立足於瞬息萬變的世界。


以不變應萬變


以上資訊如果對你有幫助的話,歡迎分享給你的親朋好友們或留言告訴我。

2023/06/13

【閱讀心得】《終結腦疲勞!台大醫師的高效3力自癒法》3力降低職場壓力、消除腦疲勞、抗老化


作者:朱健豪 醫師



 疾病有成千上萬種,但健康只有一種 

每天叫醒我的,不是熱情,而是超載的工作壓力。

拖著疲憊的身心,騎著車飛奔過重重車陣,帶著驅趕不走的睡意,反射性的開始查房,為匆忙的一天揭開序幕。三明治加大冰奶,大口塞入嘴吧,簡單方便。到了中午,為了求方便,超商成為了填飽肚子的好夥伴。下午的溫度與陽光,開始令人昏昏欲睡,來杯手搖飲提提神。好不容易結束了忙碌高壓的一天,不吃個麥當勞或鹹酥雞加飲料慶祝一下怎麼說的過去。手機滑著滑著,往往一不留神都早已夜深人靜,但躺上床卻又翻來覆去睡不著,一下擔心明天的某某手術,一下又擔憂下週到來的口頭報告,可想而知明天又是疲憊失神的一天。

以上是我住院醫師生活的寫照,其實替換成一班上班族似乎也說得過去。疲勞、飲食不正常、焦慮、睡眠障礙,彷彿成了現代生活的標配。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本書談什麼?


腦疲勞又稱為「職場疲勞症候群」(Occupational burnout syndrome,亦稱身心俱疲症候群),是指無法因應職場慢性壓力,導致身心過勞、缺乏活力、工作表現不佳。

容易累、情緒不穩、暴飲暴食、菸酒或網路成癮、身體疾病……這些職場常見症狀,並不代表是「正常」現象,更不是上班族的「宿命」,你可能已經腦疲勞上身!

壓力導致一連串的身體反應,最後階段的腦疲勞包括:荷爾蒙失調、腸胃肝膽失能、免疫系統崩潰,其特性是壓力已經完全「轉譯」為身體症狀,導致嚴重與致命生理疾病。上班族因職場壓力而普遍存在的大腦與身體疾病,反應了一條從「腦疲勞」通往「過勞死」的危險道路。

你我航行於職場壓力的大海,每個人承受不同壓力。「高效三力自癒法」,讓你能在小船上安身立命,甚至成為大貨輪,承受更大壓力,獲得更高職場成就!



高效3力自癒法

1. 正念力
正念有助減壓、抗焦慮、助眠。

正念,指的是有意識地去覺察自身每個時刻的身體、感覺、情緒或想法,平靜且不帶批判。

正念看似屬於一種「心理」技巧,但根據一些醫學文獻證實,除了針對大腦本身,更可以改善生理的疾患。

在職場上常見兩種人:急性子缺乏耐心的A型性格者與要求完美具有強烈控制欲的強迫型人格者。性格固然讓他們在職場上獲得成功,但也因為這樣的性格,為此付出沈重的代價,如自律神經失調、心臟病、憂鬱症等身心疾患。

撇除以上的性格,現今職場的快速高壓環境下,再加上職場外的各種生活壓力,我們早已疲憊不堪。所幸,可以藉由簡單的正念練習,來協助我們降低腦疲勞,改善身心健康。

(1)正念呼吸:放鬆地坐在椅子上(或躺在床上),將注意力集中感受腳底與地板(或床)的接觸。接著將注意力轉移到鼻子,感受空氣的進出流動。過程中難免被外界所分心,慢慢心平氣和地再次將注意拉回呼吸。適用在於空檔時間較充裕的狀況下

(2)3分鐘呼吸空間:當發生令自己焦慮不安的狀況時,一樣放鬆地坐在椅子上(或躺在床上),第1分鐘,我們把專注力放在自己目前的感覺,接納這種感覺,不急於推開它。第2分鐘,將注意力轉移到鼻子,感受空氣的進出流動。第3分鐘,將呼吸擴展到全身,吸氣時把感覺帶到不舒服的地方,呼氣時,順勢把負面的感覺帶出身體。結束後,告訴自己,一切沒問題的

(3)愉悅練習:快樂是一種能力,藉由練習,找回愉悅的主導權。回想上一次愉快的經驗,並問自己是怎樣的經驗?我有怎樣愉快的感覺?我的身體有什麼感覺?當下我有什麼想法與行動?現在的想法又是如何?

以上舉例的3種正念方式,需要例行練習,並加以記錄,才能內化,隨著時間將淺移默化,降低腦疲勞。


2. 好眠力

睡眠是人體最棒的修復機制。


睡不飽或睡不好,我們都知道會影響隔天的精神。但如果長期無法獲得充足睡眠,問題就遠比沒精神可怕多了!

睡眠之所以重要,除了是大腦需要休息外,大腦需要藉由睡眠來清除堆積於大腦的神經垃圾,同時協助其他分泌賀爾蒙的器官,清除身體在白天累積的有害物質。

長期睡眠缺乏,將進一步導致大腦退化、阿茲海默症、代謝症候群(三高)、心臟病,甚至最終造成免疫疾患與癌症等問題。

知道了睡眠的重要性,但偏偏許多人有睡眠的障礙,導致睡眠不足的問題,那該怎麼辦?

其實,除了少數人,睡眠產生狀況,往往都是自找的!試著問自己3個問題:

(1)白天的我夠累嗎?隨著我們清醒越久,身體會漸漸的累積疲累感與睡意。要是我們白天經常打瞌睡恍神、午睡過久、久坐少活動身體、不動腦,到了夜晚時,睡意自然不足,難以入睡

(2)自己每天有準時上下床嗎?作息不規律,使得日光訊號混亂,導致內在生理時鐘錯位,自然引起睡眠障礙

(3)自己是否太過亢奮?躺在床上就開始想東想西睡不著,反映出我們的神經過度亢奮,可能來自咖啡因、過度使用3C產品、食物、心理壓力等問題

找到潛在影響睡眠的原因後,可以試著用3個相對應的方式來改善睡眠:

(1)像賽馬一樣累:白天藉由多多起身走走、有氧運動累積身體疲勞;藉由閱讀、學習外語等累積大腦疲勞

(2)像公雞一樣準時:準時上下床,即便睡眠不足,依然要維持相同的起床時間,避免生理時鐘混亂。真的睡不著時,起床從事靜態不具刺激性的活動,避開3C產品。反覆翻來覆去,除了加深焦慮,更可能對床產生負面制約,一看到床就清醒

(3)像水母一樣放鬆:為了讓讓身體放鬆,避免睡前2小時的NG行為,如吃刺激性或高糖食物、喝水、吵架、有氧運動、使用3C產品、臥室過多過敏原(塵蟎、動物毛髮)。此外進行腹式呼吸或正念身體掃描等也能協助身心放鬆

當然,藉由以上的方式練習,依然還是為睡眠障礙所困時,近一步尋求專業醫師才是解決之道!


3. 好食力

營養不良讓大腦鬧饑荒。


外食當道,據統計在台灣約7成屬於外食族。工作忙碌加上作息不正常、職場盛行下午茶與團購習慣、發洩性的暴飲暴食,讓我們比以往更容易吞下不健康的食物,除了造成肥胖,更容易誘發腦部與身體的其他疾患。

我們日常的外食已經轉變為「標準美式飲食」,特點包含有:

(1)高糖:除了導致三高等代謝症候群,更會誘發憂鬱症、注意力不足等問題。此外,高糖會影起我們身體過度發炎,引發身體過敏或免疫系統疾患。而糖分的最終產物,也會加速大腦與皮膚老化

(2)壞油:常見的壞油來自於人造油(乳瑪琳、酥油)、氧化油(炸物)、動物油(或紅肉)。大量食用壞油,將導致腸胃道發炎、腸內菌失調、免疫系統發炎,同時也導致憂鬱與大腦退化

(3)化學添加物:人工色素、保色劑、甜味劑、膨鬆劑、抗氧化劑等,這也是各種飲料、餅乾等食品常見的添加物。長期使用也會導致身體與腦部各種疾患

正所謂「病從口入」,每天錯誤的飲食,早已讓我們的身體陷入內戰,免疫系統過度發炎、賀爾蒙失調等,引發後續更多的問題。

試著避開美式飲食,嘗試有益身心的華人地中海飲食,替大腦與身體提供充足的養分:

(1)全穀類食物(糙米、燕麥等)取代精緻澱粉(麵包、麵條),補充熱量又可獲得膳食纖維等營養

(2)大量綠色蔬菜,補充膳食纖維、植化素

(3)適量水果,避免過度攝取導致糖分過高

(4)適量堅果補充植物油

(5)以魚肉或肌肉取代紅肉(牛豬羊),補充蛋白質

(6)以橄欖油、紫蘇油等不飽和油脂取代反式或飽和油脂



後記

閱讀本書的時候,適逢自己剛好確診的期間,反覆的發燒,整日難耐,提不起勁,什麼事都不想做。但也因此更讓自己深刻的體會到健康的重要性,反思自己過往的生活,為了金錢與成就,確反過頭來犧牲了生活的根本-健康。

從住院醫師時期,早已習慣了每日衝衝衝的生活,累積大量壓力、生活作息混亂、高糖壞油飲食、睡眠不足、運動缺乏,但自恃年輕,完全忽略了身體發出的警訊:入睡困難、血脂異常、胃食道逆流、心悸、皮膚過敏、疲憊等現象。

所幸,本書提倡的呼籲與概念,一語驚醒夢中人!自己如同現代的大多數上班族一樣,都陷入了腦疲勞的問題。社會都告訴我們打拼要趁年輕,但卻很少人提醒我們,健康更是一生都必須致力追求的東西!

人類文明高度發展,無論是在科技或是醫療,讓我們從中受惠,便捷有效率的生活,生活餘命得以延長。但在這背後卻有著極為沉痛的代價,為了迎合極度競爭、與人較勁、變遷快速的社會,我們被迫過著違背人體運作機制的高壓忙碌生活,各種疾病也隨之上身。

許多人原是為了溫飽、為了給自己與家人一個更好的生活,努力的打拼以賺取金錢、聲明與成就。然而,我們卻忘了,於此同時,卻是以未來的健康為代價,以身心來支付我們日常所需。人生給出了這道問題,答案取決於我們為了幸福的生活,願意做出哪些選擇,並願意花多少心力去實踐自身的選擇。


幸福的首要條件在於健康


以上資訊如果對你有幫助的話,歡迎分享給你的親朋好友們或留言告訴我。

2023/06/06

【閱讀心得】《有錢人都在做的時間管理術》5步驟練習人生管理


作者:朱健豪 醫師


 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 

不知道大家是否跟我有一樣的困擾,似乎時間永遠不夠用,而要做的事情太多。因此,許多人開始著手「時間管理」,在各種精美手冊、APP或行事曆上,洋洋灑灑的寫上滿滿的許多代辦事項。

然後,通常就沒有然後。精心安排的行程計畫,總是會被各種突如其來的「緊急事件」所打斷。好不容易結束了一天的工作,自然而然地拿起手機,恣意地徜徉廣大無際的網路汪洋。時間就這樣的流逝,而工作也因此被一再擱置。

我們都知道時間安排很重要,但為什麼實際做就來就是如此困難?

本書談什麼?


每個人都擁有一本時間存摺,每天自動入帳24個小時。時間無需任何代價,給每個人的量都是一樣的。然而,並非每個人都知道如何將時間變成自己的

時間管理的核心在於「正確知道自己所使用的時間,並訂出個人規則」。時間管理是自我管理,也是人生管理,是人生中的最佳武器。

而成功人士的共同點,就是重視時間價值並加以管理。邁向成功之路的最佳途徑就是時間管理,成功後,保持成功的武器也是時間管理。

時間管理並非指單純地把日程規劃得很緊湊的行為,而是以長遠的觀點來看,在自己人生中找出自己想做的事情,並設定目標、擬定計劃、依照計劃行動、達成目標等一連串的舉動。



時間管理的的5步驟


1. 設定目標
設定明確的目標,才可以有效地分配,為了達成目標所需的時間。

現代人難以做好時間管理的原因包含:

(1)沒有能讓自己全心投入的目標:大多數的人,沒能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只能順應局勢的潮流,應付考試、進入與分數相符的大學、畢業後求職並朝九晚五的工作。

(2)想到什麼就做什麼:除了職場上的業務外,日常也常充斥著永無止盡的代辦事項,縱然有所謂的To do list,我們依然任由腦海中浮現的事項作為第一要務,似乎無法專注於特地的項目之上。

(3)發生角色的衝突:每個人在生活之中有著不同的角色,父母或子女、上司或下屬、朋友或伴侶,這些不同的角色往往會在相同的時間產生衝突,爭奪有限的時間。

(4)懶惰的天性:面臨許多待處理的任務時,我們通常會挑選最簡單的開始,導致較為挑戰的任務一拖再拖。今日的懶惰會導致明日的不安。

(5)智慧型手機:網路與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縱然便利了我們的生活,但也大大增加我們分心的機會,各種社群媒體的誘惑、群組的動態通知。即時的便利性就像一把雙面刃,我們的心思反而也因此更為忙碌。

由此可知,時間管理絕對不能只是單純的任務安排。時間管理的第一步應先試法找出目標:生活的目標。

有了目標,我們才能明確的管理各項任務的優先順序與時間運用分配。

我們可以善用OKR(Objective and Key Result),系統性的設定目標:

(1)目標(Objective):最終必須達成的質化目標

(2)成果(Key Result):運用SMART的方式來設定量化目標,亦即為了達成目標所需達成的關鍵成果


2. 優先順序

大部分緊急的事情雖然緊急,但不重要。


我們可以使用艾森豪決策法則,依照事情的重要性與緊急性來區分任務的類別,以便我們進一步訂定任務的優先順序:

(1)不重要又不緊急:這是我們最該避免的任務。

(2)不重要但緊急:此類任務看似有時間壓力,但冷靜思考則會發現,此任務對長遠不具重要性。我們必須學會適時地說不,予以拒絕。萬一無法避開,那試著委任他人執行,避免佔據自己過多的時間與心力。

(3)重要且緊急:看似屬於我們最該在留意的任務,但在這樣的情況下,壓力容易讓我們搞砸一切。對於此類任務最好的方式莫過於預防,而預防的方式,往往仰賴完成重要但不緊急的任務來達成。

(4)重要但不緊急:最關鍵的任務莫過於此,然而也是我們最長忽略的部分。看似重要,但因為沒有迫切性,且完成後不會有立即性的成果,再加上我們懶惰的天性,此類了任務往往被我們拋諸腦後。

這樣的任務劃分方式可以協助我們理性的安排優先順序,但有時可能依舊難以判別一項任務的優先程度,在此情況下,第一個步驟所擬定的生活目標就可以作為衡量基準。藉由將任務對齊我們設定的目標,任務的優先性便呼之欲出。


3. 時間紀錄

所有事情是從時間開始出發,為了管理時間,得先正確知道自己的時間使用。


在設定完目標與優先順序後,下一步便是進入時間的管理,藉由3P策略來達成時間的安排運用:

(1)Perceive your time:在實際開始安排自己的時間運用前,一定要先了解到自己日常都把時間花去哪了。我們頭腦認知到的時間使用,往往跟實際上會有很大的落差。

(2)Plan your time:編排出任務的優先順序後,我們就可以著手安排每日的時間運用。盡可能先完成一件任務後,再著手下一件任務,即便有突發的任務飛來。

(3)Practice your time:有計劃是一回事,確實執行計畫更是另一回事。除了腳踏實地的實踐,更重要的是要有反饋機制。唯有藉由分析自己實際執行的狀況,才能讓自己的時間管理更為確實,進而產生實質上的成長。

關於時間管理上常見的陷阱之一,是我們往往對於自己的時間管理過於自信,導致日程安排得過於緊湊,導致窒礙難行,最終不了了之。我們是為了悠閒的生活,因此進行時間管理。悠閒的人不會被時間追著跑,因為他們懂的如何打造悠閒生活

此外,我們也常陷入「學生症候群」的陷阱。沒有截止期限,或是過於充裕的作業時間,會導致任務被拖延。不信的話,可以回想一下國小的寒暑假作業,哪一次不是拖到最後一刻。


4. 活用瑣碎時間

不管我們做什麼,「瑣碎時間皆會流逝」。


理想的時間安排,是盡可能地讓每個任務有足夠且完整的時間塊,讓我們可以專心地完成個別任務。

但這樣的理想在現實生活過於奢侈。尤其是大多屬於上班族的我們,善用散佈於日常的瑣碎時段就變得異常重要。

若我們沒有事先準備如何運用這些瑣碎時間,可以預期,大多數人會拿出手機並下意識地觀看社群媒體或是點閱各種有趣影片,打發時間。

因此,我們除了規劃完整時段的執行重要任務外,更應事先預估隔日可能的瑣碎時間,並預先做出安排。

我們可以根據瑣碎時間的場景(影響可以使用的工具、可以專注的程度)以及時間長短,來事先安排相對應可執行的任務。


5. 時間管理的迷思

時間管理,是一種自我訓練,也是一種習慣。


|不當的截止期限

除了極少數人,大部分人一如你我,生理的大腦構造限制了同時多工的可行性,也就是說我們勢必會分心,甚至什麼都做不好,也就是難以一心多用。如果我們把所有任務都拖延到最後,往往導致不得不在截止期限前進行多工作業,導致每樣任務都各自完成一部分,全部延誤。

另一方面,根據帕金森定律,人尤其在工作時會把可用的時間填滿。因此,要是任務較少或較為簡單,我們不會及早完成,而是選擇在最後一刻完成任務,效率低落。

或許我們該試著訂定專屬自己的截止時間,早於任務的表定截止期限,才能有效避免多工導致任務拖延,又或是壓線完成任務,無形中揮霍許多寶貴時間。

|完美比時間重要

完美與時間,兩者都是推動事情發展的重要因素,對我們而言都很重要。但我們通常傾向花費更多時間以換取完美:在一件產品或報告達到完美前,我們不善罷甘休。

交出完美的成果固然重要,但所謂的完美,有時是非常主觀的。要是我們能及早交出一定的成果,並從中獲得回饋並修改,讓成果越來越好,如此一來有效率的兼顧時間與成果。而非埋頭苦幹,最終看似完美的表像被現實摧殘殆盡:熬夜多日費盡心力完成的報告,被上司奚落一番。



後記

時間管理之所以困難,或許是我們看不到也模不到時間。時間不需要去爭取,我們便可很自然而然地獲取。因此,我們難以感受到時間的價值。

唯有當一件事被重視時,才會變得重要,時間亦然。這也是為什麼時間管理的第一步就是的設定目標。當我們確立了自身目標,便有了方向,也可以預期達成目標可能所需的努力,自然也會意識到時間的匱乏,讓自己了解到時間的價值。就像我們知道金錢的重要性,因為我們需要
藉由金錢,購買並間接達成生活目標。

而我們所設立的目標,讓我們執行工作與任務時有所依歸,各種事務的緩急輕重變得更為鮮明,讓我們把心思與時間投入對自己最重要的事情上不再是想到什麼就做什麼

當然,有著良好的時間規劃,更要化為實際行動,沒有行動的夢想只是幻想。任何行動沒有檢討反饋機制,更像是原地踏步。有紀律的執行時間管理,事後加以記錄、檢討並改進,練習人生的管理,往自己想要的方向邁進。

嚴格說來,時間無法管理,無論我們是否意識到這個事實,時間依然會從我們手中流逝。人生的各種事情,都是從時間開始的,因此,我們都該意識到所謂的時間管理,本質上是一種人生管理。在生活的每個瞬間,我們都面臨著各種抉擇,沒有計劃的人生,只會讓我們迷失於時間的洪流,找不到人生方向。


只有認為時間很重要,才會覺得它有價值


以上資訊如果對你有幫助的話,歡迎分享給你的親朋好友們或留言告訴我。